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将至,津门各红色场馆里充满绵长追思。津沽大地铭刻红色印记,海河两岸激荡信仰之光。平津战役纪念馆里生动宣讲再现革命烽火,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复原陈列彰显伟人风范,觉悟社纪念馆内沉浸演绎赓续五四精神,润园、吉鸿昌旧居等修缮后重新开放再现光彩……通过加强保护管理
清明将至,津门各红色场馆里充满绵长追思。津沽大地铭刻红色印记,海河两岸激荡信仰之光。平津战役纪念馆里生动宣讲再现革命烽火,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复原陈列彰显伟人风范,觉悟社纪念馆内沉浸演绎赓续五四精神,润园、吉鸿昌旧居等修缮后重新开放再现光彩……通过加强保护管理、开展系统研究、深化红色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天津红色文化的城市底色愈发闪耀时代光彩。
一支钢笔、一张毛毯、一副眼镜,平津战役纪念馆里看似普通的展品,实则都蕴含着强而有力的革命精神,诉说着峥嵘岁月。为了让其中蕴含的精神伟力更加可知可感,该馆持续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创新宣讲形式,阐发感人事迹。以“宣讲+舞蹈”还原16岁军旗卫士钟银根用生命四竖红旗的壮举;发挥天津曲艺特色,用快板讲述平津战役的光辉历史;还有新近挖掘的“前线战士饱含斗志的家书”“战友们为指导员立下墓碑”等红色故事,无不直击人心。2024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41万人次,同比增长50%,馆内留言簿里满是“以平凡的血肉之躯推动伟大的历史前进”“感恩先辈,魂系中华”等真挚文字。“自发前来参观的观众越来越多,这说明红色文化的深入人心。”馆长姚剑波欣喜地说。
跨越时光的红色记忆,因代代相传而历久弥新。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瞻仰厅,常有学子向伟人雕像行礼、献花。纪念馆常年开展红色教育,播撒“红色种子”。讲解员们精心挖掘、讲述的周恩来总理学生时代励志故事,总能引起新时代青少年的强烈共鸣。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成长,还主动担起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有学生在伟人雕像前默默留下手写信表达报效祖国之心,有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纪念馆声情并茂向观众讲述伟人故事。
春意盎然时,海棠花开季。4月2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将举办海棠文化节系列活动,在馆内复原的西花厅进行歌舞、话剧、研学等丰富活动。该馆馆长张彩欣表示,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故事不止于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亦能从多方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纪念馆将积极与多方联动,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弘扬伟人精神。伟人精神在薪火相传中愈发璀璨,红色资源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活力。在觉悟社纪念馆,“觉悟薪火”沉浸式党课让观众通过扮演历史人物进入历史场景,与革命先辈“并肩作战”。线上解谜游览项目“寻找第二十一人”则以时下流行的解谜游戏方式点燃观众心中信念,努力成为觉悟社的“第二十一位社员”。“这样的形式很新颖,让人在互动中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走到‘觉悟者’之中,成为他们,感受他们。”参与者刘志说。津沽大地上,一幅鲜活的“红色地图”徐徐展开。我市结合红色资源历史脉络和区域分布特点推出的6条“信仰之光”红色资源体验线路,将南开大学、于方舟故居、平津战役纪念馆、润园、吉鸿昌旧居等红色资源串珠成链,2024年参观总人数达1687万。“打卡天津红”微信小程序则方便游人在手机上体验红色线路,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天津的红色文化正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当红色记忆被不断唤醒,红色基因也为新时代的奋进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津彩河北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