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下智能汽车加速普及,然而一场高速碰撞事故却将该行业光鲜表象下的安全裂痕猛然撕开。
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当今时代下智能汽车加速普及,然而一场高速碰撞事故却将该行业光鲜表象下的安全裂痕猛然撕开。
近段时间,小米SU7在高速路碰撞后爆燃一事,在网络上引发强烈舆情震荡。
这件事情引发了不少关于“智能驾驶”的讨论。
当车企擅自将智能驾驶包装为技术勋章之际,
消费者往往会忽略金属外壳下脆弱的生命本身。
而现在这三条年轻生命的消逝正式宣布彻底打碎了智能驾驶行业精心编织的安全神话。
这场悲剧的本质实则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野蛮生长中,对安全伦理的一次系统性背叛......
3月29日晚,三名来自湖北的大四女学生驱车前往安徽参加事业编考试。
23岁的罗某,已有长达3年的驾龄,实难被视作新手司机。
她开的正是其男友购置的小米SU7标准版。
事故发生之际,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在高速公路上以116km/h的速度行进。
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虽发出预警,但驾驶员人为接管后,依旧以97km/h的速度撞向隔离带水泥桩。
家属宣称,车辆碰撞15秒之后,电池便爆燃起来。
彼时车门已然锁死,车内三人不幸殒命,其中两人更是被烧得仅余骨架。
23岁的罗某似乎对驾驶车辆和自己的开车技术非常自信,
于正在施工、设置了不少路障的高速公路上也直接设置智驾状态以近120km/h的速度高速行驶。
虽说即便具备一定驾驶经验的驾驶员,在复杂路况下也可能因技术依赖降低风险敏感度。
可这同时亦暴露出一个问题: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用户往往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混为一谈。
此外,远在千里之外、第一时间未能赶到现场的家属质疑道:
电车为何碰撞上水泥柱后就会直接燃爆?
并且当时车门还完全锁死,掐灭了三人的逃生机会。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
依赖纯视觉方案,夜间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弱于激光雷达方案,这进一步放大了技术风险。
与此同时,这场事故亦暴露出一个问题:
事故发生时小米SU7的AEB功能似乎并未达到此前宣传的标准:
小米SU7标准版的AEB对锥桶、水马这类静态障碍物不响应,此情况与行业的普遍设计相符。
然而,从系统预警至碰撞仅有短短2 - 3秒,如此短暂的时间,驾驶员极难作出反应。
尽管小米宣称其AEB能在135km/h的速度下实现刹停。
然而在实际场景应用时,车辆的真实状况便暴露无遗。
在这场事故里,碰撞之前,速度仅仅从每小时116千米降至每小时97千米。
这种技术局限性源于车企对可用性的追求,忽视了复杂路况下的安全优先。
根据报道,该场事故发生于3月29日22时44分,而雷军的首次表态迟至4月1日22时19分才发布。
这72小时,对于企业公关来说不仅是“黄金救援期”,更是“舆论生死线”。
公众对雷军的等待,实际上是对企业责任与生命权的追问。
雷军承诺“不回避责任”,但家属称未获主动联系。
并且,小米多次强调“未接触事故车辆”,这一说法被不少网友质疑为推诿之辞。
这种回应模式,折射出企业承诺的困境——
当技术真相与法律风险冲突时,企业的“周全”往往以牺牲透明度为代价。
事故中暴露的技术漏洞,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安全滤镜。
新能源车因电池起火风险更高,这一漏洞的容忍度显然与“科技向善”的承诺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将事故原因归咎于“猛烈撞击导致起火”,却以“未接触车辆”为由回避深入分析。
作为拥有数千万粉丝的“顶流”企业家兼网红雷军,他曾在其他社会事件中迅速表态,比如为大S病逝祈福。
然而却在涉及企业核心利益的重大事故中沉默72小时。
这种选择性回应和躲避型沉默,实在是让众多网友心寒。
更为讽刺的是雷军曾高调宣称“反内卷”,强调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
但在事故中,企业却以行业普遍缺陷为自身开脱。
从雷军此次的回应和网友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
公众需要的不仅是“用行动回答”,更是决策过程的可见性。
例如公布事故车辆数据的技术细节,而非仅强调“配合调查”。
当汽车工业将智能标签奉为新时代的图腾,金属外壳下的生命保障却在加速崩塌。
一场高速碰撞引发的爆燃,撕开了智能驾驶狂飙突进时代的残酷真相。
车企将激光雷达数量、算力芯片参数奉为产品竞争力的圣杯,却对基础安全性能投入吝啬不已;
某车型为减重15公斤取消防撞梁,却宣称"通过算法优化弥补安全性能";
为追求续航里程,电池包与车身刚性结构的连接强度被降低至国标下限。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技术妥协,让智能汽车成为移动的定时炸弹。
更为危险者,乃感知系统的认知盲区。
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场景下的识别距离不足100米,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仅3秒;
AEB系统对锥桶等非标准障碍物的识别缺失,使得所谓"自动紧急制动"沦为营销话术。
现行的安全标准体系似乎正遭遇一场之前无法企及的信任危机。
车企掌握着事故车辆的完整运行数据,但第三方机构获取数据需经过企业授权。
这就形成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悖论。
当技术故障的认定权完全掌握在利益相关方手中,消费者维权便沦为徒劳的资本玩物。
此外,车企的传播理念正在催生集体认知的偏差。
智能驾驶的终极拷问,
不在于能否实现L5级自动驾驶,而在于是否建立起"生命权高于技术权"的行业共识。
汽车工业百年演进史证明:
真正的创新从不是对风险的赌博,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当行业学会用造口罩的严谨对待安全带设计,用制药业的审慎验证自动驾驶算法时。
这场因野蛮生长付出的代价,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进步的阶梯。
小米SU7事故,绝非仅仅是一宗交通悲剧,实则是一场关乎科技伦理的全民启蒙。
当企业将创新速度凌驾于全民安全之上,所谓的“科技向善”便沦为空洞的口号。
雷军的72小时沉默与标准化回应,恰是这一时代困境的缩影。
重建信任的核心,在于企业能否将“用户生命”置于“技术神话”之上。
唯有这般,科技方能切实成为守护人类文明而非对其构成威胁的力量。
信息来源:
来源:峰哥正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