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聪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年新发病例约146.6万例,死亡约39.6万例。在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长期居于男性首位,占新发癌症的30%。我国是传统前列腺癌低发病率的国家,但近十年来急剧增长,是增速最快的男性恶性肿瘤,已从2010年前的第13位跃居至2022年的第6位。2022年新发病例达13.42万例(较2015年增长86%),死亡4.75万例。众多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存在显著种族差异。在欧美人群中,约80%的前列腺癌由ETS基因融合驱动,这一突变被认为是癌变的核心分子事件。然而,亚洲人群ETS融合发生率仅为10%,且多数病例缺乏明确的驱动基因特征。这种差异提示亚洲人群前列腺癌可能具有独特的起源机制。此外,中国患者中FOXA1突变(约41%)的占比显著高于西方人群,但尚未被充分关联至特定的细胞起源。有研究表明,中国患者前列腺癌中基底细胞和管腔细胞的转录组特征与欧美人群存在明显差异,部分细胞亚型在亚洲人群中更为富集。这些发现提示:不同种族的肿瘤可能起源于不同的细胞群,而目前针对中国人群的前列腺癌细胞起源研究仍存在空白。系统性解析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区域分布和分子亚型,将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的起源机制。前列腺的解剖分区(外周带、移行带、中央带)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70%的前列腺癌起源于外周带,而90%的良性增生(BPH)发生于移行带。这种“区域偏好”可能与不同分区的上皮细胞特征及微环境差异密切相关。例如,外周带的间质成纤维细胞高表达WNT5A和RSPO3(促进管腔细胞增殖),而移行带成纤维细胞分泌FGF10和BMP4(抑制上皮过度生长)。单细胞测序数据进一步揭示,外周带的KRT17+基底细胞具有更强的干细胞特性,而移行带的ESR1+基底细胞则与激素响应相关。此外,外周带腺体周围的免疫微环境(如M2型巨噬细胞富集)可能通过分泌IL-6和TGF-β促进癌变。如能突破前列腺疾病的“区域偏好”这一问题,将推动针对区域特异性疾病的精准干预策略。前列腺癌还是一种与年龄极度相关的疾病。在70-79岁男性中,尸检发现前列腺肿瘤的比例在白人群体中占36%,非裔美国人群体中高达51%。另外有研究显示,40岁以下男性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小于 0.01%,极为罕见;40岁后每增加10岁,发病率几乎翻倍;80-89岁人群患病风险高达70%。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中位确诊年龄 在60-70岁,但青年患者(<40岁)比例逐年上升,与前列腺癌的“老年主导”特征形成强烈对比。近期研究揭示,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积累体细胞突变,其中外周区腺体的突变负荷最高。然而,在衰老过程中前列腺的细胞演化规律尚未明确。解析前列腺衰老相关的细胞图谱变化,将为前列腺癌的早期预警和干预提供关键靶点。前列腺的经典功能包括:1)外分泌功能,它可分泌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精子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控制排尿功能,其环状平滑肌纤维围绕尿道前列腺部,参与构成尿道内括约肌,发生排尿冲动时,伴随着逼尿肌的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使排尿顺利进行。前列腺中存在神经内分泌细胞(NE细胞,占比摘要:撰文丨王聪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年新发病例约146.6万例,死亡约39.6万例。在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长期居于男性首位,占新发癌症的30%。我国是传统前列腺癌低发病率的国家,但近十年来急剧增长,是增速最快的男性恶性肿瘤,已从
来源:每日科学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