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石龙校区的耕读园,三亩田园化身立体课堂:五年级小组在测绘“七彩土豆”种植区,三年级学生正用数学公式计算播种间距,二年级观察角的孩子们记录着种子萌发数据……这片师生口中“没有围墙的教室”,正生动演绎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实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唐华瑞 金灿)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石龙校区的耕读园,三亩田园化身立体课堂:五年级小组在测绘“七彩土豆”种植区,三年级学生正用数学公式计算播种间距,二年级观察角的孩子们记录着种子萌发数据……这片师生口中“没有围墙的教室”,正生动演绎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我们不是在翻土,我们是在翻开教材的立体页码。”六年级学生李欣怡兴奋地说。普洱市思茅第三小学创新构建“耕读+”课程体系,将3亩田园划分为24块六米见方的“班级责任田”,对应二十四节气设计劳动课程。数学教师带着卷尺和量角器走进田垄,语文习作在观察日记中开始……在各科教师的教学笔记里,记录着一个个来自土地的跨学科教学案例。如今,耕读园里挂起了“节气牌”“成果牌”等,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耕时序,更成为丈量孩子们成长的标尺。
“不同时节,园地里都会不断更新‘趣事儿’。春分时节春耕忙,端午前后药根香,立秋时节蔬果俏,霜降时分青菜高,我们将通过建立‘基础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维课程群,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活动、学科教学、家校共育全过程。”石龙校区校长龙霏表示。
作者:唐华瑞 金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