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寻新记 | 宁波万有引力:AI眼镜掀“百镜大战”,国产XR芯片崛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07:38 2

摘要: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有引力”),光听名字就知道野心很大。创始人兼CEO王超昊说,XR芯片好比“中枢神经”,希望把产业链上下游都汇聚在一起,推动产业发展。

搭载XR智能芯片的XR设备具有反向透视功能 万有引力公司供图

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有引力”),光听名字就知道野心很大。创始人兼CEO王超昊说,XR芯片好比“中枢神经”,希望把产业链上下游都汇聚在一起,推动产业发展。

XR即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包含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多种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期,终端市场规模超万亿元。当下热门赛道AI眼镜,就属于其中的AR。

2025年是AI眼镜元年,爆发了“百镜大战”。近日,万有引力完成了5纳米XR专用芯片的流片环节。这家宁波的准独角兽企业的创新突破,或将改写AR/VR设备“笨重昂贵”的行业困局,搅动全球产业链,推动消费级产品加速普及。

国内XR芯片先驱

吸引行业龙头投资

万有引力是国内最早做XR芯片的科创企业之一,创立于2021年9月,创始人王超昊是宁波人,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曾在苹果公司任职。当2021年王超昊回国创业时,甬江实验室刚刚创立不久,这是浙江省唯一的新材料省实验室。

之所以选择宁波,王超昊说是被浙江、宁波的创业创新环境所吸引,并且宁波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十分完善,有许多应用落地的场景。“甬江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非常注重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这与我们团队当时的状态是非常契合的,我们能得到很大的支持,并且有发挥的空间。”

位于宁波镇海的甬江实验室。甘居鹏 摄

宁波“资本引才”的政策已施行多年,而甬江实验室创新推进孵化器、科创学院、创投基金“三位一体”的科创企业孵化体系建设。万有引力就是实验室孵化的第一家科创企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万有引力经历了多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包括红杉资本、IDG资本、高榕创投、镇海产业基金、宁波通商基金等,以及歌尔股份、三七互娱等上市公司。其中,歌尔股份是中国电声行业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最早布局VR/AR的企业之一。

2021年前后,围绕XR产业链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最为关键的底层芯片领域仍是空白。王超昊组建了一个技术团队,他们来自苹果、Meta、亚马逊、华为、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希望攻破国产XR智能芯片和相关软硬件技术的难关。

王超昊介绍说,Meta在VR头显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手机芯片巨头高通是XR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技术壁垒高,并且需要开发者对XR产品、消费场景有明确的判断,国内XR芯片入局者寥寥。

增强虚实交互体验

让人形机器人更像“人”

万有引力选择了空间计算芯片设计领域,通过核心芯片、硬件技术和算法的支撑,服务于终端设备厂商。

与手机芯片、电脑芯片不同,XR设备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功能性的底层硬件,从而实现更自然、舒适的虚实交互体验。以往,芯片供应商往往以改装通用芯片的方式来适应VR设备,然而无法支持视网膜级别的清晰度。

XR空间计算芯片JX007 万有引力公司供图

2024年6月初,万有引力自主设计开发的首款TSMC先进制程XR空间计算芯片JX007一次性流片成功并“点亮”。这款芯片对空间计算、显示性能针对性优化,包括模型重建、多视图渲染、图像处理和空间显示等功能。

王超昊介绍,搭载JX007的XR设备可实现反向透视(RST)功能,在生成用户面部的仿真数字形象后,将人脸“渲染”在前屏上,栩栩如生,提升佩戴XR头显时的社交便利性。此外,当JX007与人形机器人相结合时,能让人形机器人更像“人”,拥有更鲜活的面部表情、情绪感染力,这就是具身智能虚拟面容。

“从项目立项、团队组建、芯片定义、设计、后端到流片,仅用了短短9个月时间。我记得当时是端午节,团队很多人都放弃了休息,看到长时间的投入有了回报,我们都很兴奋。”王超昊说,那次“点亮”是公司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JX007流片、点亮之后,万有引力与XR头部企业达成合作项目,开启了商用化进程。“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人形机器人厂商达成合作。”

“百镜大战”减重、降价

引爆消费电子“视觉革命”

自研5纳米旗舰芯片是万有引力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是重量,以及佩戴舒适性,并且能把视觉体验拉满了。” 王超昊介绍说,MR设备未来能做到百克级别,而AI/AR眼镜可以做到30-40克,镜腿厚度仅4毫米,可支撑全天候佩戴。

具身智能虚拟面容 万有引力公司供图

MR头显的轻量化是行业孜孜以求的方向。以苹果Vision Pro为例,重量在600克,被称为一副“又大又重的眼镜”;Meta Quest 3的重量大约为397克;前不久杭州科创企业Rokid发布的Rokid Glasses,整体重量仅49克。

“首先是减重,其次是降价。现在的头显太贵了,两三万人民币一幅,我们希望做到千元级别。”王超昊说,具体的做法是降低XR芯片的成本,“XR芯片不应是奢侈品,而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中枢神经’,市场上大多数在用高通的方案,我们希望价格更低,并且超越高通的性能。”

AI眼镜产业正站在爆发的前夜,众多消费电子公司、大模型公司甚至传统眼镜厂商都切入了赛道,行业正处在快速变化的初期阶段。

“我们计划今年内推出搭载该芯片的XR参考设计,现在行业进入‘百镜大战’,很多大厂都会推出产品,而2026年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年。”王超昊说,希望能连接更多产业链上的公司,一起做一些事情。

站在XR与AI大模型交汇的潮头,万有引力的愿景是从专用设备往通用计算平台发展,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帮助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不是科幻——当外科医生透过MR眼镜在真实器官上叠加肿瘤边界三维模型,当建筑设计师在空中手势抓取虚拟钢筋与混凝土浇筑实体模型,当你的眼镜能投射4米等效200英寸巨幕,谁还需要笔记本电脑、手机、投影仪?”王超昊的设问,或许正预示着消费电子史上颠覆性的“视觉革命”已进入倒计时,“这个时间可能会更久一点,但终将到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