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烹油的金三银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11:02 2

摘要:今年的“金三银四”却显得格外不同。互联网行业的求职和招聘市场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招聘要求愈发复杂,求职者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本文将深入探讨2025年职场的现状,分析互联网行业招聘和求职的困境,以及求职者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应对策略。

今年的“金三银四”却显得格外不同。互联网行业的求职和招聘市场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招聘要求愈发复杂,求职者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本文将深入探讨2025年职场的现状,分析互联网行业招聘和求职的困境,以及求职者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应对策略。

求职三个月,新手期三天。

01

今年的热搜话题很闹腾,但仍旧像龙卷风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

主要是多数话题,都和普通人都关系不大。

但有个隐藏的主线:求职和招聘。

2025年职场是什么样,已经无需多言了。

个人感觉互联网行业最为突出,堪称消失的金三银四,招聘和求职都在内卷。

互联网行业的分工,在过去是非常细致的,正儿八经的产品研发部门,至少包括这么几个工种,对应各自的分工和责任。

产品、项目、UI设计、前端、后端、测试、运维、运营。

最近2年的分工趋向2类:业务和技术。

从招聘者的角度来看。

做业务:会画产品原型图,具备项目管理能力,懂点页面设计,自然也可以运营,业务经验还要符合公司要求。

搞技术:必须具备全栈能力,前后端编程都会,再写点测试脚本,顺手发布到服务器上。

从原来的7-8个分工精简到2-3个。

这么算也不准确,还要把各种AI工具加上,多数招聘都要求擅长使用大模型,打工人还得做AI的化身。

最魔幻的门槛:30岁以内,不能超过35岁。

这些综合条件加起来,招聘方想挑选到合适的人很难,求职者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

招聘挥手加要求,求职挥泪打招呼。

02

互联网行业招聘要求愈发复杂,可选的求职者又特别多,公司也很容易挑花眼。

降本已经卷到:花一份投入,想拿多份回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职的时间周期,也会无形之中被拉长。

以前互联网公司的常规面试,普遍就是专业和人事两轮,多数在一周内就可以拿到面试的结果。

但是当下,一周能面到多个合适的候选人。

公司甚至可以为候选人排个试岗表,如果先入职的这个候选人不达预期,就果断安排下一个或者下下一个。

对于求职者来说,网上普通的吐槽是:准备和投简历,再到入职要折腾2-3个月。

结果只换来:三天的试用期。

长周期的求职过程,对求职者来说有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更多的还是心态上的考验。

从互联网这个行业来看,求职过程至少有两件事要一直挂在手边。

在招聘App上和公司持续的打招呼,每天要看专业相关的内容,即使这样面试也很难真正的准备好,但是不准备也不行,要保持最基本的状态。

有个做研发岗的朋友,今年的求职堪称最佳劳模。

工作日白天刷招聘软件,晚上刷编程的面试题,这样坚持了两周,心态就有点难绷了,技术内容看过2-3天还有印象,但是2-3周的话估计就还回去了。

说白了,内心还是焦虑。

后来学着以放下的心态拿起来,每天固定时间投一投,面试题刷上几道,主打一个随机匹配全凭运气。

技术岗考验专业的硬实力,业务岗就看综合感觉了。

除了刷招聘App和面试题之外,也可以使用AI应用的对话功能,模拟各种业务场景下的面试对话,保持一下节奏感。

毕竟面试官,也有很多被AI替代了。

03

今年见过最骚的招聘:不用面试直接试岗一周。

听HR的朋友说过,一个研发岗位发出去,一天可以收到几百个打招呼的,合适的简历可以拿到几十份。

照这个数据,保守的估计。

免试直接试岗的话,半天就可能招到十个八个了。

对于技术岗来说,工作年限足够,项目经验丰富的话,如果拿着足够清楚的产品原型图,什么增删改查的逻辑不会写?

几个资深研发试岗一周,项目应该就接近收尾了,甚至直接发布了。

降本增效,几乎玩到了空手套白狼的地步。

成本只是几天试岗的补贴而已,面对这种操作,可以先查一查招聘公司的参保人数,防止上当受骗。

公司之前来个新人,上午十点报到办理入职,下午五点办理离职。

在职时间,不满一天。

情况据说是这样:新人的电脑还没上手,前端的主管问:某个需求晚上能不能发布?

需求评审,在入职办好时就过会了。

对于大部分职场新人来说,这种离谱的操作很容易直接劝退,更别提那些没有赚钱压力的玩家。

不过话说回来,被吓退还是心态不够老练。

新人入职遇到奇葩操作,如果没有其它合适的选择,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就好,毕竟任何环境里,都有闹心的因素存在。

至于需求今天能不能发布,等下班后才知道。

现在,真的不比以前了。

正常情况下,新手保护期有个2-3天,只需要熟悉业务和各种流程规范,然后再慢慢的从一些简单事情开始上手。

当下的职场也略带几分焦躁,新人入职没有保护期。

新人遇到难事,可以发扬不懂就问的传统美德,很多所谓的难题,其实真的问题不大。

04

这几年互联网的就业环境,在职的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离职的一个人和一群人竞争,都不算容易。

事物发展周期,必然有向上向下的过程。

互联网行业,有入场早正好赶上完整的周期红利,有入场晚只抓到周期的尾巴,这两年入场的无疑是撞上了垃圾时间。

随着互联网和AI的发展,灵活就业或创业大概率会成为趋势。

思考这几年的变化,互联网上的热门风口,节奏都非常快。

反应快抓住风口,可以拿到很高的收益;也不乏后知后觉者,用匠人精神一步步的卷出来,做到厚积薄发。

核心因素有三个:产品、销售、团队。

产品自然不需要多说,销售的本质就是客群流量,传统的门店和网店,朋友圈微商,当下的短视频和直播。

基于算法和流量的加持,会发现很多冷门的技能和产品,照样可以稳定的赚钱。

这是普通人,低成本有机会做成的模式。

这几年还有个明显的趋势,年轻人开始逐渐返乡,通过互联网模式推广家乡和农产品,围绕城镇乡村创业和创新,可能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的心态。

沿着父辈的老路,走出这一代的风格。

当然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有动力,愿意长期坚持的领域,然后想方设法的卷起来。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