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学者王懿荣 | 初展葵 吕永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6:32 3

摘要: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这样评价:“王懿荣不仅是一位金石学家和甲骨学研究的鼻祖,还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伟大爱国者和反对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王懿荣铸就爱国主义与甲骨学融为一体的王懿荣甲骨学文化,不仅是福山的,也不仅是山东和全国的,而是走出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重

著名甲骨学家王宇信这样评价:“王懿荣不仅是一位金石学家和甲骨学研究的鼻祖,还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伟大爱国者和反对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王懿荣铸就爱国主义与甲骨学融为一体的王懿荣甲骨学文化,不仅是福山的,也不仅是山东和全国的,而是走出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王懿荣(1845-1900),烟台福山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进士出身,曾在晚清三任国子监祭酒,二任抵御外侵的团练大臣,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也是收藏家、金石学家、“甲骨文之父”、书法家。

他的爱国情怀厚植于日常各项事业之中。

当他亲眼看到齐桓公墓等文物遗迹被“犁耕成熟田”时,当“中华民族文化西来说”鼓吹者“视古学为迂”且“以中华为陋”时,当甲午战争军费吃紧而慈禧大操大办“万寿庆典”时,当甲午海战兵败主和派力主议和时……他总是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不畏风险,陈述己见,以至于满朝为之变色。他“于书无所不窥”,视收藏三代有字古器物为“极往之”“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实际上是研究考证)。总之,藏古、考古和传古已成为他的毕生文化习好。在既无官府政令、经费和专门时间的背景下,他怀着“好古成魔”和“八百金大债主”的自嘲,仍执着地进行古文字研究。

收藏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报国。

为积累研究资料,王懿荣不惜典当家产,斥巨资、背大债,重点收藏了1500多片甲骨和“三代”有文字的古器物。每收一古器物,他有字必考,即“钩稽年代,补证经史,搜先达所未闻,通前贤所未解,爬罗剔抉,每多创见”。

王懿荣常用金文、籀文、古文献与古器物上的古文字进行对照和互证。如:他采用金文与《尚书》互证的方法,不仅纠正了以“宁”字为“文”字之误,还证明了《尚书·大诰》是真正的西周文献。金文与甲骨文为统一体系的文字,造字方法和文字基因相同,很多字在形态结构上基本一致。如:在王懿荣亲自考证过的周宣王时期“颂鼎”152字中,绝大多数在其祖代甲骨文中可见其形。据笔者统计,濮茅左《金文常用字典》所收的650多字中,在甲骨文中能找到身影的约占40%。王懿荣一旦亲眼见到甲骨版片,即可认出很多甲骨文字。《铁云藏龟》一书中所录甲骨文,多出自王懿荣所收藏甲骨。福山王懿荣纪念馆所藏两片甲骨,他也曾经亲手摩挲。

王懿荣经常与学术同道进行交流研究,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潘祖荫、陈介祺、鲍康、吴大澂、孙诒让、刘鹗等时代名家20多人的学术圈。

在王懿荣收藏甲骨文后,晚清小说家、金石专家刘鹗曾客寓王家,进行过学术交流。1899年冬,晚清书法家、甲骨文收藏家孟定生进京拜访王懿荣,目睹自己听闻而未见的“半龟整甲”,并在有字必考、早已胸有成竹的王懿荣指导下,当场释出52字。从政之余,王懿荣与学术圈成员通信达500多次。

1900年春,王懿荣亲自选精拓甲骨52片赠吴士鉴,这既是学术交流,也可视为著录甲骨的文字书籍。文物传拓是当时宣传、交流、传播的有效手段,传拓的高手被称为“手民”。王懿荣以传古为已任,与他志同道合、不惜典当家产以支持他收购古器物的夫人黄兰同样是“手民高手”。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1月18-19日,日军吉野、浪速和秋津洲三舰驶入登州海面,对登州城进行炮击。在战火蔓延到家乡胶东之际,王懿荣心急如焚,寝食俱废,遂“以回籍办团练入奏”,投笔从戎,回乡组织乡勇,练兵备战,组织抵抗,后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壮志未酬。

王懿荣特别崇拜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回乡办团练途经莱阳时,知县徐桂宝赠其戚继光抗倭所用宝刀。由此,王懿荣写下抒发爱国情怀的长诗《戚武毅公宝刀歌》,“以诗咏刀,以刀明志”,抒发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1889年到1900年,王懿荣的生命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他发现并科学地研究、断代甲骨文,使中国文字历史上溯至3000多年以前。由于时机上的偶然性与学术积累上的必然性,一触即发而迸射出的耀眼光芒,使王懿荣理所当然地成为“甲骨文之父”和甲骨学研究的鼻祖。

二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王懿荣临危受命,任京师团练大臣,率兵抵抗,城破毅然投井殉国,其妻谢夫人及长媳张氏亦同时殉难,确谓“忠烈孝义萃于一门”。

来源 | 烟台晚报

来源:烟台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