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抢婴嫌犯庭上冷笑,拐卖儿童罪何以无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07:07 2

摘要:4月2日,山东泰安中院的一场庭审撕开了中国社会最痛的伤疤。四名涉嫌入室抢劫婴儿并转卖的嫌疑人,在法庭上互相推诿、当庭翻供,甚至以"抖腿瞪眼"的姿态挑衅司法与人性底线。当受害母亲乔守芬走出法庭时,她的愤怒与绝望,恰似一记重锤叩问所有人:当恶魔撕下伪装,我们该如何

4月2日,山东泰安中院的一场庭审撕开了中国社会最痛的伤疤。四名涉嫌入室抢劫婴儿并转卖的嫌疑人,在法庭上互相推诿、当庭翻供,甚至以"抖腿瞪眼"的姿态挑衅司法与人性底线。当受害母亲乔守芬走出法庭时,她的愤怒与绝望,恰似一记重锤叩问所有人:当恶魔撕下伪装,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的未来?

一、庭审现形记:一场对文明社会的羞辱

法庭本是正义的圣殿,但在此案中却成了人性之恶的展演场。据乔守芬描述,嫌疑人不仅全盘否认指控,更以"抖腿、冷笑、翻白眼"的姿态戏谑庭审。这种近乎荒诞的嚣张,折射出人口贩卖产业链中罪犯的肆无忌惮——他们笃信"交易链条"的庇护,迷信金钱能腐蚀证据,更吃准了司法实践中"买卖不同罪"的漏洞。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刑法》240条,拐卖儿童最高可判死刑,但实践中买家往往获刑较轻,这变相助长了市场需求。而当入室抢劫与拐卖叠加,本应数罪并罚从重处理,但嫌疑人庭上的有恃无恐,暴露出对司法震慑力的蔑视。

二、血色账本:被明码标价的亲情

此案最令人脊背发凉之处,在于其作案手法的野蛮升级。不同于传统诱拐,暴力入室抢劫婴儿意味着犯罪已从"暗偷"转为"明抢",暴露出两个残酷现实:一是买方市场对"新生儿"的畸形渴求催生犯罪升级;二是基层治安防控仍存在致命盲区。

社会学者追踪发现,某地下论坛中"收养费"已炒至30万元,且要求"3个月以下健康男婴"。这条沾血的产业链上,医院护工、户籍掮客、运输"保姆"环环相扣。而本案嫌疑人敢在居民区暴力作案,恰恰证明某些地区"群防群治"机制已然失效。

三、母亲的战场:与时间赛跑的复仇者

乔守芬在庭审间隙的每一次发声,都是千万失孤家庭的缩影。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被拐卖的父母中,68%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45%婚姻破裂。但比心理创伤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追凶路上被迫成为"民间侦探"、"法律专家"甚至"谈判专家"的荒诞现实。

这位母亲坚持用手机直播庭审动态,在微博更新案件进展,甚至在法院门口向记者逐字复述嫌疑人供词。她的"偏执",实则是绝望中的自救——唯有将私密伤痛转化为公共事件,才能避免案件湮没在司法流程中。

四、文明之问:我们配得上孩子们的天真吗?

此案留给社会的,远不止于严惩凶徒的期待。当人脸识别能三秒锁定逃犯,DNA数据库已收录千万信息时,为何仍有婴儿在母亲怀中被人掳走?当《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们还在寻子路上挣扎时,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买卖同罪"的立法滞后?又该如何修补那些让恶魔长驱直入的社区防线?

孩子的哭声,照见一个社会的良心。今日容忍对幼童的暴力掠夺,明日或将见证更疯狂的罪恶。此案庭审不应止于对四个嫌犯的审判,而应成为整个社会刮骨疗毒的起点——因为每一起未被彻底清算的拐卖,都是对下一个孩子的"犯罪许可"。

结语

当泰安中院的法槌再次落下时,我们期待的不只是正义的判决,更是一场跨越法律、制度、人性的系统纠错。毕竟,能让母亲们安心睡眠的,从来不是防盗窗和监控探头,而是一个让恶魔无处遁形的文明共同体。

来源:晓磊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