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人暴跳如雷,对外人和颜悦色的,往往是这3种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17:02 2

摘要:讨喜当然好,但若试图取悦每一个人,则实属幼稚和无知,故尘世的结论是:老好人既难做,更难装。

讨喜当然好,但若试图取悦每一个人,则实属幼稚和无知,故尘世的结论是:老好人既难做,更难装。

——巴特尔,《读者》(校园版)2021年第12期

幼年时,我们着迷于武侠世界中快意恩仇、惩恶扬善的故事,对人的认识比较片面和单一。

常常认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人也可以被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

慢慢长大才发现,人性的幽深复杂,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对外人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一回到家,却像变了一个人,动辄发火不说,言语也很犀利,让家人苦不堪言……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角度探讨一下“双面人”的真实心理。

“双标”的人

所谓双标,就是用双重标准来要求别人和自己,用另外一个词语形容即: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他们对别人特别挑剔,可一旦涉及与自己相关的事,就会把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抛之脑后。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这种“双标”视作某种天赋和清醒,将指点别人、抬高自己当成教育别人的最佳时机。

他们善于给别人打分,享受评判别人的快感,一旦你跟他关系变好,他就会对你讽刺挖苦、恶语相加。

与这样的人相识相交,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的一位“朋友”A的故事。

她和A相识于高中时期,在没有正式建立友谊之前,A为人和善,懂得为别人考虑,在面对博主的一些私事时也能保持边界感。

博主之前听说A性格古怪,她还为A大鸣不平。

可是A和她渐渐熟悉了以后,就暴露出了与之前大相径庭的性格。

最开始,A只是跟她说说别人的坏话,后来她发现,A会无差别攻击身边所有人,包括她的亲人——一旦A跟别人熟悉下来,她就会给别人挑刺。

后来,博主发现,A果然也在别人那里说她的坏话。

她只好跟A绝交了。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

一个活得高级的人,往往能审慎地反思、约束自己,如秋风般严肃客观;对待别人时,却要尽量做到宽厚温和,如春风般和善。

“双标”的人,刀刃向外,最终的恶果却落在了自己头上。

欺软怕硬的人

欺软怕硬的人,对外界总是表现得温文尔雅,他们害怕强硬的对手,也畏惧与人发生冲突,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

然而,一回到家里,他们便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对家人呼来喝去,显得霸道而强势,以补偿自己的某种畸形心理。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的父亲盛紘,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

在朝为官时,他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在家时,又显得善恶不分,经常发火动怒。

内宅之中,他不辨是非曲直,对事情的真相充耳不闻、佯装不知,“宠妾灭妻”,让孩子们陷入被动的局面,明兰的母亲林小娘也因父亲欺软怕硬的作风难产而死。

欺软怕硬的人,往往内心懦弱。

他们在外不一定能承担责任,在家却时常“摆谱”、装大爷,要求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为他服务。

他们认为亲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心安理得地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还贬低别人的奉献,不加掩饰地索取和伤害亲近的人。

因为有恃无恐,所以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亲人大发雷霆。

殊不知,这种行为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最终伤害的是真正在乎你、爱你的人。

曾读过这样一段话:

欺软怕硬,弱肉强食,是凶恶的狼性;寻求援助,相互协作,是与狗同有的友善的天性;而同情和关怀弱者,则是人性中特有的慈善的一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欺软怕硬,人皆有之,然而,在和亲人相处时努力克服这种倾向,更显爱意与善良。

过于负责的老好人

曾看过对“老好人”这一名词的阐释:

老好人与谄媚者不同,虽说也难免行些逢迎之事,但都不是计谋,尤其没有对权力与物利的期冀,否则人们会直接叫他坏人的。

老好人,又叫滥好人。总的来说,这种人人缘较好,所在之处也往往一团和气,颇受别人欢迎。

可是,当一个老好人变得过于“尽职尽责”时,对他的家人来说,却不见得是好事——他把最好的那一面都给了外人,对亲人却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他们可能会被评价为“道德高尚”,可是这种高尚却往往是以牺牲家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我有一位好朋友,常跟我讲他家里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老好人。因为家中条件不好,没能念大学,文学素养却很高,行事颇有君子之风。

他们家的家族观念比较重,他父亲并非家中长子,却自认要承担足够的家族责任。

他的兄弟们境况都比他好,却常常来他们家借钱——不还的那种。

最重要的是,朋友父亲做这一切的时候从来不会跟家里人商量,这让朋友非常生气。

朋友的父亲在这种好人的气氛里有点迷失自我,最夸张的一次,他瞒着家里给兄弟贷款30万,即使他自己挣钱都困难。

朋友家现在还一家人住在狭小的屋子里,每次想到这些事,他都恨极了父亲。

做一个老好人,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是值得表扬的,因为他们传播、践行了善意;然而,一旦这种老好人的责任意识过于强烈,最终受委屈的只能是身边的家人。

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他们为与自身无关的事耗费了大量心力,就会在亲人面前卸下这种“完美”的伪装,常常口不择言、迁怒于身边的人,态度甚至比对待陌生人还要差。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老好人,意识到这一点,就积极地谋求改变,学会珍视身边人吧。

毕竟,你无法依靠那些为了维护形象的高尚和惯性的善意来度过余生,只有最亲近的人,才会体谅你的疲累、怜惜你的困境。

写在最后

有人说:“我们最坏的脾气都给了最爱我们的人。”

确实如此。

因为有恃无恐,因为坚信亲人不会离我们远去,我们一边索取,一边嫌弃,却很少正向表达、真心感激。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爱己如爱人”的概念,是说要像爱别人那样爱自己,前置自己的需求,安抚好自己内心的小孩儿。

在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其实也可以秉持“爱己如人”的理念——对亲人和颜悦色,而不是反过来。

从今天开始,愿我们都能理顺亲人与外人的逻辑关系,不让真正爱我们的人受委屈,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共勉!

来源: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