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事故引发全民智驾后遗症及其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2 18:09 2

摘要:2025年4月1日,关于小米SU7标准版高速出事爆燃三人丧命的消息铺天盖地。或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特别希望这是个愚人节新闻,但可惜不是。

作者 / 黄大路

编辑 / 张南

设计 / 柴文静


2025年4月1日,关于小米SU7标准版高速出事爆燃三人丧命的消息铺天盖地。或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特别希望这是个愚人节新闻,但可惜不是。

3月29日晚上,三名大四学生驾驶小米SU7从湖北前往安徽参加事业编考试。车辆在德上高速池祁段以116km/h开启NOA(Navigate on Autopilot,也就是导航辅助驾驶或领航辅助驾驶),行驶至施工改道路段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1秒后以约97km/h撞击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车辆爆燃起火,致三人死亡。


铜陵市应急管理局认定事故为单方责任交通事故,非安全生产事故。警方已封存车辆残骸及后台数据,需第三方机构鉴定。


死者家属提出三大疑问。


其一,为何车门锁死?家属称碰撞后电子门锁失效,机械应急拉手未被使用或操作失败,导致无法逃生。小米用户手册显示车门储物格下方配有机械应急拉手,但未明确标注操作指引。


其二,为何电池爆燃?车辆撞击后火势迅速蔓延,家属质疑小米CTB电池技术(电芯倒置设计)未起到防爆作用,电池管理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其三,为何沟通缺失?家属表示事故后小米仅联系车主(遇难者男友),未主动慰问遇难者父母,且事故车辆残骸未经家属同意即送检北京。



4月1日12时46分,小米官方对此进行了回应。



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数据,NOA系统提前1秒预警,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38%,转向操作未能避免碰撞。


小米汽车表示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调查,承诺通过官方渠道公布结果,但未直接回应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关键问题。


当天,#小米回应SU7高速上碰撞爆燃#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之中。受此影响,小米集团港股4月1日午后开盘后大幅走低,至当日收盘跌5.59%,市值较上一交易日缩水800亿元。


同时,无数网友纷纷前往“雷军”的微博下方“讨伐”。往日的微博达人在距其上一条微博动态超过24小时后,4月1日22时19分,雷军终于发布最新动态。



他对高速车祸致三位年轻女孩离世表示心情沉重,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如何不会回避,会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进展、尽力回应家属及社会关切,还表示听到并记下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会用行动作答。


虽然米粉绝大部分还是叫好,但是《轩辕商业评论》认为,此次事件对于中国新汽车事业将造成两大后遗症。

01
智驾事业或遇冷三年

第一大后遗症,消费者深刻怀疑全民智驾,中国智驾事业或遇冷三年。


此次事故,司机在接管前,车辆是在开启NOA状态下行驶。当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后,NOA立即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但是仅仅过了1秒,悲剧就发生了。小米官方在声明中并未提及事故车辆的AEB状态。



SU7刚上市时,雷军声称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在135km/h的高速下,成功识别前方车道静止的故障车并立即刹停,同时SU7还能实现识别夜间120km/h静止故障车并实现刹停。


有人认为,小米SU7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纯视觉模式在夜间识别效果相对欠佳,可能存在障碍物识别不够及时到位问题。但是,此次事故之前,2024年2月3日,小米SU7刚发布时也发生过AEB失效的情况,当时还是小米SU7 MAX带激光雷达的版本。


4月1日夜间,小米汽车官方发文表示,小米SU7标准版的AEB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其作用对象为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



小米官方强调了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描述非常严谨。根据官方资料,问界M9智驾版采用“激光雷达+视觉感知”融合的解决方案,构建了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其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首创GOD网络,能识别成排的锥桶、静止水马、土堆或杂物、山坡滚落的大石碎块等异形障碍物。


《轩辕商业评论》认为,无论小米SU7标准版此次事故到底归咎于谁,但此次事件还是会让中国用户对全民智驾产生深切怀疑,从而从根本上不相信一切智驾,导致倒洗脚水连小孩也一起倒掉的尴尬局面。


全民智驾是2025年中国车企争先恐后贴上的标签。当下中国,几乎一夜之间,汽车没有智驾功能,感觉就已经卖不出去。


对此,最早泼冷水的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他在社交媒体公开发言内涵所谓的全民智驾:“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2月12日,《轩辕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全民智驾”刮起浮夸风》,其中提到:“厂家在宣传所谓高阶智驾功能的时候,必须格外谨慎,做好智驾风险提示,真正以用户安全为第一位。否则宣传得凶,消费者真信了,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毕竟,练好真功夫,才不会露馅。”


3月11日,《轩辕商业评论》再次刊发文章《高阶智驾:历史、现实与未来》,其中写道:“简单地宣传高阶智驾容易,但是高阶智驾彼此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如果启动智驾麻烦,不能应对奇怪的Corner Case,频繁地退出智驾状态,消费者将会非常在意,也不好糊弄。”


我们的结论是:在中国,高阶智驾概念清晰一定是中国法律允许L3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汽车上路,而车企真的也有这样的智能驾驶汽车能够大规模上市的时候。


因为达到L3级智驾水平的汽车,如果需要,系统能够随时将驾驶权转回驾驶员。当条件不再满足L3自动驾驶时,驾驶员必须在紧急提示和接管时间内接管车辆。如果未能接管,系统将打开双闪并制动车辆至静止。


中国已经有车企开始宣布2026年上市L3级乃至L4级自动驾驶汽车。这需要真正的能力和勇气。因为车企轻易宣称高阶智驾容易,但是一旦声称自己是L3级智驾汽车,就必须有安全保证把握。否则,接下来,无尽的事故、用户的愤怒和巨额的赔偿将会把自己淹没。


虽然小米SU7并没有宣称自己达到L3级智驾水平,但是这次事故将极大挫伤中国消费者对于全民智驾的信心,从而也连累那些真正将智驾水平提升到较高程度的车企。


全民智驾将遇冷3年。它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这让所有车厂都有时间好好反思自己的智驾战略,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

02
电动化步伐或将放缓

第二大后遗症,尽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歌猛进,发展步伐将受阻滞。


AEB没有能够停住小米SU7标准版,但是为什么车辆撞击护栏后起火燃烧?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从现场图片来看,车辆的右侧毁坏严重,发生了副驾驶位的侧小偏置撞击。车辆撞击护栏时的速度是97km/h。



小米汽车官方在4月1日晚间回应称,“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有媒体报道,一位小米汽车内部人士表示,标准版本小米SU7没有配备电芯倒置技术,可能相较其他版本在电池安全方面存在差距。


也有相关专家表示,电池跟电池之间有隔热板,国标规定一个电池起火以后,在5分钟之内是不能蔓延到其他电池上的,防止热失控。但是如果碰撞强度过大、速度过快,异物会把电池刺穿,这种情况下失控速率会很快。


2024年11月22日,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王天瑞谈到近年新能源汽车火灾情况表示:锂电池的热失控不可避免,起火即爆炸;灭火救援的难题还没有有效解决。他希望相关企业、科研机构改进生产工艺,尤其是要提高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的安全性能,加快研制可替代的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问题。



当然,对于动力电池的安全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企业提供的产品在安全方面还是有高下之分。此次发生碰撞爆燃事故的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配备的是73.6kWh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自2024年6月起采用双供应商体系。


《轩辕商业评论》向宁德时代权威人士求证,对方明确表示此次发生碰撞爆燃事故车辆的电池并非来自宁德时代。他还表示,新能源汽车安全,还需要宁德时代的磐石底盘。这里指的是2024年12月发布的一款有着超高安全性的滑板底盘架构。



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此次事故已经让不少人不仅对小米汽车更是对电动汽车产生了恐惧心理——“国产电动车真的能买吗”“我选择都不坐,也都不买”“电车就是垃圾,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



还有,此次事件不仅对小米汽车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且连带还会对造车新势力整体能力产生怀疑,同时也变相会对合资车企、传统汽车带来好处。它提醒我们,新汽车,不仅仅是三电系统,不仅仅是智能座舱,不仅仅是智驾,还有不能忘记的根本,就是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本身水平同样还有高下之分。


《轩辕商业评论》认为,之所以小米SU7此次事件会引发如此强大的反应,有两个原因:一是伤害的是花季女孩,而且还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根据媒体报道,前排两人当场被烧毁至碳化,后排乘客被路人破窗救出后送医不治。枞阳县殡仪馆证实接收两具遗体,家属描述“遗体仅剩骨架”。景象可谓惨不忍睹。


二是在于雷军身上的泼天流量。虽然有各种措施,但是此次事故的传播量将是难以计数的。雷军是全民流量,他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跨行业的影响力。就在这两天,一位90后社交媒体操盘手的文章标题居然是这么写的:“现在能阻挡小米的,只有雷军出轨了……”很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此间不愿具名的观察人士告诉《轩辕商业评论》:“我的朋友圈里从来不关注汽车的也在发对于这个事情的评论。”


《轩辕商业评论》相信,安全不是一个口号,安全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安全是全方位的,不仅是智驾的主动安全、动力电池的安全,还有车本身的其他多种被动安全。只有做到了这些安全,才能心安理得地成为新汽车人。


不知道此事对于雷军和小米的打击有多大,它很大程度上将演变成了一场对全民智驾和新能源汽车的深度拷问。

来源:轩辕商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