摘要: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路段,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改写了三个年轻家庭的命运。
文|钱宝
编辑|黄毅来了
原本宁静的夜晚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高速路上一辆小米su7突然撞向路边的隔离带。
汽车随即爆燃,车内的三名女大学生全部丧命。
得知这一惨痛消息后,学生的父母在家抱头痛哭,却迟迟等不到一个说法。
网友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小米的老总——雷军。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路段,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改写了三个年轻家庭的命运。
三名女大学生乘坐的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因遭遇施工路障改道,在高速碰撞后迅速爆燃,最终三人不幸遇难。
这场事故不仅让小米汽车陷入舆论漩涡,更将智能驾驶安全性、车企责任边界与技术伦理问题推向公众视野的风口浪尖。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事故时间线,NOA系统在22时27分17秒的时候被激活,这时的车速为116km/h。
一分钟后,系统发出轻度分心预警,表示此时驾驶员已经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出现。
36分48秒,NOA发出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44分24秒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警示,随后发出了减速请求,并降低了速度。
仅1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随后的三秒内,驾驶员为了躲避撞击,方向盘和刹车被人为操作,在44分28秒时,汽车和护栏撞在了一起,汽车自动报警。
根据家属描述,在事故发生后,车门无法从车内打开,导致三位女生没有办法从爆燃的汽车中逃出,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三位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本想开着车去参加考试,走向人生的下一个路口,却没想到却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撞了隔离带为什么会着火?车门为什打不开?
小米的“人性化、高质量”的招牌到底是真是假?
雷军是如何回应的?
事故发生后,这些成为了网友最关心的问题。
事故发生后,雷军的个人微博首先成为舆论焦点。
这位曾宣称“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造车的企业家,此刻面临着创业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当SU7的碰撞视频在网络传播,当年轻生命的消逝与“年度质量奖”的奖牌形成鲜明的对比。
公众开始追问:这究竟是技术冒进还是责任失守?
“平时一天发好几条动态,怎么出了事就没声了?”
“心疼这三位女学生。”
就在网友们把唾沫星子都喷向了雷军的时候,我们也终于等到了小米的回应。
4月1日,小米官方微博公布详细行车数据,他们展示的技术细节证明了系统的合规性。
并且多次强调“目前还没有接触到事故车辆”,所以关于车辆自燃、车门无法打开等问题,还不能彻底地调查清楚,给家属以及网友们一个肯定的回复。
事故发生36小时后,雷军首次发声致歉:“我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今年年初雷军登顶中国首富,趁着这股东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产品也越卖越好。
事到如今,我们又一次想起曾经的中国首富马云说的话。
他说:“中国首富的富,是负责任的负。”
作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领头人之一,雷军肩负的何止是消费者的安全问题,更是中国电车的“破局者”、“开拓者”,他身上承担的责任可非同小可。
试问:当你在高速上开到120公里每小时,智能驾驶突然提醒你:前方有障碍。你能成功避险吗?
你手赶紧握上方向盘,脚着急忙慌地踩上刹车,这一套动作下来,起码要3秒钟,车最少又往前了100米,也许危险就发生在这3秒钟。
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再一次重新审视“智能汽车”的根本问题。
当消费者把“辅助驾驶”错误理解成“自动驾驶”,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冰冷的机器。
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智能驾驶用户会在系统运行时降低注意力,而超过三成的人曾用手机刷视频或回复消息。
这种“技术依赖症”源于车企营销的暗示:当屏幕显示“道路居中”“自动跟车”,用户潜意识里把系统当成“代驾司机”,却忽略了L2级辅助驾驶的本质是“人类为主,机器辅助”。
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会把白色卡车误判为“天空”,激光雷达加持的蔚来在暴雨中漏识静止车辆,毫米波雷达面对施工车辆常常“视而不见”。
这些价值数万元的感知系统,在逆光、暴雨、隧道等复杂场景下,如同患上“夜盲症”的眼睛,并不能百分百地保证我们的安全。
与此同时,机器学习的“黑箱特性”让算法决策充满不确定性:同样是施工路障,锥桶排列方式不同,系统可能给出“绕行”或“撞击”两种极端反应。
这种“靠天吃饭”的决策模式,让智能驾驶系统在非标准场景下只能“碰运气”。
这场悲剧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也让所有渴望“依赖”智能驾驶的消费者冷静了下来。
智能汽车的赛道上,没有“弯道超车”,只有“安全打底”。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算力、续航、屏幕数量的比拼,而是安全体系、应急能力、责任担当的全面较量。
而对于驾驶智能汽车的消费者,我们再一次发出疑问:安全是否要全部依靠所谓的“智能”、“算法”?生命还是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小米SU7的事故,是智能汽车时代的一次阵痛。
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狂飙突进不能超越人性的底线,商业的成功不能以生命为代价。
愿这场悲剧成为行业转折点,让“安全第一”的理念,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刻进每个智能汽车从业者灵魂的准则。
毕竟,在生命面前,任何技术都需要停下脚步,重新校准方向。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
新浪财经:SU7交通事故致3人死亡,小米汽车回应六大疑问!雷军:无 ...
来源:黄毅来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