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1岁退役“警花”的堕落史,比你想象的更荒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2 18:24 3

摘要:由于涉世不深,很多年轻人一接触到赌博就把它当成娱乐的方式、暴富的手段,从开始小输小赢到最后毫无节制、无法自拔,不仅把自己的工资收入变成了筹码在一次次赌博中输掉。

古人说过,“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由于涉世不深,很多年轻人一接触到赌博就把它当成娱乐的方式、暴富的手段,从开始小输小赢到最后毫无节制、无法自拔,不仅把自己的工资收入变成了筹码在一次次赌博中输掉。

有的甚至还会把“黑手”伸向了亲戚或者朋友,以借贷为名,造成更大的影响。

然而当他们在赌场上一掷千金的时候,输掉的不仅仅是钱财,更是自己的大好前程。

曾经人人艳羡的白富美,在“快乐因子”催化下提前凋谢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会赢的赌博,赌博本身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原因。

而人脑总是容易被不确定性诱惑。

人在赢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飞扬的喜悦。

在赢的那一瞬间大脑会分泌奖赏系统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一多巴胺,正如它的别名“快乐因子”所昭示的那样,多巴胺是一种能提升幸福感的荷尔蒙。

赌博的行为不断重复,以前额叶为中心的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回路就不断得到强化。

长此以往,脑会非常渴求这种高涨的快乐,于是会很想再次体验这种喜悦的感觉,从而陷入我们所说的上瘾状态。

然而,赌博带来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持续赌博带来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

因为所有赌博的规则都对庄家有利。

人生也有一些赌博的成分,考试、求职、恋爱、结婚、工作等,不到最后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就像生于1983年5月的卢晓琴。

她是浙江金华东阳人,其父母在广东中山等地经营红木家具厂等生意多年,积下亿万家财。

而且高中毕业后,卢晓琴在武警杭州某部服役3年,因面容姣好,还享有“警花”之誉。

退役后,卢晓琴与卢钦成婚,并育有一对龙凤胎儿女。

到这里,卢晓琴的人生显然是十分顺遂的。

然而,在2004年前后,卢晓琴与丈夫开始到澳门赌博,虽然起初“只是玩玩的性质,还没有上瘾。”

但是,这种“玩玩”,却让卢晓琴的脑袋里埋下了“快乐因子”的种子。

2006年左右,卢晓琴和丈夫到父亲在广东的红木家具厂里帮忙。

2011年下半年,生意难做,两人返回东阳,基本“一直就是玩了”,玩牌、赌博,去澳门的次数开始多起来。

很快,卢晓琴就把自己原有的积蓄输得差不多了。

2012年2~3月间,卢晓琴结识了东阳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的浙江某公司的老板娘徐某光。

卢晓琴以还贷为由,在2012年3月7日,向徐某光借了第一笔钱160万元。

之后,卢晓琴向徐某光借款的次数越来越多,至2013年6月14日案发,卢晓琴从徐某光处累计借款44次,金额14,693.25万元。

借来的钱,一小部分被卢晓琴花了。

更多的钱,则被卢晓琴拿到了澳门的赌桌上。

2014年9月30日,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31岁的卢晓琴,在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虚构多种理由,“以借为名”,从同乡商人徐某光处,先后骗取借款14,693.25万元,用于在澳门的赌博及个人挥霍。

其诈骗罪成立,处以无期徒刑。

自此,曾经是人人艳羡的白富美“警花”,一坠直落深渊。

由此可见,人生和赌博的规则是不同的,只要竭尽全力,我们是可以扩大自己人生的赢面的。

虽然人总是容易被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诱惑,但若是想从这样的不确定性中得到快感的话,比起赌博,我们更应该认真经营自己的感情和工作,这是比赌博更有意义的事情。

所谓“小赌怡情”,都是骗人的

或许很多年轻人初次接触赌博是存在着很多偶然因素的。

就像四川省某乡会计杜某某走上网络赌博的道路,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微信广告。

2019年8月初,杜某某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广告,出于好奇,她扫描了二维码,点开后发现是一个网络博彩的链接。

经过博彩平台工作人员的诱导,杜某某充值10元后成为会员并开始了网络博彩,用几千元的本金几天时间赢了几万元。

沉浸在“暴富”喜悦中的杜某某将所有的钱一次性投了进去,没想到全部输了。

杜某某心里不甘心,居然走上了挪用公款的犯罪之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另外,江苏省某区法院书记员余某杰染上赌瘾,也是一次偶然。

2018年6月前后,在直播“弹幕”中了解到某网络平台可以赌球。

他认为自己“钻研”体育、电竞多年,定能发挥一技之长捞金一笔,遂于同年11月,在该网络平台注册了个人账号。

第一次投注500元“试水”,一下子赢了400元,余某杰因此还清了购买笔记本电脑的花呗分期。

之后,“以小博大”的冲动让他的赌注越下越大,从500元变800元,从800元变

1000元,所有积蓄全部沉没赌海。

四川省某村第一书记张某是亲戚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单位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也是家人的骄傲和希望。

那时的他满怀憧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辛苦工作一段时间后,张某获得了不少肯定,他的内心也因此产生了自满情绪。

2018年8月初,张某在网上偶然接触到了网络赌博,“想着平时工作累了,消遣一下无所谓。”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张某点进了网络赌博页面。

初试身手,他就“中奖了”,赚了不小的一笔钱。

张某非常高兴:“这钱来得真容易!”

尝到“甜头”后,张某感觉自己的“运气”来了,幻想通过网络赌博和购买彩票实现“一夜暴富”。

于是,张某开始经常性参与网络赌博,赌瘾越来越大。

刘某勇曾经是某乡纪委副书记。

2018年2月,刘某勇通过“网友”介绍,接触到网络赌博,只要有空,他就会点开赌博网站,沉迷其中。

2018年世界杯期间,刘某勇听说网络赌球赢面大,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投注,赢了一点小钱后,刘某勇的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借钱赌球,输了20余万元也不知收手。

之后,刘某勇又陆续输掉30万元。

为了救他,家人含泪将家中房产抵押了30万元,让他尽快归还赌债,重回正道。

然而,他却把家人的劝诫和眼泪抛之脑后,一心想在赌桌上“翻身”。

赌博如同是“精神鸦片”,它能够给人带来放松的借口、“暴富”的虚幻。

自制力差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干部一旦沉浸其中,就会慢慢上瘾,甚至产生依赖心理,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背离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应有的道德操守,沦为了彻头彻尾的“赌徒”。

一旦沾染上赌博,就像一步一步地走上绝路

很多年轻人沉湎于赌博后,满心想的或是“以小博大”,或是“快速翻本”。

但无论哪种思想,都要有本钱做支撑。

这些年轻人本来收入就不高,赌博几乎让他们“分文不剩”。

在最需要钱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动各种“歪脑筋”。

比如妄想暴富的杜某某,虽然身为乡政府的一名年轻干部,但是因为赌博成瘾并逐渐失去理智,开始把目光投向公款,企图用公家的钱来“生”钱。

2019年8月,杜某某利用财务管理漏洞,将4万元公款转入个人账户,仅一天便挥霍一空。

至2019年10月,她挪用公款已超百万元。

杜某某挪用公款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直接的方式,把乡政府、村委会账户里的钱直接转到自己私人账户;二是采用“迂回”的方法。

如,2019年7月1日,杜某某将2018年目标奖多拨付了1000元给本单位干部陈某,同日陈某用微信转账的方式退还给杜某某。

但杜某某未将该笔资金存回单位对公账户,而是用于个人日常开支。

2019年7月3日,杜某某又将2018年目标奖1.5万余元打入了一个村民的个人账户,同年11月该村民将该笔资金退回了。

但杜某某却将该笔资金存入自己的账户内,用于网络博彩。

输光挪用的公款后,杜某某不敢向亲朋好友求助,也不敢向组织交代,便想到用网贷解燃眉之急,却被告知要成为高级会员才能贷款,被贪念冲昏头脑的杜某某再次挪用公款充值25万元成为该平台高级会员,但直到杜某某把公款输完也未贷到款。

短短5个月,杜某某先后56次挪用公款共237万余元。

最后,杜某某发现自己挪用的公款数额已经上百万元,而且无力偿还时,她选择了自杀。

不过在被朋友救起后,她最终还是向县纪委监委领导打电话投案自首了。

天下之倾家者,莫过于赌;天下之败德者,莫过于赌。

一旦沉迷了赌博就是走上了绝路,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本来就涉世未深,意志力也不够坚定,更加容易受到赌博的蚕食。

从初染赌瘾时的窃喜,到赌瘾难控时的疯狂,再到输掉人生后的忏悔,他们本该有个健康、阳光的人生,但却因为这一不良嗜好,没有抵住内心的贪欲,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和青春年华,毁掉了家庭幸福。

最终沦为“钱”的奴隶,走上绝路。

参考文献:

浙退役“警花”被控诈骗1.4亿元澳门豪赌,二审获判无期

澎湃新闻

富家女“借”1.4亿豪赌输光被判无期徒刑不服

检察日报

女富二代借1.4亿澳门豪赌 1年输光被判无期

来源:赖正直2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