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窑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窑场之一,满印花工艺作为定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技法,对南北方诸多窑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的宝藏兴趣#定窑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窑场之一,满印花工艺作为定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技法,对南北方诸多窑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整体平拱线刻式高浮雕类型”满印花瓷器
纹饰整体平拱于壁面,具有减地高浮雕的效果。纹饰轮廓勾勒双线,轮廓内部以线刻式粗线填绘。布局舒朗。纹饰以牡丹花、菊花、石榴花等花卉题材为主,弦纹边饰。
A类。内壁及内底纹饰相同或相似。构图简洁,讲究对称,纹饰硕大,大花大叶。
B型。内壁及内底纹饰不同。内壁的水波游鱼、花卉禽鸟及内底的团菊、火珠、婴戏等主题纹饰、卷草纹等边饰不见于A类器物。
“边缘渐斜线刻式浅浮雕类型”满印花瓷器
“边缘渐斜线刻式浅浮雕类型”
纹饰整体浅突出壁面,有浅浮雕效果,大多纹饰边缘凸起略高,斜面向内,渐斜渐出。纹饰轮廓多以复线勾勒,少数是单线;纹饰内部的线条多为线刻式,少见蓖划式,另有少数素面无纹。
A类。纹饰浮雕感较弱,线条柔美。如所饰缠枝菊花纹饰,枝蔓纤细,菊花花头之上仅枝蔓环绕。
B类。纹饰浮雕感凸显,线条硬朗。如所饰缠枝菊花纹饰,枝蔓粗壮,环绕于菊花花头之上的枝蔓有叶纹点缀。
“边缘凸拱蓖划式高浮雕类型”满印花瓷器
“边缘凸拱蓖划式高浮雕类型”
纹饰整体呈“外凸内凹”的高浮雕风格,轮廓凸拱感强,内部凹陷平坦,由轮廓向内部呈斜入过渡或凹凸分明。
“边缘细线紧凑式浅浮雕类型”满印花瓷器
“边缘细线紧凑式浅浮雕类型”
纹饰整体微浮于壁面,纹饰自边缘向内部呈斜面渐弱。以细线着重表现纹饰轮廓,轮廓内部多为素面,或依纹样填绘细线。布局除传统的折枝、缠枝外,有图景式、分隔式、开光式等装饰布局,繁缛满布,图案小巧、紧凑。有阴纹和阳纹印花两种。
定窑满印花瓷器的年代
“整体平拱线刻式高浮雕类型”满印花瓷器
“整体平拱线刻式高浮雕类型”满印花瓷器的年代约在北宋早期后段至北宋中期前段,即11世纪前半叶。同时,考虑到A类器物与北方地区北宋早期剔刻花产品的风格接近,且纹饰单一,其应为定窑满印花瓷器的始烧形态,年代可能略早于B类器物。
A类满印花瓷器的生产年代约为北宋中期,即11世纪中叶前后。其中,正烧者年代偏早,覆烧者晚至北宋中期后段。B类满印花器应是A类器物的延续和发展,时代为北宋晚期,即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定窑满印花瓷器的相关问题
发展序列
11世纪前半叶,定窑摆脱了金银器的束缚,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满印花工艺。11世纪中后叶,定窑满印花瓷器逐渐成熟,并在承袭早期工艺和纹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器型趋于单一化。
11世纪末至12世纪上半叶,定窑满印花瓷器过渡转变,一方面延续“边缘渐斜线刻式浅浮雕类型”;另一方面,器物纹饰与风格出现新动向,开始流行“边缘凸拱蓖划式高浮雕类型”。主题纹饰与边饰题材增多,花卉与动物、人物的组合纹饰具有特色。器型逐渐增多。
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上半叶,定窑满印花瓷器趋于鼎盛。随着造型向浅腹方向发展,各类盘式内底成为主题纹饰面,并采用图景式等装饰布局。
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边缘细线紧凑式浅浮雕类型”满印花瓷器继续生产,但质量极剧下降,釉色青灰,纹饰模糊,造型以折沿菊瓣式折腹圈足盘为特色。
演变规律
纹饰内容方面,主题纹饰由取材于金银器的花卉类纹饰为主,发展到借鉴于金银器、青铜器、缂丝等的花卉、人物、动物、仿古等题材和纹饰组合,边饰由无边饰或弦纹边饰发展至回纹、卷草纹、花叶纹等纹样。
风格布局方面,大体由注重表现“面”的高浮雕式、线条单一、硕大图案、清新疏朗布局发展至注重表现“线”的浅浮雕式、线条多变、巧小图案、繁缛华丽布局。
刻模工艺方面,伴随着风格布局的变化,印模刻制难度增加,技术不断提高。
装烧工艺方面,由匣钵正烧法发展到盘形支圈覆烧法再演变为环形支圈组合覆烧法,装烧方法不断革新。
造型方面,虽然支圈覆烧法制约了造型,但仍可以看到满印花瓷器的造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品种方面,由白釉拓展至酱釉、低温绿釉等釉色,品种逐渐丰富。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