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浙江行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17:09 2

摘要:物流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筋络”,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助于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

物流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筋络”,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助于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有关情况。该场发布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省挑大梁”主题系列发布活动的第四场。

近年来,浙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5年的15.72%降到2024年的13.52%、低于全国0.5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浙江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5.72元下降到13.52元、每创造100元GDP所耗费的物流成本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0.58元。

以2024年为例,浙江GDP是90131亿元,如果物流费用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将节省全省社会物流成本超过900亿元。从物流全链条解构来看,全社会物流成本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要统筹“降成本”和“提质效”

“降成本”就是要降低因物流全链条中的衔接不畅、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所导致的隐形成本,不是简单降低运输成本,也不是压缩物流企业的合理利润,更不是影响物流从业人员的收入;“提质效”就是要通过推动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和供应链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尽可能压缩低效无效的物流环节,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浙江《行动方案》认真贯彻了中办国办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要求,针对浙江实际情况,聚焦6个方面的降本行动,包括22条举措、103个具体的政策点。

优化市场化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货运市场化运营。

优化公平竞争环境

持续打击和规范货运车辆超载超限、不公平竞争等行为,破解城市货车“通行难”等问题。

优化开放共享环境

用好“四港联动”云平台,打破全省海港、陆港、空港以及信息港等数据孤岛,强化车、货、仓的信息共享,让货车不再“空跑”,园区更加“有序”。

优化便利通关环境

重点提升港口、机场等通关效率,持续压缩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

破解项目落地难

特别是聚焦物流项目受“亩均税收”等制约问题,下一步将实施物流仓储“标准地”改革,分门别类、因地制宜设置物流仓储“标准地”指导指标。

破解用地保障难

未来3年,全省计划新增仓储物流用地10000亩以上,鼓励物流业“上楼”,驱动物流项目“向空中要效益”,灵活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

破解产业集聚难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平台创建培育,实现以物流枢纽集聚产业发展的良性局面。

提升设施能级

包括大力推进“航运浙江”以及干线铁路、疏港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

调整货运结构

重点是引导大宗散货及中长距离货运“公转水”“公转铁”,争取到2027年全省铁路、水路货运周转量较2023年分别增长8%和10%。

推动公、铁、水“三网融通”

打通三网互通节点,让货主企业能够拥有更加便捷、更具性价比的物流组合方式,有更优的“自选项”。

降低大宗物流成本

围绕着矿产品、油气、粮食等大宗商品,建强现代化储运物流体系,优化进出口监管模式,降低大宗流通成本。

降低跨境物流成本

围绕着跨境电商国际枢纽省建设,拓展海外仓网络布局,支撑浙江品牌“一仓发全球”。

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采购+生产配送+出口清关”等一站式服务,布局一批供应链服务中心。

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完善冷链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实现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商超、餐桌全程冷链不断链,进一步降低损耗成本。

降低山区海岛物流成本

大力发展低空物流,开发“低空+物流”应用场景,实现“朝发城市仓、暮收渔家船”,实现千山瞬达、万水即送。

数智化赋能

大力发展“5G+智慧仓储”“AI+港口调度”等业务应用场景,推进物流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挖掘物流技术性降本潜力。

绿色化赋能

进一步扩大新能源卡车、LNG动力船舶等应用范围,加大力度推广绿色可循环物流包装等。

标准化赋能

推广物流标准化托盘,探索长三角地区跨省域物流标准互认。

“两升”

“提升”骨干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各级财政资金对物流领域的支持力度

“两降”

落实好物流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物流企业的各类融资成本

通过“两升两降”的措施,培育更多的物流行业头部领军型和专精特新型企业,打造更多标杆企业和细分赛道的单项冠军。

《行动方案》是牵头管总的综合性文件,相关单位还将结合职能,研究制定分领域的配套政策,形成“1+N”的政策体系。下一步,浙江将切实推动《行动方案》的落地见效,积极营造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良好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发布会现场,发布人就与会记者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新华社记者:《行动方案》内容比较多,主要解决企业哪些具体问题,下一步有哪些落实举措?

张曙明介绍,《行动方案》重点关注和解决企业反映的堵点和难点,概括起来主要是三方面问题:

解决“用地缺”问题

为了解决仓储用地紧张等抬高企业用地成本的问题,鼓励物流业“上楼”,开发多层物流园区、自动化立体仓库,提高物流开发强度,驱动物流项目“向空中要效益”。

针对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亩均税收要求高的问题,《行动方案》里提到,“全面实施物流项目‘标准地’改革”,把物流项目从“亩均论英雄”考核中脱离出来,“寸土寸金,更要寸土生金”,让土地为实体经济“造血”,而不是为考核“填数”,降低企业运营压力。

解决“通行难”问题

企业在这方面主要反映了货车进城限制比较多、跨境通关效率不够高等问题。对此,浙江放宽城市物流车辆通行限制,允许轻型封闭式货车自由通行,让“最后一公里”不再卡壳;推动宁波舟山港“24小时预约通关”,对高时效货物优先查验,实现跨境电商的包裹“即到即飞”。这样的举措,对高时效、高价值的货物而言至关重要。

同时,《行动方案》里还提到,“鼓励供应链链主企业、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车、货、仓等资源集成共享”。这就直击当前运输返程空载痛点——“空车虽然跑得快,不如满载更加实在”。

解决“费用贵”问题

围绕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大力度服务广大企业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运费贷”“仓单质押”等金融产品,让“真金白银”流向企业。

围绕企业关心的进一步加大税费减免力度等诉求,在《行动方案》当中提出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减税政策,同时积极争取铁路运价下浮、优化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等,让物流企业跑出“性价比”。

物流降成本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在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搞“零和博弈”,而是实打实的“幸福账本”,让物流的“堵点”变“亮点”,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交通物流是推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领域。在降低交通物流成本上,浙江有哪些考虑或者总体谋划是怎样的?

邵宏答,交通运输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围绕浙江提出的“到202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3%左右”这一总体目标,省交通运输厅围绕交通运输领域的实际,牵头编制印发《浙江省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力争到2027年,铁路、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比2023年分别增长8%和10%左右,集装箱海铁、江海河联运量分别突破250万和400万标箱。下一步重点是围绕以下5个方面实施一系列举措。

强化基础设施提能

打造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和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加快甬舟高速复线、京杭运河畅通工程、嘉兴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北仑支线复线等进港铁路和“通港达园入企”短支航道建设。预计到2027年,将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超5900公里、内河千吨级航道800公里,全面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强化运输网络提效

在畅通国内物流“大循环”方面,加快沿江、沿河、沿铁网络节点布局;在畅通国际物流“外循环”方面,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拓展国际航线和全货机航线;在畅通末端物流“微循环”方面,全域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力争到2027年基本实现快递物流服务“县到村一日达”。

强化组织模式创新

以联运为重点,推动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深化嘉兴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以信息为纽带,强化海、陆、空、口岸等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集装箱“一键订舱、一站联运”等功能。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加快建成梅山等3个智慧港口,完成高速公路繁忙路段和高等级重要航道数字化改造提升各1000公里以上,实现通行和过闸效率分别提升20%和5%;大力推广新能源的重型货车、船舶等绿色高效运载工具。

强化治理能力提升

支持集装箱海铁、海河联运发展和无水港等布局,继续落实高速公路货车通行费优惠政策,规范发展网络货运。推动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还将积极争创低空领域试点,培育壮大航运服务、低空经济等交通运输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用地保障对物流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仓储用地成本也是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物流企业降低用地成本,浙江有哪些政策支持?

许小忠介绍,省自然资源厅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全省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通知》,给予专项的政策支持。既从顶层的谋划考虑,又从鼓励各地积极创新政策来推动降本提质增效来考虑,从而降低用地、用海、用岛成本。

通过优化空间布局降低用地成本

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求,在省级规划中,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杭州、温州、嘉兴、金华(义乌)等为关键节点,构建以义甬舟、金丽温等通道为主骨架的交通物流网络体系。

同时,在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物流运输系统的布局,增强交通服务能力,划定物流仓储分区,确保仓储物流及其配套服务的顺利推进。

通过做好用地保障降低用地成本

坚持“指标跟着项目走”要求,重点保障物流通道、综合枢纽、港口码头等项目的用地、用海、用岛需求。

2024年,全省计划供应的物流仓储用地是5000亩,实际供应了7329亩,超计划46.6%;2025年至2027年,力争新供应物流仓储用地10000亩以上,如物流项目用地确有需求,将做到“应保尽保”。

通过合理的产业准入标准降低用地成本

将城乡物流配送设施纳入城乡生活圈规划建设要求,积极推进物流用地带条件招拍挂出让,将产业类型、现代物流技术运用等准入要求纳入供地条件,努力降低地价成本。

据统计,2024年,温州市的物流仓储用地亩均出让价格已经比工业用地平均低24.9%。最低的是舟山,仓储物流用地的价格比工业用地低57%左右。

通过灵活供地方式降低用地成本

支持各地采取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混合用地等灵活供应保障方式,切实降低物流仓储用地成本。

弹性年期出让,就是出让年限,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最长使用年限(50年)内进行自由选择,出让价格标底可按弹性年期与最高年期的比值进行修正。一宗物流仓储用地的出让年期为30年,那其出让价格最低就可以按原价格的60%进行修正。先租后让,就是企业先租赁土地用于物流仓储,租期满后,再转为出让,也可以有效分摊用地成本。

通过鼓励存量土地改造降低用地成本

支持现有物流园区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物流仓储用地等方式开展布局优化和提质扩容。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利用率、容积率并用于仓储、分拨转运等物流设施建设的,免于增收土地价款。

通过鼓励功能转化降低用地成本

支持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进行物流经营活动的,在5年内可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管理。物流仓储企业依法申请改变存量土地用途用于物流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涉及原划拨转有偿使用的,经批准还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浙江日报记者: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同时部署提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重大平台载体,浙江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和落实的?

张曙明说,近年来,浙江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面应该说取得积极成效,已成功创建杭州空港型、宁波-舟山港口型等6个国家物流枢纽,台州、衢州今年是新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

下一步,将坚持把物流枢纽作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平台,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提质

推动存量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完善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堆场等配套设施及集疏运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标志性、支撑性、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物流枢纽投融资、用地等政策要素保障。

同步深化推动物流枢纽与区域的联动发展,增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拓面

推动杭州、宁波加快创成多类型国家物流枢纽,指导台州、衢州等新入选城市尽早创成国家物流枢纽。

同时,以“四港联动”、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等工作为牵引,加强省内物流枢纽之间以及省内枢纽与省外枢纽之间的设施互通、数据联通、业务联动、运行协作,发挥物流枢纽互联成网的规模效应,推动跨区域物流、制造、商贸等产业联动,促进全流程的物流效率明显提升、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扩能

在枢纽经济上扩能,推动物流设施与“415X”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高效衔接,加快省级物流枢纽经济区的培育认定,重点支持省内优势地区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同时培育一批省级供应链服务中心,打造物流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

在服务开放上扩能,重点依托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等重大开放枢纽的优势,抢抓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子浙江的战略机遇,谋划打造彰显浙江辨识度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更好服务国家安全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浙江正在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在港口口岸领域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来提升服务效能?

罗松介绍,港口是浙江最大的战略资源和特色优势,浙江外贸货物90%以上通过港口运输。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全国港口营商环境最优省的要求,聚焦企业所急所盼,持续攻坚世界一流强港改革,协同各方全面提升港口服务能级,服务企业降本增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服务最优”,有效提升货物进出口便利化水平

自去年以来,创新推广“浙江e港通”模式,把浙江海港的海关服务、港口服务、船公司服务,全面前移到内陆地区,企业在“家门口”就近提箱、报关查验、预约进港,做到“两关如一关、两港如一港、陆港如海港”,货物装箱时间提早1-2天,准班出运率超90%。

针对新能源车出口快速增长,省海洋经济发展厅会同边检、海关、海事等单位优化口岸监管服务,1-2月,宁波口岸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2.69万辆,同比增长439%。

围绕“成本最低”,有效降低船舶运营费用

航运绿色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海事部门加快推广“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帮助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全程以经济航速预约进港、准班到港,目前该计划已覆盖青岛港等9个国内港口。2024年以来,该计划惠及挂靠宁波舟山港船舶907艘次,减少船舶待港时间1.27万小时,助力航运企业节约运营成本约3.2亿元。

大力发展船用LNG加注,经过论证合理优化监护措施,压减作业费用,降低企业成本,今年一季度全港累计加注10艘次7万立方,加注艘次、加注量均超2024年全年总和。

围绕“效率最高”,有效提升港口通过能力

宁波舟山港作为世界第一大港,港大、货多、船密,针对国际船舶在泊非作业时间过长问题开展攻坚,坚持“硬建设”和“软提升”两手并重,在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联合各口岸单位,实施优化查验、完善登临、数据共享等5大机制10项举措,切实提高船舶周转效率。

目前,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在泊非作业时间已平均缩减40分钟,有效提高港口通过能力。

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继续加快全国港口营商环境最优省建设,尽心服务企业,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不懈努力。

浙江之声记者:提到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际上浙江在几年前就开始实施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四港联动”联运服务体系。目前这项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强化提升措施?

邵宏说,从运输环节看,目前浙江单一运输方式的运价已经多年来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铁路运价指数已经连续6年低于2018年、公路运价指数目前也处于10年来的最低点,目前浙江重点是通过调整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从而达到降低综合运输成本的目的。

近几年通过抓“四港”联动,发挥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接下来还将通过4个方面的举措进一步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助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完善联运设施

加快推进北仑支线复线、梅山铁路专用线等进港铁路支线,来畅通“最后一公里”。加快实施杭州机场四期、温州机场三期、义乌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造嘉兴航空货运枢纽和长三角航空物流中心。全面推进宁波-金华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建设。

拓展联运网络

加密内陆无水港布局,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向内陆纵深拓展海铁联运网络,到2027年新开通海铁联运线路10条以上。强化沿江港口码头合作,深化推进江海直达运输和准班轮化发展,创新“江海直达+长江班列”多式联运模式。推广应用铁路物流总包模式,持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

到2027年,全省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江海河联运量将分别达到250万和400万标箱。

创新联运模式

推动运输组织模式高效衔接,来降低衔接成本,比如通过“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模式,“整列中转”的运输成本可以节省15%以上;海铁联运全程提单模式每箱节约物流成本平均大概是500元。

接下来,将稳步推进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试点工作,推进全程提单模式向江海、海河等领域复制推广,以模式创新不断提升运输服务效能。

优化“四港”联动云平台

通过多年努力,云平台已经成为“汇聚公铁水空全类别运输方式、并融合口岸信息”的综合性物流平台,用户数已超过5.5万,覆盖全国各省区。

接下来将持续推动云平台的提能扩面,丰富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等应用场景,“一网智联”服务品牌向省外重要腹地进行拓展,为市场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物流解决方案,到2027年云平台用户数将超过10万。

来源:浙江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