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常山七都(今球川镇)成长起来的状元汪应辰,是朱熹毕生敬重的挚友。汪应辰少时因家境贫寒且父亲英年早逝,从而在常山七都外公家接受教育;状元登第前,他又游学于赵鼎退隐常山黄冈山永年寺时所置的家塾;供职间,因两次请祠和中途为母亲守孝,寓居常山将近17年。
在常山江畔
一条“宋诗之河”流淌着文脉千年的回响
这里曾孕育百余名进士
吸引朱熹、吕祖谦等理学大家驻足论道
留下无数佳话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
走进朱熹与常山名士的惺惺相惜
感受那份超越时代的文化共鸣
在常山七都(今球川镇)成长起来的状元汪应辰,是朱熹毕生敬重的挚友。汪应辰少时因家境贫寒且父亲英年早逝,从而在常山七都外公家接受教育;状元登第前,他又游学于赵鼎退隐常山黄冈山永年寺时所置的家塾;供职间,因两次请祠和中途为母亲守孝,寓居常山将近17年。
朱熹是汪应辰的从表侄,因有共同的理学追求,他们交往甚密,且常有书信往来,更在抗金国策上志同道合。1176年三衢之会前夕,汪应辰病逝于常山,朱熹星夜奔丧,含泪写下《祭汪尚书文》,称其“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材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声重,而不自以为荣。”,并作挽诗三首,字字泣血。这份生死相托的情谊,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常山另一位深受朱熹敬仰和怀念的名人是儒林前辈江纬。江纬凭其创办的“七贤堂”开启了乡野讲学之风,并吸引汪藻、程俱等七位名士传道授业。江纬去世后,朱熹曾应邀观望其遗留下来的“七贤堂”,并于事后作《寄题江氏七贤堂》,诗曰:“千里相思月满天,故人茅栋结华川。乡童也识文中虎,高节清风播七贤。”既表达了对故人江纬的敬仰和思念,又深刻赞赏了江纬结庐乡间开场讲学的儒士之风。
光绪《常山县志》石门山赵鼎墓图
朱熹对南渡时举家迁居常山、卒后归葬常山的南宋名相赵鼎赞誉有加。绍兴二十六年(1156)正月,朱熹在同安县学(今属福建厦门同安区)建赵忠简祠,以祀故相赵鼎。在朱熹眼里,赵鼎是位顶天立地“动关国政”的元臣故老,对其一生事迹作出行状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他晚年曾为无力撰写赵鼎行状而感到愧疚不安,在转托陈傅良为作之后,还于多封书信中为此事作出解释。庆元二年丙辰(1196),朱熹作《跋赵忠简公帖》和《再跋赵忠简公帖》,又在记载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褒言赵鼎为相时的正直和仁恕。
另外,朱熹对随常山女婿归隐三衢的刻工祝生十分欣赏,对常山翁蒙之、江泳等人优良品行的赞扬,都表明了朱熹与常山人、物、事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三衢论道的哲思激荡
到对汪应辰、江纬等常山名士的倾心相惜
从题画赠诗的文人雅趣
到寄情山水的诗意栖居
朱熹与常山的情缘
早已超越地理界限
化作理学思想与山水人文交融的精神图腾
今日的常山
古樟依旧苍翠,石崆寺钟声犹响
等待每一位追寻宋韵的旅人
在此邂逅那份跨越千年的知音情怀
部分来源:记忆常山
一审:李欣宁
二审:肖 薇
三审:朱 珊
近期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张艳接受浙江卫视采访:加快“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这里有一份清华学子的“路里坑”攻略,原来可以这么玩!
今日入春,一大波常山的春日美食来袭!
有了这个“搭子”,体重管理期不用再吃“苦行僧套餐”了!
加码!常山县2025新春消费券发放再增250万!
来源:进取葡萄98L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