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了就能卖得贵,现在水果为了变甜,都做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00:25 2

摘要:所以,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买水果、卖水果的时候,甜,成了水果好不好的第一标准。

现在你去买水果,最常问的是什么?是不是:

“老板,甜不甜啊?”

然后老板就会很公式地回答你:

“甜的,包甜,不甜不要钱!”

这句话可以反过来理解:甜的话,那就要你钱了。

所以,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买水果、卖水果的时候,甜,成了水果好不好的第一标准。

别人推荐给你水果,第一句话也是:“尝尝看,这果子很甜的!”

于是,价钱卖的好不好,就看你水果甜不甜。

为什么甜了就能卖高价?

水果越甜越贵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市场说了算,而市场,说到底还是消费者说了算。

水果的风味,可能各不一样,但核心的味道就是“甜”,哪怕是酸甜可口,也必须得有“甜”,纯酸的果子,往往被消费者嫌弃(除了像柠檬那样带有调味性质的水果)。

不管什么样的水果,哪怕你特色风味再足,比如苹果,苹果味很足,但不甜,也没人买单;比如橙子,橙子味道很足,没用,不甜还是没人买。

有人奇怪,既然这么在乎甜,为什么不干脆喝糖浆算了。

其实还是不一样的,甜跟水果的风味融合,会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很多人觉得榴莲很臭,但榴莲的“臭”跟高糖分一结合,臭甜臭甜的,反而挺好吃,这才成为人气超高的水果,你说奇妙不奇妙吧。

所以“甜”对水果来说,真的十分重要,往往是评判水果好不好的核心标准。

为了变甜,水果都做了哪些努力?

有需求,必然有市场。

消费者喜欢甜, 水果肯定要想尽办法变甜。

不过一提到这个,很多人肯定马上想到给水果注射糖精、浸泡糖精等等不法的操作。

其实,这只是商家让水果变甜的办法之一,除了这种黑心的操作,还是有不少正常途径的。

水果变甜之:正常途径
其实可以通过种植或者育种技术,改良水果品质,做到让水果变甜的。

要知道,很多水果的原始品种,也就是野果,大多数都是酸不溜的,一点也不甜。

后来才通过各种改良技术,一步步变甜的。

1.品种改良

改良品种,是水果变甜最根本也是最常见的路子。

具体的原理是,先把水果所有的基因找出来,然后专门挑出带有“甜”的基因,让这部分“甜”基因多发挥作用,然后让“酸”的基因少干涉。

确保这种多甜少酸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稳定了之后,新的水果品种就诞生了。

往往比原先的品种,会更甜,少酸,自然,价格就更好。

比如阳光玫瑰葡萄,原本是日本拿两种酸葡萄杂交出来的,也就是“安芸津21号”和“白南”这两种葡萄,让它们授粉。

接着,从杂交的几千株幼苗中挑出甜度在20度以上的个体,然后把这些苗子种个五年。

五年过后,就基本没什么酸味了。

后来想种阳光玫瑰葡萄,只要买嫁接好的苗,连五年都不用,一两年就能种出来了。

再比如苹果。

你要是吃过80年代以前的苹果,基本上都是酸味占主导。

后来我们引进了红富士品种,加上我们自身的农业技术改良,我们后来的苹果也越来越甜了。

因为红富士是已经被国外选育好的品种,特点是蔗糖转化酶基因活性特别强,能把叶子送来的淀粉全转化成糖。

所以一提到苹果,红富士是大众最为熟悉的。

现在市场上的苹果,你也很少买到那种酸溜溜的了,很简单,酸苹果卖不出去,商家肯定都会进货甜苹果。

这就是育种技术,改良水果的品种,然后变甜。这是最正常也最普遍的变甜路子。

当然不排除现代人对野果纯天然的追求,就喜欢吃天然酸溜溜的。不过在水果市场,最多的还是这种品种改良后的水果。

2.肥料上下功夫

还有一种常见的变甜办法,就是从施肥上下功夫。

像肥料三元素氮磷钾中的“钾肥”,就能让果实变得又大又甜。

因为钾元素能让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效率翻倍,所以果农都知道,在果实膨大期的时候,肯定要施大量的钾肥。

还有另一种肥料,那就是微生物肥料,也能让果子变甜。

其原理是微生物肥料会激活土壤活性,让土壤里的磷钾元素分解成小分子,接着小分子在土壤里会转化为氨基酸。

果实吸收了这些氨基酸物质,果糖合成酶活性会暴涨,甜度自然就上去了。

施肥环节下功夫不止现代农业,在过去的水果种植里也是最常见的变甜方法,倒是见怪不怪了。

3.干旱胁迫,温差催甜

在水和温度上下功夫,也是水果变甜常见且有效的办法。

干旱胁迫,就是人为地给果树断水,不浇水,然后果树会启动保命机制,主动把叶子里的糖分输送到果实去,从而达到变甜的效果。

这种方法很好用,但不能多用,不然会伤害果树,缩短寿命。

温差催甜,也就是控制昼夜温差,白天温度很热,到晚上就变得很冷。

温差一大,果实内很容易储存大量的糖分。

为什么都说新疆的水果很甜很好吃,因为新疆天然的昼夜温差大,在那种水果都不用人为控制温差,水果糖分都足足的。

上面三种,就是提高水果甜度的正常途径。

但即便这样,因为种植技术水平不够之类的原因,可能水果还是不太够甜,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太常规的增甜途径。

水果变甜之:不太正常的途径

水果变甜除了正常途径,还有不太正常的途径。

不太正常的途径就是说,这些增甜途径你说它没问题吧,但好像又有点问题,但你说它有问题吧,好像也没啥毛病。

用的合适,似乎无伤大雅,用得不好,又伤天害理。

1.甜蜜素喷洒

甜蜜素,全称叫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

本来,甜蜜素是用在罐头、饮料中的,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有不少商家会把甜蜜素喷洒或者浸泡水果。

因为甜蜜素是水溶性的,附着在果皮上,人吃第一口就会马上尝到甜味,然后就会以为是水果的甜味的错觉。

这种方法成本低,每斤不到两毛,但能让水果涨价好几倍。

不过也只常见于流动摊贩,固定商家一般不会这么弄,因为很容易穿帮,回去认真洗一洗就会把甜蜜素洗掉了,消费者发现了的话,那你店以后还开不开了。

2.乙烯利催熟

催熟剂算是常见的让水果变甜的办法。

用催熟剂,目的就是提早采摘水果,保证运输的时候果不会烂,等到了目的地,再用催熟剂强行催熟,这样成本就保住了。

而乙烯利是常见的合法的催熟剂,用在水果上,生的水果能在三天内变熟。

但这种变甜办法虽然算正常,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因为乙烯利会改变水果原本风味。

也就是说,水果自然熟的味道,跟用乙烯利催熟的味道,相差得很大。而且用多了,果肉还会软烂,保存时间更短。

如果发现那种颜色鲜艳得不正常的水果,大概率就是使用了乙烯利的结果。

3.植物激素:赤霉酸+氯吡脲

种植环节变甜,除了前面说的施肥,控水控温,还有一种是用植物激素。

最常见的是赤霉酸+氯吡脲的组合。

赤霉酸能让果实的细胞伸长,能让果实膨大;氯吡脲能刺激细胞分裂,果实糖分容易积累。

两个一组合,果实又大又甜。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甜度是提高了,果肉容易发软,裂果率提高。

用植物激素的方式变甜没有直接禁用,但一直存在争议,消费者也很难买账。

属于典型的中间地带,既不正常,但又不完全不正常。

上面是三种不太正常的操作,属于目前还难以界定的增甜办法。

接下来,就要说到大家最为熟知,最为厌恶的三种绝对不正常的增甜途径了。

水果变甜之:绝不正常的途径

绝不正常的变甜途径,说白了就是不法途径。

属于消费者无法接受,更是严令禁止的行为。

1.糖精钠注射

糖精钠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用在食品加工可以,但用在水果上,会有很不好的后果。

一般的操作是把糖精钠溶于水后,注入未成熟的瓜果中,糖精会渗透果肉细胞,产生虚假的甜味。

这种甜怪怪的,很不正常。

最关键的是,注射了糖精钠的水果,在一开始还是饱满的,但买回去后,会迅速腐烂,褐变。

这已经是欺骗消费者的行当,是决不能允许的增甜行为。

2.明矾+甜蜜素浸泡

前面说的甜蜜素喷洒,只是用在水果表皮上。而这个是直接进入到水果内部,更加过分。

之所以多了一个“明矾”,是因为明矾可以破坏水果的细胞膜,这时候再浸泡到甜蜜素里,水果吸收得饱饱的,果肉直接膨胀。

这个方法,经常被用在虚标甜度上。

有的水果,摘下来甜度明明不达标,为了强行达标,就给泡一泡。

已经完全违法了。

3.砷酸盐脱酸剂

这是一种化学物质,多用在柑橘类的果树。

砷酸盐脱酸剂,名字里有个“脱酸”,就应该明白了,用在果子上,酸味就少了,甜味就多了。

原理是这种化学剂可以抑制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那可不就甜了吗。

那就奇怪了,这不算正常的施肥吗?跟前面说的有啥区别?

区别是,用了砷酸盐脱酸剂,会让“砷”元素残留在果实内部,这种元素是有害的。

这类药剂早就被列入了禁用名单。

水果越来越甜,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吃出来的结果。

市场爱吃什么,果农就种什么,科研人员就研究什么。

要知道的是,虽然不法商家确实很多,但目前我们吃到最多的水果,还是用的正常手段变甜的。

没有必要散播假甜添加剂恐慌,该吃吃该喝喝。

有点遗憾的是,现在都在追求“甜”了,想找那些纯天然带酸的水果都不容易了,也许,只有自己种的才会有吧。

来源:小农民挖穿地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