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关键问题,揭秘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长期管理策略

360影视 2024-12-03 20:06 3

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壮年人群,具有高复发、高致残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1],每次复发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加速残疾进展,且未复发时也可能存在“沉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提升NMOSD长期管理水平,为患者带来持久获益。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青壮年人群,具有高复发、高致残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1],每次复发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加速残疾进展,且未复发时也可能存在“沉默进展”,因此长期管理对于NMOSD患者来说是“重中之重”,如何在长期治疗中与患者携手共进,为患者制定获益-风险比更高的治疗方案?请看下文!

从疾病特征出发,看NMOSD长期管理必要性

NMOSD通常呈复发性病程,超过一半的患者首次发作后1年内复发。有研究表明,52.2%的NMOSD患者经历复发病程,AQP4抗体阳性患者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2,3]。相较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多发性硬化(MS)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NMOSD复发往往更频繁、程度更严重,常伴有永久性神经损伤[4,5],且单次复发即可能造成明显残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因此对于NMOSD应通过积极的缓解期治疗来预防复发,降低致残风险。

当前国内外指南也一致建议,NMOSD患者首次发作后必须接受长期免疫治疗[1,7]。但调查结果显示,新诊患者、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无复发,NMOSD在脑部、视神经、脊髓仍存在亚临床炎症活动,包括脑白质发生广泛脱髓鞘与脑萎缩、与视神经炎发作无关的黄斑结构改变、无脊髓炎病史及病灶的颈髓萎缩,这些亚临床炎症活动会导致疾病复发、残疾恶化风险增加[10-13],上述特点表明NMOSD可能存在与MS相类似的独立于复发活动的进展(PIRA)。因此,针对NMOSD的复发病程特点(更频繁、程度更严重、停药后面临严重复发风险)以及亚临床炎症活动,NMOSD有必要坚持长期治疗、随访、监测,预防疾病复发,抑制亚临床炎症活动,延缓残疾进展,改善长期预后,进而减轻疾病对于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影响。

持久疗效助力更长获益,NMOSD长期治疗从传统免疫抑制剂走向新型生物制剂

在面对NMOSD的治疗挑战时,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实现有效长期管理的关键。既往临床上常应用硫唑嘌呤(AZA)、吗替麦考酚酯(MMF)、低剂量口服激素和利妥昔单抗(RTX)等预防NMOSD复发。然而,这些药物不仅超适应症,其预防NMOSD复发的疗效仍不确切,可能导致治疗失败,2024年ECTRIMS大会上一项美国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应用RTX、MMF、AZA治疗NMOSD的失败率(定义为治疗期间出现1次及以上复发)分别为40%、59%、75%[14]。此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患者可能面临多种安全性问题,包括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脂等[15,16]。

自2019年以来,NMOSD治疗领域新型生物制剂相继获批,包括萨特利珠单抗、伊奈利珠单抗、依库珠单抗,为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这类药物往往作用靶点更精准,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了安全性风险。近年来国内外指南普遍建议将生物制剂作为NMOSD首选治疗药物[1,7,17],其中2024 NEMOS指南明确指出单克隆抗体治疗AQP4抗体阳性NMOSD的疗效优于传统免疫抑制剂[7]。

在新型生物制剂中,萨特利珠单抗是一种靶向IL-6R的人源化IgG2单克隆抗体,能以高亲和力结合mIL-6R和sIL-6R,全面阻断IL-6信号通路,从抑制T/B细胞活化、保护血脑屏障功能及抑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综合调节NMOSD中异常活化的免疫系统,降低NMOSD复发率,延缓残疾进展。SAkura系列研究最长达8.9年的随访数据显示,萨特利珠单抗可长期持续控制疾病复发、延缓残疾进展,治疗432周时无严重复发患者比例为91%,无EDSS恶化的患者比例为83%[18],可以看到,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年复发率(ARR)随着药物暴露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图1 萨特利珠单抗长期疗效数据

除持久控制复发、延缓残疾进展外,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还表明萨特利珠单抗在减少激素用量、共患病管理以及转换治疗方面表现良好,可为患者带来额外获益。

➤激素减量:一项基于日本索赔数据库的研究显示,萨特利珠单抗治疗≥360天时,未使用激素且无复发的患者比例从基线时的9.5%逐渐增加至28.6%[19]。

➤共患病:一项纳入41例成人NMOSD患者的美国回顾性系列病例中,约40%的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患者(95%,39/41)经萨特利珠单抗治疗后无复发[20],这与IL-6在免疫和炎症系统的功能障碍中发挥多重关键作用,阻断IL-6R抑制剂还可缓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有关。

➤转换治疗:NMOSD患者在长期治疗时,若出现传统免疫抑制剂或某种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或在新型生物制剂治疗期间发生严重治疗相关副作用或新的合并症,需转药治疗[7]。上述美国回顾性系列病例显示,既往经IST或其他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多因不耐受/安全问题、疾病控制不佳等原因转至萨特利珠单抗治疗,转换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无复发[20]。

在疗效之外,在临床实践中进行NMOSD长期管理时还需要关注哪些重要因素,以提升患者依从性,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监测长期用药安全,为NMOSD患者保驾护航

用药安全是NMOSD长期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2024年NEMOS指南指出,所有药物,包括超适应症和批准的治疗都有潜在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进行彻底监测和患者教育,以尽量减少风险[7]。我国指南也建议,在长期免疫抑制治疗有增加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风险,推荐定期进行安全及有效指标监测[1]。

除传统免疫抑制剂外,现有新型生物制剂同样需要对安全性进行监测。靶向B细胞长期治疗可能面临多种安全性问题,包括感染风险,如上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乙型肝炎再激活、机会性感染(包括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以及其他注射相关的假性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因此应用靶向B细胞治疗需要对此进行监测[7]。而C5补体抑制剂同样可能面临感染等多种安全性问题,包括严重脑膜炎球菌感染等严重感染,部分患者即使接种疫苗也无法彻底预防而导致死亡[21]。而IL-6R抑制剂长期治疗可使免疫系统趋于正常化[22],因此这类药物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良好,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较轻。

在2024年AAN大会上,一项研究基于SAkura系列研究、萨特利珠单抗上市后(PM)数据和美国索赔数据库真实世界数据,评估了萨特利珠单抗长期应用中的感染风险。结果显示,在SAkura系列研究中,患者发生感染、严重感染的概率均低于双盲期,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发生感染的患者比例反而逐年下降。对比萨特利珠单抗PM数据库和美国索赔数据库后发现,在3年的药物暴露期内,PM数据库中患者严重感染累积发生率始终低于美国索赔数据库(3.8% vs 7.9%)[23]。且截至目前萨特利珠单抗未见机会性感染报告[16]。

图2 SAkuraMoon研究中患者感染率逐年下降

专家点评

NMOSD通常呈复发病程,相比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NMOSD复发症状更严重,容易造成永久性损伤,停药后可能带来严重复发风险,即使未复发也可能出现亚临床炎症活动,导致复发及残疾复发风险增加,因此NMOSD患者必须坚持长期管理。随着当前NMOSD疾病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型生物制剂成为国内外主流认可的首选治疗药物,相比既往传统免疫抑制剂,新型生物制剂靶点更为精准,并且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的长期数据以及真实世界数据,这类药物疗效更确切,并且长期使用时安全风险有所降低,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应用于NMOSD患者的缓解期治疗。

在NMOSD长期治疗药物选择中,除疗效外,还应考虑安全性、合并症、转药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安全性及疾病活动,从而评估治疗结局、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提升对于NMOSD的规范长期管理水平。萨特利珠单抗作为一种新型IL-6R抑制剂,在SAkura系列研究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中,在预防疾病复发、延缓残疾进展、减少激素依赖、减轻共病症状、转换治疗等方面展现出积极疗效,并且其长期应用感染率及严重程度也较低,基于此可助力NMOSD“长治久安”目标的实现,以此提升患者整体福祉。

专家简介

李 玮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亚组专科主任、神经内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性脑膜炎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自身免疫性脑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神经感染性疾病学组组长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会长兼神经感染性疾病学组组长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感染与免疫分会主任委员

获“河南省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中原名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出版专著5部, 获专利 2 项。主持科研课题8项,其中省部级课题5项,厅级课题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 项, 厅级奖励 3 项

参考文献:

[1]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

[2] Lin CW,et al. Asia Pac J Ophthalmol (Phila). 2019 May-Jun;8(3):206-210.

[3] Joshi PB,et al. Neurol India. 2022 May-Jun;70(3):1131-1136.

[4] Duchow A,et al. Ann Neurol. 2024 Apr;95(4):720-732.

[5] Masuda H,et al. J Neurol Sci. 2016 Aug 15;367:375-9.

[6] Berthele A,et al. Front Neurol . 2023 Apr 11:14:1099376.

[7] Tania Kümpfel, et al. Journal of Neurology (2024) 271:141–176.

[8] Liao H,et al.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4 Apr;84:105419.

[9] Okuda DT, et al.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3 Nov:79:105041

[10] Jeong IH, et al. Eur J Neurol. 2017 Apr;24(4):652-658.

[11] Masuda H,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22 Jan;93(1):32-40.

[12] Lilian Aly, et al. Mult Scler. 2022 Apr; 28(4): 522–531.

[13] Ventura RE, et al.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16 Jun; 3(3): e224.

[14] Phillippe-Antoine Bilodeau, et al. 2024ECRIMS P022/601.

[15] López MM, et al. Transpl Immunol. 2006 Dec;17(1):31-5.

[16] Tania Kümpfel, et al. Journal of Neurology (2024) 271:141–176.

[17] Paul F, et al.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3 May 31;10(4):e200124.

[18] Palace J. Long-term efficacy of Satra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AQP4-IgG+ NMOSD: Updated analysis from the open-label SAkuraMoon studys.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3;P362

[19] Nakashima I,et al.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4 Feb 12;84:105502.

[20] Abboud H,et al. Presented at: ECTRIMS 2023;P1036

[21] Bohl SR, et al.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7 Dec;23(12):2172-2177.

[22] Matsuoka T, et al.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3 Oct 20;11(1):e200173.

[23] Infection in NMOSD: Analyzing the Patterns of Infection in the SAkura Studies, SatralizumabPost-marketing Data,and NMOSD US PharMetrics Claims Data.Presented at the 2024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AN) Annual Meeting; April 13–18, 2024; Denver, CO, USA.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要学会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