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肌肉和脂肪是两种不同的软组织,不能直接相互转化。导致停止运动后,身体看起来好像是“肌肉消失,脂肪填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当停止运动后,肌纤维得不到刺激,肌肉会逐渐萎缩,肌肉量减少,造成看上去肌肉消失了的感觉。完全停训后,肌肉量在前2-3周内下降3%-5
谣言:停止运动后,肌肉会变回脂肪?
真相:并不会。
肌肉和脂肪是两种不同的软组织,不能直接相互转化。导致停止运动后,身体看起来好像是“肌肉消失,脂肪填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当停止运动后,肌纤维得不到刺激,肌肉会逐渐萎缩,肌肉量减少,造成看上去肌肉消失了的感觉。完全停训后,肌肉量在前2-3周内下降3%-5%(个体差异较大),此后下降速度趋缓,但由于外伤导致局部完全制动,肌肉萎缩的速度会非常快。另外,运动停止,身体的能量消耗会减少,此时饮食摄入的热量没有相应降低,就会导致多余的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从而使体脂增加。两者叠加,这就给人一种“肌肉变成了脂肪”的错觉。
例如,一位运动员在退役后,如果不再保持运动习惯并且不加以控制饮食,可能会出现体重上升、身体线条不再紧实的情况,这就是肌肉萎缩和脂肪堆积同时发生造成的。(来源:科学辟谣)
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震后自救有哪些误区?
详情: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今年以来,全球发生17次6级及以上地震,近期多地发生地震,这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经进入了活跃震动期?对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表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约12-14次,8级以上地震约1-2次。将2025年1月1日至今与去年同期全球地震数据对比,可发现2025年的地震频率明显低于2024年同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说这次地震(缅甸7.9级地震)之后地球是处于地震活跃阶段。专家还提醒了一些地震逃生避险应注意的误区。
误区一:发生地震后,不顾实际情况马上往户外逃
如果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应首选室内避震。地震发生在瞬时,人在出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伤的概率较大;屋顶的砖瓦、广告牌、玻璃墙等也都有倒塌的危险;住在高层的人如果都同时往外逃,容易发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误区二:躲入衣柜等家具里
大衣柜虽然结实,但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到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
误区三:趴在地上或者躺着等待救援可以节省体力
地震发生时躺卧或趴着的姿势都是很危险的,这样会使身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废墟等物体击中的几率比站着时要大,而且躺卧也不利于身体灵活活动。最好姿势是双手护头、曲身侧卧(保护脊椎)。(来源:新华社、国家应急广播)
抓住春季养肝“黄金期”,做好这几点
详情:春季是养护肝脏的“黄金时期”。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赖金枚介绍,在中医理论中,肝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肝脏的功能在春季时尤为活跃,因此春季养生也以养护肝脏为首要任务。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养护肝脏呢?
起居有常赖金枚建议,首先要做到起居有常,子时和丑时(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人最重要的睡眠时间。
养肝的最好方式就是休息。应避免熬夜以及长时间玩手机、用电脑、看书等行为。此外,也要避免酗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舒畅情绪调节情绪也很重要。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所谓“怒伤肝”,即长期精神抑郁或暴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容易出现胃痛、胃胀、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脂肪肝等病症。情绪不舒畅时应寻找良好的途径宣泄,比如与朋友诉说,或听听舒缓平和的音乐,这也是中医“五音疗疾”的体现。
饮食护肝在日常饮食方面,赖金枚说,大家平时可多吃绿豆、菠菜、芹菜、青瓜、西蓝花等以疏肝养血、滋阴润燥;吃石榴、酸梅、山楂等酸味食物以保肝敛肝;还可饮菊花、玫瑰花、绞股蓝等花茶以疏肝理气。
进补适度在补充营养方面需注意适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内科主任医师朱月永介绍,膳食补充剂等保健品或其他“补药”,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不可滥用。
合理运动目前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体重超标有关。因此,平时要做好体重管理,少食高脂、高糖、高热量食物。
同时应多运动,如游泳、跑步、跳绳等有氧运动,以及举哑铃等抗阻运动。“在中医理论内,关节、肌腱、韧带等均为肝所主。长期久坐久卧,容易导致关节、肌腱、韧带处于僵硬状态,进而导致肝失疏泄和肝失条达。”赖金枚说。(来源:人民日报)
来源:成都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