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升温水平是气候变化讨论中的核心话题,但其具体含义常常被误解。尽管《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最好是1.5℃)的目标,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科学测量和决策过程。
全球升温水平
Global warming level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定量化的评估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的1.5℃/2℃以内。
全球升温水平是气候变化讨论中的核心话题,但其具体含义常常被误解。尽管《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最好是1.5℃)的目标,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科学测量和决策过程。
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2021年),全球升温水平是指相对于工业革命前(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连续20年温度平均值超过特定温度(如1.5℃)的情况。这20年的中间年份则被确定为突破该温度的标志性年份。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以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作为比较基准,二是采用20年作为温度计量的时间跨度。
近期观测数据显示,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期间,全球12个月平均温度首次超过1.5℃,达到了1.52℃。频繁的新闻报道提到全球升温超过了1.5℃,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机会。真正具有气候意义的是长期温度变化趋势。最近十年期(2014-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出约1.2℃,2001-2020年的20年平均升温为0.99℃。
全球升温水平评估中,每一个小数点都至关重要。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0.1℃,都会导致某些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包括极端降水、农业干旱等。
向公众传播全球升温相关信息时,我们面临着特殊的挑战。专业的测量方法和复杂的统计过程往往需要简化才能让公众理解。比如,当我们提到某一年"突破1.5℃"时,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化可能损失一些技术细节,但对于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参与度来说是必要的。由于采用20年平均值的测量方法,即便某一年被确定为突破1.5℃的标志性年份,当年的实际温度可能并不特别高,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恰恰体现了气候科学的严谨性。
来源:蔚蓝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