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拆开防水外壳,首先看到的是航空铝材打造的弧形基座,基座表面镶嵌着布满电子元件的核心主板,主板正面上百个元器件中,最显眼的是640枚邮票大小的信号处理器,如同微型大脑般排列成矩阵。围绕在周围的20枚主控芯片比硬币稍大,负责协调整个系统运作。
这个能让方圆百里联网的银色大锅盖,实际上是星链信号收发系统,它是马斯克名下Space X公司的杰作,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我们不妨拆开来看一看。
先拆开防水外壳,首先看到的是航空铝材打造的弧形基座,基座表面镶嵌着布满电子元件的核心主板,主板正面上百个元器件中,最显眼的是640枚邮票大小的信号处理器,如同微型大脑般排列成矩阵。围绕在周围的20枚主控芯片比硬币稍大,负责协调整个系统运作。
在主板边缘区域,GPS定位模块与中央处理器组成导航系统,确保时刻知晓自身方位。翻转到主板背面,1400个铜制圆环精密排布,与3层特殊材质的蜂窝板组合,共同构成1280个六边形信号发射单元。
每个发射单元都暗藏玄机,底层是布满纳米电路的芯片层,通过比发丝还细的金属导线连接着上层的辐射金属片。当芯片开始工作时,会产生每秒120亿次振动的高频信号,每次振动仅持续83皮秒。
这就像用极快的速度反复开关水龙头,当信号处于波谷时,电子被“推挤”到导线末端,形成负极区域,而上方金属片则变成正极,两者之间产生强磁场。当信号升至波峰时,电子流动方向瞬间反转,磁场方向也随之调转。这种肉眼不可见的急速切换,每秒可达120亿次,使得磁场与电场如同快速抖动的床单,把电磁波能量源源不断抖向空中。
单个发射单元还是不够,它产生的电磁波还是太弱了,电磁波四散无法远射。但当两个单元协同工作时,魔法就出现了,第一个单元发出的电磁波还在空中传播时,第二个单元以特定时间差发出相同波形,当两列波峰相遇时,能量就会叠加增强。
扩展到全部1280个单元协同工作时,通过精确控制每个单元的发射时间差,如果这时再加一个反射的大锅,那电磁波束就更加强了,信号直接满格。
有了它,所有电磁波的波峰波谷就能整齐排列,最终形成笔直的能量光束。这种集体协作产生的波束,发散角度仅有1.5度,甚至比激光笔的光束还要集中。
要让这束信号电磁波始终锁定高速移动的卫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星链收发系统配备了智能追踪系统,定位模块每秒钟更新数十次卫星坐标,主控芯片随即计算每个发射单元需要的相位差。
例如,当卫星向右偏移时,系统会给右侧发射单元增加延迟发射时间,让波束叠加点向右偏移,这种相位调节精度达到0.1度级别,相当于能在千米之外调整绣花针的指向角度。整个系统由20个区域控制器分管32组发射模块,每组精准控制2个发射单元的工作节奏,即便卫星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飞行,波束指向误差始终不超过0.05度。
那么电磁波是如何承载信息的呢?
系统采用64种不同的二进制组合来传递信息,每种组合由特定信号强度、幅值与节奏快慢也就是相位共同决定。例如二进制数据01101对应中等强度配30度相位角,而数据101000则对应高强度配75度相位角。
这些精心设计的编码通过电磁波传送,每秒钟能组合出4亿种变化,理论最高传输速度可达每秒4亿比特,一分钟能传20部电影。
这里有个问题,卫星是在动的,地面上的“大锅盖”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射给空中的哪颗小卫星呢?
主要利用相位阵列自动转向,持续发射聚焦波束。在动画中可以看到,每个发射单元就像音乐会上的灯光师,通过精确控制自己的开关时间,让所有光束在特定时间特定位置交汇。通过上面的原理,星链就能给全球提供网络服务,相当于让网络基站飘在天上。
不过星链可以服务的人还是太少了,这套卫星网络依赖低轨道卫星群传递信号,550公里高度的单颗卫星虽然能以每秒数GB的速度传输数据,但其电磁波覆盖范围直径仅约1000公里,且受地球曲率影响,每颗卫星只能有效服务其中200公里范围的区域。当前在轨的7000颗卫星虽能形成连续覆盖,但受限于相控阵天线的波束聚焦特性,每颗卫星最多只能同时连接2000个地面终端设备。
即便未来部署4.2万颗卫星,理论上也只能支撑2.5亿人同时使用基础网络服务,而目前只有几百万人使用,通常是官方企业和军事组织。
来源:科学探索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