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生当食堂阿姨”2年前已报道!媒体又拿“旧闻”说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8:34 2

摘要:这一做法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和反感。有网友直言:“这不是明摆着断章取义,故意搞对立吗?”还有网友抱怨道:“媒体借事说教也就罢了,但能不能找点新鲜事来说啊?老是翻炒旧闻,还搞得这么不地道,真是让人无语。”

“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

近期,一则“26岁北大研究生毕业竟选择留校当食堂阿姨”的旧闻意外翻红,再度登上热搜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部分媒体在转载这一专访时,选择了截取其中关于黄女士两年前决定留在北大食堂工作的片段

这一做法迅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和反感。有网友直言:“这不是明摆着断章取义,故意搞对立吗?”还有网友抱怨道:“媒体借事说教也就罢了,但能不能找点新鲜事来说啊?老是翻炒旧闻,还搞得这么不地道,真是让人无语。”

新闻2年前已报道过

3月27日,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26岁的黄女士,于2022年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健康传播专业硕士毕业,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职业选择——留校成为一名“食堂阿姨”,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黄妈”。

黄女士在采访中详细分享了她的日常工作。从早上开始,直到下午1点闭餐,她几乎没有片刻坐下的时间,一直在忙碌地为学生们提供餐饮服务。虽然工作辛苦,身体感到十分疲惫,但她表示,这种体力上的劳累并不需要过多的脑力投入,只要多休息就能恢复过来。

起初,黄女士并不习惯这种从早站到晚的体力活儿,但她很快发现,对自己而言,这些辛苦都是可以通过一夜好眠来缓解的。她坦言,自己曾经也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但那种每天被KPI推着走、压力山大的感觉让她难以承受。“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吃体力的苦。”黄女士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黄女士于2022年入职北大餐饮中心后,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基础的食堂工作岗位上。2023年7月,她已经从文员岗位转岗为管培生,开始了新的职业发展阶段。

然而,媒体之所以选取这件旧闻,就是看中“北大硕士”与“食堂阿姨”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天然具备传播爆点。部分媒体在报道时,刻意放大了这种标签冲突,迎合了公众对“高学历低就业”现象的猎奇心理,从而获取了大量流量。

同时,某些媒体还试图将黄女士的选择塑造为“职业平等”的典范。它们称赞黄女士“突破职业偏见,用劳动定义人生价值”,并强调“职业选择多元化”的进步意义。

对于旧闻翻炒的伦理问题,时隔两年重推旧闻,且未补充当事人最新进展(如黄女士已晋升管理岗的信息),存在误导公众之嫌

因此,这种叙事方式很明显就是在表达“找不到工作当食堂阿姨也不错”的论调。

工作不好找,先干低端工作?

在黄女士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成为“食堂阿姨”的案例中,媒体的报道方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媒体是否过度简化了复杂的职业选择问题,从而宣扬了一种“先干低端工作”的片面思想。

首先,黄女士的职业路径其实是一个充满探索和挑战的过程。她起初以文员的身份入职北大餐饮中心,但并未止步于此。然而,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这一复杂过程简化为“硕士当阿姨”的标签化叙事,这种简化可能误导公众,将个体选择泛化为普遍经验。这种叙事方式掩盖了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脱节、优质岗位不足等结构性问题。

其次,社会对职业价值的评判长期受到精英主义的影响,认为名校毕业生应该从事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黄女士的选择无疑是对这一标准的挑战。然而,媒体的报道方式却可能强化了刻板印象。这种比喻恰恰暴露了职业平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使得公众对职业价值的讨论更加复杂和敏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在报道黄女士案例时存在的多重责任缺失

首先是简化复杂议题,多数报道未深入探讨黄女士职业转型的具体背景,如互联网大厂的高压环境、健康传播专业的实践需求等。相反,它们聚焦于标签化的争议,导致公众讨论流于表面,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其次是转移矛盾焦点,通过个案宣扬“职业无贵贱”的理念本身值得肯定,但媒体可能因此将结构性就业压力转化为个体适应性问题。当高知群体“下沉”至基层岗位时,社会更应反思衡量成功的单一维度,而非苛责个人选择。媒体应该引导公众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体选择的层面。

但再怎么说教,也不至于拿2年前的旧闻“翻炒”吧?

来源:牛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