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市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汽车发生碰撞后爆燃,车上3人全部身亡。
小米遭遇了造车以来的最严重危机,但这很可能只是个开始。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市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汽车发生碰撞后爆燃,车上3人全部身亡。
直到2天半后,事情才被曝光,瞬间冲上热搜。
4月1日中午,小米官方对该事故发布首次回应,披露NOA辅助驾驶系统运行数据、驾驶员接管过程及救援响应时间线。
当天晚上,雷军及小米汽车微博回应了关于SU7高速事故中社会关心的问题。
目前,该事故仍在调查中,事故起因究竟是车辆硬件或者车机系统设计缺陷、驾驶员驾驶失误还是道路环境变化,这其中哪个环节对最后的惨剧要负主要责任,这些都尚未有明确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小米SU7仅用时三年就造车上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年被品牌方及发烧友吹捧到神乎其神的智驾,都需要被重新审视。
实际上,小米此前在进军大家电时就遭遇了不少质量吐槽,尤其是在冰箱洗衣机等领域。不同于手机或家电,汽车的使用场景和涉及面都要复杂得多,每一项改进和革新,都必须严谨又严谨,经过多次、多场景、多维度的考量和测试,才能最终使用在产品上。
这其实很好理解:
手机或家电的质量问题最多就是影响使用体验,而汽车的质量问题则直接危及人身安全。
今年3月,携SU7 Ultra发布的高光走向人生巅峰的雷军甚至带火了海尔的周云杰,当时青记在《海尔意外成了最大赢家》的分析中曾指出,“小米和雷军在形象塑造上也不是没有短板。比如,小米汽车的安全和稳定还有待时间验证,完整挺过今年很可能才算渡过危险区。”
没想到,一语成谶。
随着小米SU7及SU7 Ultra未来交付量的持续增加,行驶在路上、面对复杂环境的小米车辆也会越来越多,从概率学角度看,发生事故的频次必然会增加,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是再次扛住压力涅槃重生,还是成为第一枚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小米和雷军都迎来了远比以往都要严峻的生死考验。
1
4月1日中午,小米官方对该事故发布回应: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为116km/h。当时高速事发路段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本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最终系统确认碰撞前车速为97km/h。
虽然事故最终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但结合小米公布的事故时间-事件轴,暂时不去谈电池安全和车门锁死等问题,显而易见能发现两个致命问题:
一是从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车辆发生碰撞,间隔2秒-4秒。如果按照100公里时速、2秒计算,从提醒到碰撞只剩50多米,基本是在事故无法避免时交给人工接管,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二是驾驶员已经在NOA发出风险提示后1秒完成接管并操纵车辆转向,但最终碰撞车速仍然达到了97km/h,只降低了19km/h。也就是说,汽车当时大概率没有启动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
针对后一个问题,小米4月1日晚的最新回应中表示,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不过,据雷军此前介绍,“小米SU7在主动安全功能中,AEB自动紧急制动,实测在135km/h时速下,成功识别前方车道静止故障车并刹停。而夜间120km/h静止故障车、100km/h消失的前车等挑战项目,小米SU7 AEB也成功通过挑战。”
2
自去年发布以来,小米SU7一直是车圈最火爆的产品之一。
但不可忽视的是,小米SU7也屡屡被曝出质量问题、智驾状态下的安全事故,其中缘由很可能是上市前测试疏漏,尤其是复杂、极端路况下路测不足。
在去年首批车辆交付后,小米曾一度陷入“未完成测试就开始交付,把首批用户当小白鼠”的质疑。
尽管之后小米解释称“属于内部测试”,以及业内专家也表示“车辆交付后仍在路测属正常情况”,但仍不足以打消疑虑。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去年5月5日,福建一车主刚提的小米SU7开出交付中心39公里就坏了,系统显示“驱动系统故障,无法换挡”;
5月8日晚,湖南的李先生发现小米SU7刹车忽然失灵,车辆提示“制动系统故障”等;
5月21日,小米SU7Max车主反映称,车辆在高速路上三天内出现两次故障,指向紧急制动异常、NOA智驾和摄像头失灵等问题。
据《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不愿一位具名的汽车产业链相关人士:“智驾涉及安全等多方面,需要进行大规模路试,出现这类问题很可能是测试不足导致。”
从2021年3月官宣造车到2024年3月小米SU7发布、紧接着4月交付,小米仅用三年便完成跨界造车,这种激进的姿态,本身就会埋下质量隐忧。
不妨做个对比:
SU7对标的特斯拉model3,于2016年3月发布,首批30辆汽车在2017年7月交付、大规模交付在2018年;
理想首款汽车理想ONE、小鹏首款汽车G3都历经四年多研发交付;
以及传统车企,研发周期一般为2年左右,再加上各种测试的流程,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3
从销量表现看,2024年,小米SU7交付量达到136854辆。
另据小米汽车4月1日公布数据,2025年3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9000台;2025年,小米SU7交付量目标为350000台。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交付量持续攀升,小米汽车将会迎来事故高发期,而且很可能严重的事故都会跟智驾有关,这需要小米尽快提前做出预案,不仅是OTA升级甚至是降级,乃至暂停使用。
交付量的增加意味着汽车将面临更复杂、更多样化的路况,而缺乏对复杂场景的大量验证恰是小米汽车的一大短板。
站在小米营销打法和雷军个人IP打造的角度来看,这一在手机家电领域屡试不爽、而且已经饭圈化的营销打法是否适合汽车领域,目前来看要打一个问号。
小米在造车领域的“饭圈化”,很容易使得消费者盲目跟风,关注的是雷军本人,而不是关注技术、关注产品本身,同时由于盲目相信崇拜小米的技术,以至于对可能的风险放松了警惕,也从某种程度提高了遭遇复杂路段时发生事故的概率。
但大部分消费者还不明白,在法律层面,“驾驶员是驾驶安全的责任主体”。
国内知名网络舆情分析专家、紫金传媒智库副秘书长燕志华博士小米车祸在一篇《雷军面对重大突发危机为何会陷入困境》中也有类似的分析:
雷军的人设和流量思维,在做小米手机的阶段,是毫无问题的,也取得了成功。但是进入小米做汽车的阶段,这种人设和流量思维却会蕴含着巨大风险。在没事的时候,或者小事故的时候,还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一旦爆发涉及生命财产损失等重大突发危机的时候,这种流量思维会直接导致雷军和公司陷入严重的两难困境。
造车不是造手机和家电,从“生态链”商业模式到产品研发、技术破题再到公关营销,小米都需要来一场重塑。
来源: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