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铭记 | 清明节原创诗歌作品展播(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7:53 2

摘要:那些被时光浸透的城砖仍在诉说。八十六年前,当董振堂将军的驳壳枪撞针第七次叩响黎明,青铜火舌舔舐着马家军的狼牙旗——那些盘踞西北四十载的封建军镇,此刻正用五百门土炮将文明轰回中世纪。两千多双草鞋踏碎坚冰的声音,在河西走廊的寒夜里化作星辰。而今,我抚过红军槐皲裂的

清明悼念寄哀思

缅怀英烈寄英魂

又是一年清明时

让我们以诗篇寄托情怀

用墨香传颂英魂

一起向公安英烈致敬!

血色胡杨映忠诚

祁连山的风掠过古城墙,卷起一蓬蓬沙粒。我站在红西路军纪念馆的松柏间,看见1937年的雪纷纷扬扬,落满了二十一世纪的肩头。

那些被时光浸透的城砖仍在诉说。八十六年前,当董振堂将军的驳壳枪撞针第七次叩响黎明,青铜火舌舔舐着马家军的狼牙旗——那些盘踞西北四十载的封建军镇,此刻正用五百门土炮将文明轰回中世纪。两千多双草鞋踏碎坚冰的声音,在河西走廊的寒夜里化作星辰。而今,我抚过红军槐皲裂的树皮,分明触到了当年绑过绷带的温度——那些十五六岁的卫生员,曾把止血的布条系在树干,转身又消失在硝烟里。

纪念馆的玻璃柜中,海螺号仍在等待黎明。讲解员说,五军将士用门板作盾牌,以青砖为掩体,炊事班的铁锅在炮火中煮过最后的野菜汤。我凝视展柜里褪色的八角帽,忽然听见年轻的呐喊穿透时空:“保卫苏维埃!”那些永远定格在二十岁的面容,此刻正倒映在参观者的瞳孔深处。

春日的暖阳里,我随老民警踏访倪家营子。当年的战壕已长满骆驼刺,但地垄间仍能拾到变形的弹壳。老张蹲下身,用警服衣袖擦拭一枚生锈的弹头:“去年山洪冲出来的。”他的动作轻柔得像在整理烈士遗容。我知道,每逢清明,这里的派出所总要带着新警员重走西征路,在董振堂殉难处重温入警誓词。

当倪家营子的最后一粒沙从指缝滑落,暮色已漫过高台城墙的垛口。赭色墙砖披着世纪金辉,城楼下巡逻的蓝制服与当年的灰军装身影重叠。指挥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北斗卫星的滴答声与当年电报机的摩尔斯码在电离层相遇,红蓝光点昼夜闪烁,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当年被鲜血浸透的黑河两岸,如今绵延着万亩防风林,新育的抗旱胡杨正突破生长极限——它们终将长成接天的屏障,就像我们接过先辈的钢枪。

暮色渐浓时,老张的警用对讲机忽然响起指挥中心的布警指令。我们驱车返回县城,看见高台城墙正将八百年前的影子投向特警训练基地。那些在沙盘上推演战术的蓝色身影,与玻璃展柜里褪色的作战草图形成奇妙共振。当年被鲜血浸透的黑河两岸,如今绵延着用北斗卫星定位栽种的万亩防风林,新育的胡杨正在倍速生长......

起风了。祁连山的雪水汩汩流过纪念碑基座,花岗岩上仍保存着当年手榴弹擦过的43℃余温,月光在“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鎏金大字上流淌。我知道,那些未及看见曙光的眼睛,此刻正注视着街巷间闪烁的警灯,注视着少年指尖在平板上划亮《中国共产党简史》的电子书页,注视着每一粒在春风中苏醒的种子。

文 / 作者

王福彬

高台县公安局宣化派出所教导员、一级警长,张掖公安文联会员

清明祭 念警魂

清明,微风携着细雨,如泣如诉,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那些为公安事业英勇献身的英烈们。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警察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他们之中,有的在追捕嫌犯时,将生死置之度外,与穷凶极恶的歹徒展开殊死搏斗,只为让正义得以伸张,让社会恢复安宁;有的在日常的巡逻防控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岗位,守护着万家灯火的祥和。他们把对人民的承诺,化作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执着坚守。

有这样一位民警,他叫石礼海,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面对情绪激动、手持凶器的嫌疑人,他没有丝毫退缩。在与嫌疑人周旋的过程中,嫌疑人突然暴起,他为了保护身边的群众,毅然挺身而出。不幸的是,最后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可他英勇无畏的身影,却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这些公安英烈们,他们也是父母眼中孝顺的孩子,是孩子心中温暖的依靠,是伴侣身旁深情的爱人。然而,当穿上那身警服,他们便肩负起了神圣的使命,为了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惜牺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今,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间的风采,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深处。

公安英烈们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警魂,他们的精神如同明亮的灯塔,在岁月的长河里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警察奋勇向前。

清明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仿佛是在为公安英烈们奏响一曲深情的挽歌,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敬意。愿英烈们英魂安息,警魂永铸,万古流芳!

文 / 作者

张文成

张掖市公安局甘州分局五级辅警,张掖公安文联会员

来源:高台公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