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和“浙江宣传”的故事,要从2022年的记者节说起,当时单位召集各战队队长座谈,我也接到了通知。总编办老师现场告知我:“领导交代,你以后就是‘浙江宣传’供稿战队队长了,你们用‘嘉轩’署名,就暂时叫‘嘉轩’战队了。”
每天清晨刚过7点半,打开“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查看更新,这已成为我的习惯。
我和“浙江宣传”的故事,要从2022年的记者节说起,当时单位召集各战队队长座谈,我也接到了通知。总编办老师现场告知我:“领导交代,你以后就是‘浙江宣传’供稿战队队长了,你们用‘嘉轩’署名,就暂时叫‘嘉轩’战队了。”
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转眼就是两年多,从开始的试一试、搏一搏,到渐窥门径,我和战队成员慢慢成为全省骨干供稿人。有专家这样评价“浙江宣传”:自2022年5月上线以来,它已成为浙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张名片,为各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的实践探索。根据我的体会,学习“浙江宣传”最好的方法就是边写边学,在供稿中改文风、找差距。它就像一块试金石,既考验记者的专业能力,也磨砺职业品格。
1
转型很难,好坏都是风景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经受着巨大挑战,记者更常会走入迷茫甚至窘迫之境。早几年,我在县里跑线,就听过不少“非议”。有人问:“你们写的文章有人看吗?”也有局办的人要求:“按照我们领导说的,把部门总结都放上去就行了。”
身在局中的我们都知道要转型,但苦于找不到方向。恰在此时,“浙江宣传”横空出世,一篇篇10万+的爆款文章直抵人心,迅速在全网出众、出圈、出彩。这给了我们很大冲击,原来主流媒体的记者还能写这样的文章!既承担着传递政策导向、展现地方发展成就的使命,又能够在融媒体时代抢占传播高地。
心慕而手追,出于带队伍的目的,单位领导点了我们几位年轻记者开始学写“浙江宣传”。不过转型谈何容易,我第一篇独立主笔文章就打磨了两个多月,其中最难的一关就是甩掉党报的惯性思维。
2022年8月底,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嘉兴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城市,又有嘉善这样的“双示范”战略要地,能够在“浙江宣传”上发一篇嘉兴践行一体化战略文章,很有意义。
然而,这样的成就性报道思维,事后来看可谓是在起点就走了弯路。“浙江宣传”的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一是讲人话,也就是以读者视角为先,二是讲前人未讲过的新角度、新故事。
长三角一体化是个大命题,也是写过无数遍的老题材,如何把这一主题转化得清新鲜活,让年轻人看得懂、喜欢看,必须拒绝高高在上、强行灌输。为此,我三次赴青吴嘉交界的钟葫村采访,从老人的手写村史中挖掘素材。最终从三地共建、共治太浦河中找到了灵感,成功刊发《一条河的一体化密码》一文。
之后有许多人留言,回忆父辈开河的艰辛、感慨三地人对太浦河的共同依恋,甚至有人还在评论区写下“小作文”。
来自读者的真情反馈,是对记者最好的褒奖。还记得2022年的乌镇峰会,不甚熟悉的我们一口气报了三个选题,白天跑会场,晚上就在咖啡馆“爬格子”。一遍遍写,一遍遍改,最后三篇稿子有了十多个版本,但仅录用一篇。得知我们完成了“小目标”,咖啡馆老板还笑着邀请:“今晚去酒吧,一起干一杯!”
与“浙江宣传”同行的日子,痛并快乐着。“嘉轩”战队参与主笔的100多篇作品背后,有三四倍的废稿。那一篇篇反复打磨的文章,背后是一个个熬过的夜、没休的假。
转型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想多写,先练内功再练外功,文风才可能有改进。正是一稿又一稿的历练,让我切实改进了文风、突破了固有思维、拓宽了眼界格局。
2
越过山丘,才能眺望远方
《礼记》中有句话:“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写作就像登山,低头在密林中跋涉,消耗体力巨大,只有翻过山丘,才能校准所处的位置,才会有“那远山,呼唤我”般的诗意。对于地市媒体的我们来说,学写“浙江宣传”,跳出日复一日的重复新闻,是难得的“登山”机会。
其一是敢于跳出浙江追热点。起初,我的选题思路只停留在嘉兴,偶尔考虑一些全省情况,便已自觉站位颇高。然而,这样的思路是跟不上节奏的。2023年初,贵州“村BA”盛况空前,我和同事第一次尝试写省外题材。《“村BA”的启示》发布后,贵州、北京、陕西、湖北等各地网友纷纷留言,文章得到全网关注。之后,我和同事主笔了《年轻人为何“漂”在景德镇》《越夜越长沙的启示》《解码“网红”重庆》《“津味儿”是种什么味儿》等一系列城市观察文章,还得到中央、省委领导点赞。
其二是乐于用新语言讲老故事。不管是现象观察、人文风物,还是生活悦读,捕捉公众情绪,都是“浙江宣传”选题用稿一直坚持的方向。我在选题写作中特别注意用新语言讲老故事,挖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启示意义。
《青年茅盾的选择》一文就写于求职季。刚刚走向社会的茅盾和当代青年一样,既怀揣着理想,也经受着旁人的不解,他又是怎么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呢?当史上最难求职季、文科无用论等大肆挑拨青年神经时,我们希望读者能从当年的同龄人茅盾身上得到些许慰藉和启示。
嘉兴团队擅长写人文风物类稿件,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在《人生三境界,王国维走完了吗》中告诉读者:人生境界,没有标准。可贵的是千帆过后,仍能守住最初的理想,始终保持奋斗的动力。在《钟声送尽流光》中提醒读者:流光容易把人抛。夜深人静,你是否也会听到心底的钟声,进而有所感悟?在《谭其骧和他的中国地图》中肯定读者: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一‘点’也不能错”的告白,相信如果谭其骧老先生听到,一定会很欣慰。
其三是习惯带着问题去写作。比如,在一次地方志会议上,我听到了浙江省“村村修志”这一文化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一本本小村志又有何价值?我认为这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浙江乡村为何爱修志》发布后,被“方志中国”全文转载,四川的史志部门还进行专题学习,这就证明这个问题有价值。
还有一些是尖锐的问题,要写就要写到位,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比如爆款文章《“困”在材料里的年轻人》,直击“材子材女”的困境。这是一位新人记者想到的选题。减负语境下,年轻人为何会困住?是自身原因还是制度惯性?困于写不好,还是困于价值感缺失?这些问题既尖锐,又复杂。此稿我们有不下五人接力修改,还邀请机关里的笔杆子提意见。发布后,单公众号端内就有40万+阅读量,转发3.8万次。
3
没有退路,往往逼出新路
两年多来,我也接到不少编辑部的重点选题以及一些领导点题,大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2023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员回信。2月10日下午,新华社发布消息。由于该医疗队大部分成员都来自嘉兴,这个选题便落到了我们身上。我和孔越、吴梦诗两位同事一边参与《嘉兴日报》上的头版通讯,一边写作“浙江宣传”的文章,24小时内完成任务。
绝境逼出的不仅是速度,还有自信心。之后我们三人以“团战”的形式,接连主笔了《“一大”路》《看桥》《春耕的意味》《120年前的“浙江潮”》《寻诗何必远方》等,单月发布7篇文章。
这种“团战”模式,也成为“嘉轩”战队一直延续的打法。我通常是拟提纲思路、承担第三部分写作和统稿。提纲不能太细,否则会限制同事的写作思路,但也不能信马由缰,要为之后统稿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作为地市媒体的记者,在“浙江宣传”上我们发布了许多以往不会碰、也不敢想的重大题材。可以说,正是在一次次“没有退路”的锻炼中,收获可贵的成长。
比如2023年的10月1日,亚运加国庆,当天推送的《为什么说体育强则中国强》就由我和孔越主笔。选题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文章既要写出理论深度、历史纵深,还得结合亚运会引发大家的共鸣。
不过攻克一个选题,往往下一个选题又是未知领域。写一篇文章,让自己大开眼界,这也不失为一种积累。勤于学、敏于思、躬于行,只有常怀本领恐慌的心态,才能保持和读者对话的状态。
三年深耕,“浙江宣传”对我们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供稿”,而是一份成就感。它是传统媒体人跳出舒适区的跳板,更是全媒体时代内容价值的试金石。当一篇篇推送从“领导满意”走向“群众叫好”,当一次次创新从“内部参考”变成“全网刷屏”,我们愈发坚信内容为王,也愈发坚定记者的价值认同。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常怀本领恐慌,多读一些“闲书”。技术是翅膀,但飞向哪里取决于内容。正如“浙江宣传”的推文,没有丝毫炫技,但需要很大的知识储备。
■ 写稿也要多打“团战”,一个人写作受挫后很容易失去信心,多人协作,既能有商有量,还能分担压力。
■ 拥抱“失败可能”。转型难免踩坑,但“九败一胜”远胜“一成不变”。得过且过般地自欺欺人,早晚会被行业淘汰。
作者名片
最年长的90后,浙江海盐人,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社会民生部副主任。曾求学岳麓,志于故纸中的学问,2014年进入嘉兴日报社成为一名驻县记者。之后辗转经济新闻部、社会民生部等,2022年机缘巧合参与“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供稿,后兼嘉兴供稿团队“嘉轩”战队队长,曾获评第二届“浙江宣传”金笔杆。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