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多不多,就看清明”,明日清明,今年春雨多吗?农谚有说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07:22 3

摘要:杜牧的这句诗就是清明节气前后天气的真实写照,在我的老家这边,天气预报就说了今天下雨,明天有中雨,仿佛为这个节气定下了湿漉漉的基调。

导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几何问农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的这句诗就是清明节气前后天气的真实写照,在我的老家这边,天气预报就说了今天下雨,明天有中雨,仿佛为这个节气定下了湿漉漉的基调。

明日,又一年清明将至,老人说“春雨多不多,就看清明”了,那么今年的春雨是否会如期而至呢?会不会有春旱呢?或许,古老的农谚能为我们揭示一二,让我们来提前了解下!。

清明节和天气的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祭祖的传统节日。

因此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这一天,人们怀着崇敬与思念,为先人扫墓祭祖,慎终追远。

同时,清明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和景明,人们也会趁此时机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以此在清明节期间有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为这个庄重的节日增添了几分春日的活泼与生机。

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在大江南北有着不同的呈现。就全国而言,清明是春季气温升幅最快、日照增幅最大的节气,也是降水涨幅最小的节气。

此时,北方地区气温回升迅速,但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沙尘天气频发;

而南方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气温升高的同时,水汽更为丰富,日照反而比春分时有所减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地区清明期间的天气特色,常常时阴时晴,雨水充沛。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地区,清明节期间天气的主要特点!

从科学角度来看,清明期间多雨水是有其原因的。清明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迅速回升,南方暖湿空气活跃并向北推进,与北方冷空气频繁交汇,导致大气不稳定,容易形成降水。

此外,春天低气压活动频繁,一个低气压常常会带来阴沉、多雨的天气,也为清明降雨创造了条件。

在农业生产中,春雨对农作物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此时越冬作物开始返青拔节,春播作物陆续播种,土壤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满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适量的雨水如同大自然的甘霖,能促进冬小麦等作物根系生长,增强其抗倒伏能力,也有助于春玉米、棉花等顺利出苗。

然而,过多的雨水也会带来麻烦,田间积水会使土壤透气性变差,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病虫害,持续阴雨也不利于春播和春种。

那么,清明节是下雨好,还是天晴好?老人说“春雨多不多,就看清明”,又该怎么看呢?真的能从清明这天看出来吗?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经典的农谚:“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意思是清明节如果不下雨,预示黄梅季节雨水少;

而如果清明节下雨,则预示黄梅季节雨水多。

类似的还有“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等说法,都表明清明节下雨是雨水充足的预兆。

相反,清明节当天若是大晴天,可能预示着后面降雨稀少,甚至有旱情。

在过去就有“不怕清明淋,就怕清明晴”,或者是“最怕清明一日晴”等说法,都是说清明是“宜雨不宜晴”的!

当然,农谚是古人基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经验总结而来,虽然不能像现代气象科学那样精准预测天气,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天气预报等科学手段了解天气变化,但这些古老的农谚,依然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先辈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智慧的宝贵财富。

明日清明,不妨在缅怀先人、踏青游玩之余,留意一下天气,看看今年的春雨是否如农谚所言,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续写大自然的奇妙篇章。

来源:甜妈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