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
自2025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之间的矿产协议危机不断升级。
华盛顿要求乌方让渡50%尚未开发的稀土、锂、铀等战略资源,用以换取军事援助,却遭到泽连斯基的公开拒绝。
这一动作令白宫大为光火,同时也意外促成了美俄悄然启动稀土合作并计划在沙特举办新一轮商谈。
对于已经深陷冲突泥淖的乌克兰而言,这场大国角力来得更加猛烈:要么沦为让渡资源的“新殖民样本”,要么眼睁睁看着美俄联手、地缘博弈彻底生变。
2025年2月中旬,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曾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前夕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提交一份极具争议的矿产协议草案。
据参考消息披露,该协议要求美国获得乌克兰未开发矿产50%的权益,覆盖稀土、锂、铀等关键资源。
在内容上,这份协议还包含了无限期条款与单边否决权,且将2022年以来的军事援助折算为“投资”,要求乌克兰优先付特许费用。
泽连斯基的拒签引发了全球聚焦。
从外媒报道看,他的核心考量体现在三个层面:
(1)主权不可让渡
他在2025年2月20日的演讲中公开表示:“我正在保护乌克兰,不能出卖国家。”
明眼人都看得出,50%的矿产权益一旦许给美国,乌克兰经济将彻底失去独立。
(2)战场态势不容乐观
顿巴斯区域因资源丰富,现阶段却处于俄军控制之下(腾讯新闻,2025/03/14),这意味着即便签署协议,乌方也很难真正落地开采。
(3)国内支持率
根据一份柏文喜报告(2025/01/01),超70%的乌克兰民众反对如此大比例让渡,让泽连斯基挑起“新殖民主义牺牲品”骂名,无异于政治自杀。
美国方面在协议破裂后展开了极限施压。
首先是象征性地取消泽连斯基与美国副总统万斯的会面,向外界释放不悦信号。
紧接着美国宣布暂停6亿美元军事援助拨款,甚至在舆论上抹黑泽连斯基“缺乏远见”。
多重压力之下,泽连斯基依旧没有松口。
对他而言,这是一场涉及国家主权和政治前途的生死赌博。
有消息透露,俄罗斯总统普京在3月底暗示,俄方稀土储量约为乌克兰的五倍。
眼看着乌克兰“钉子户”般不肯签约,美国忽然对过去的“死对头”转而示好。
路透社指出,特朗普政府正计划以解除部分制裁为代价,换取俄方在稀土开发上的合作,并由美国企业提供开采技术,俄方开放北极圈矿区。
这种“技术换资源”的思路显然是挖乌克兰墙脚:乌克兰还没把协议签了,美国已换了新赛道。
今年2月,美俄已在沙特展开初步对话,并在“资源-安全”交易框架上达成了一些共识。
有意思的是,普京不仅想借机缓解制裁,还希望能够分化美欧同盟。
美国更是留了一手:从华盛顿邮报报道看,白宫在与俄方谈判的同时,依旧一直惦记着乌东地区的矿产。
只要俄乌冲突尚未结束,美方就有借口继续对乌克兰资源提出主张,把乌克兰当作谈判的“备用筹码”。
随着白宫的转向,乌克兰最怕的事终于来了。
一旦美俄达成资源合作,乌克兰将失去原本针对西方的唯一制衡王牌。
更糟糕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放话,“让乌克兰摊上大麻烦”,类似的恐吓让乌克兰军方担忧后续军事援助断供。
内部也乱成一锅粥:亲美派议员强烈要求重启与美国的矿产谈判;军方因战备物资短缺向总统府施压。
在全国政治氛围中,泽连斯基似乎左右不是人。
稀土是工业命脉,更关乎军事装备和高科技发展。
若俄罗斯恢复对欧出口,稀土价格可能暴跌40%,这将使欧洲再次依赖俄方供应。
与此同时,美俄若联手制定开采新规范,可能边缘化中国在稀土提纯及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欧盟在当前时局下更显被动:据RAND推演,欧盟对俄资源依赖度正回升到冲突前65%的水平。
恢复合作虽能缓和能源短缺,却也重新让欧盟陷入对俄依赖的安全困境。
2022年底,中国外交部已定调了对俄合作的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
过去几年中方也在加速非洲锂矿投资,刚果(金)项目据财新网分析,产能已提升300%,以此分散对单一进口来源的依赖。
此外,中国在稀土提纯技术上有了显著突破,成本可以降低到国际均价的70%,这为未来的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若美俄在沙特进一步抱团,中国只能通过更强的技术与多元化渠道,保持自己在全球资源博弈中的一席之地。
在这场全球能源角力中,中东与非洲地区有着不同的反应。
沙特作为美俄谈判的中间人,正在积极谋求“全球资源枢纽”地位。
非洲则不再满足于被外部势力剥削。
至于巴西、印度等新兴大国,一方面担心资源定价权丧失,另一方面又期待引入外来产业,形成经济新机遇。
这场动荡带来的不是单一的对抗,而是多方势力的博弈与重新排位。
据多家报道,泽连斯基在2025年2月15日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正式拒签美国提出的矿产协议。
他明确表示:“如果没有实际的安全保障条款,这样的协议无法让乌克兰心安。”
此外,他强调美国已经提供的援助应视为“无偿援助”,并非欠债。
白宫对泽连斯基的表现相当不满,甚至在2025年3月31日放出“如果乌克兰拒绝矿产协议,将面临大麻烦”的狠话。
从此,美乌关系持续恶化;与此同时,泽连斯基也多次表示,若乌克兰被迫签署如此不平等条约,无异于将国家拱手交出,将自己置于内外裹挟的更大风险当中。
实际上,美俄在沙特举行的多轮会谈由来已久。
自2025年2月18日的初步协商开始,两国就讨论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以及战后可能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合作。
根据RDIF首席执行官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的披露,美企对俄稀土领域兴趣浓厚,并希望通过购买或技术合作的方式切入。
美国政府看重俄罗斯的资源储备,以为自己国内工业与军事“填补缺口”;而俄罗斯则希望以此换取制裁松绑,甚至打破西方在金融领域的封锁。
沙特则想做足调停人角色,从而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
这样一来,乌克兰被“外围化”的风险大大增加。
一年多来的俄乌冲突已不仅局限在军事层面,而是通过能源、矿产、农业或工业产能等多维度冲击全球。
乌克兰农产与钢铁出口下滑,俄方部分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遭到制裁,双方都在资源方面承受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欧洲市场为寻求替代供应,不得不提升对其他地区资源的依赖。
而如今若美俄“握手言和”在稀土与矿产领域展开合作,全球力量平衡都会出现倾斜,从俄乌对抗变成更复杂的“美俄竞合”,让乌克兰在局势旋涡中难以摆脱被动。
当前乌克兰内部不断出现声音,希望欧盟加大对乌的军事与经济支持,以避免“两头受气”。
然而欧盟自身也面临深刻能源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援助乌方。
另一方面,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技术与市场都十分重要,但乌克兰一直在外交上走“倾向西方”路线,与中国大规模合作尚存变数。
泽连斯基如果要找回谈判筹码,或许需要更灵活、务实的外交手段,而非仅仅依靠一方。
可问题在于拖得越久,流失的就越多。
结语当美俄在沙特秘密磋商如何瓜分欧亚资源之际,乌克兰的尴尬处境已成另一面镜子:资源本应是护身符,却也能成为催命符。
泽连斯基的“不能出卖国家”有其合理性,却也要承受大国联手挤压的残酷现实。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场以“乌克兰矿产”为导火索的博弈,正在牵动全球能源重新洗牌:欧盟徘徊观望,中国加速技术突破,非洲与印度等新兴国家也在谋变。
大国争夺依旧激烈,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真正掌控资源安全,不在于手握多少矿藏,而在于究竟谁有定义规则的权力。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