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扁扁心原名王菡,是一位家住上海金山的全职宝妈。据不完全统计,她拥有原妆Blythe小布娃娃172只,10年里改妆过的娃娃至少两三百只,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
当代年轻人正在把毛绒小熊宠上天!
穿衣服、梳毛流、打腮红......这是浙江杭州“00后”市民杨平沙回家后的爱好。
扁扁心原名王菡,是一位家住上海金山的全职宝妈。据不完全统计,她拥有原妆Blythe小布娃娃172只,10年里改妆过的娃娃至少两三百只,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
不同尺寸的小布娃娃
当代青年为何甘为玩偶买单?这背后是情感消费与身份认同的双重驱动。
在快节奏生活中,这些萌物不仅是治愈系伴侣,更成为个性化表达的载体。当传统文化文化符号融入玩偶设计,它们便超越了玩具属性,成为Z世代解码传统的新媒介。社交平台上“玩偶搭子”的流行,则揭示出年轻人通过萌物社交、借藏品对话的深层心理需求。
扁扁心制作的一款苗族娃娃
当Z世代在社交平台晒出“养娃日记”,扁扁心的作品总被贴上“灵魂重塑师”的标签。
7000元的泡泡玛特小布要呈现绒毛在风中翻飞的动态,2500元的迷你布需保留出生证编码的原始肌理,这些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恰击中当代年轻人对“情绪容器”的深层渴望。
在杭州杨平沙的Loft里,小熊穿着手作蕾丝裙,腮红晕染出害羞红晕;豆瓣“毛绒生命体”小组中,三万人分享着玩偶陪睡、陪加班的温情日常。抖音158亿次播放的毛绒话题下,年轻人用卡皮巴拉玩偶诠释"躺平不摆烂"的哲学,在Chiikawa的呆萌凝视里寻找对抗内耗的解药。
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传Jellycat打包过程视频
抖音“毛绒玩具”话题播放量158.2亿次。
玩偶=精神布洛芬?
当“电子布洛芬”成为年轻人对抗emo的救命药,毛绒玩具正以更真实的触感填补情感缺口。
例如,卡皮巴拉因“钝感力”被奉为“精神导师”——年轻人用玩偶具象化“躺平不摆烂”的生活态度。
此外,不同于传统社交的负担感,“溏心蛋社交”正在流行——玩偶提供“半熟”话题,既避免过度亲密,又满足情感共鸣需求。
小红书“毛绒搭子”探店、线下快闪店排队盛况,印证了《2025年社交趋势报告》中的“重返三次元”趋势——年轻人渴望在真实世界中找到同频共振的伙伴。
【网友热议】
小鱼吐槽:“当年割肉泡泡玛特的基金经理,现在估计得天天喝白酒压惊吧,都怪自己不懂年轻人!”
李大爷感叹:“一个卖玩具的公司能值这么多钱?现在年轻人真会玩,我是真看不懂了。”
从治愈系IP联名到“玩偶+AR”交互体验,企业正将情绪价值转化为商业模式。分析师预测,AI情感陪伴市场规模将超595亿元。
“毛绒玩偶,将固态文化的记忆转化为了可拥抱的实体。”浙江大学旅游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讲师李罕梁称:当“毛绒化”的在地文化符号在“Z世代”怀抱中苏醒。
“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消费形态迭代,更是文化记忆的拓扑学重构。”
李罕梁认为,这种重构既包含对传统的解构,也预示着新型文化认同机制的生长,更让文创产品焕发出了别样魅力。
你的背包里
藏着几只玩偶?
本文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上观新闻、《2025年社交趋势报告》及行业观察、央视财经等
来源:阿拉微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