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贵州省委巡视组进驻龙里的第7天,县政府官网的异常操作引发坊间热议——县长李沛福的简历页面突然消失。这个细节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黔南官场激起层层涟漪。48小时后,省纪委监委的通报印证了外界的猜测:这位从教15年转战政坛的70后官员,在履新县长不足两年之际,因严
当贵州省委巡视组进驻龙里的第7天,县政府官网的异常操作引发坊间热议——县长李沛福的简历页面突然消失。这个细节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黔南官场激起层层涟漪。48小时后,省纪委监委的通报印证了外界的猜测:这位从教15年转战政坛的70后官员,在履新县长不足两年之际,因严重违纪违法跌落马下。
在龙里县23万百姓的手机屏幕上,这条通报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菜市场里挑拣折耳根的主妇、工业园区装卸货物的工人、民族银饰作坊的匠人们,都在用当地方言传递着同一个疑问:"李县长的故事,究竟是从哪个转折点开始变味的?"
回溯这位争议官员的升迁轨迹,隐藏着耐人寻味的权力密码。2016年从福泉市牛场镇党委书记直升副市长,2021年跻身市委常委,2023年9月空降龙里执掌县政府。五年三级跳的仕途背后,与其分管的城建、交通领域保持着微妙的重合度。知情人士透露,巡视组接到的举报材料中,涉及工业园区土地流转的异常合同多达17份。
"他视察工地时总爱强调'发展速度',现在想来真是讽刺。"某承建商在匿名采访中回忆,去年某道路改造项目招标前夜,李沛福的司机曾送来装有"参考资料"的密封袋。这个耗资2.3亿的工程,最终由三家刚注册的空壳公司联合中标。
在龙里经济开发区,工人们至今记得李县长视察时的场景:腆着肚子的身影需要两人搀扶才能走下台阶,定制西装的扣子紧绷得令人担忧。这种颇具画面感的官僚形象,与网络流传的"亲民好官"评价形成戏剧性反差。纪检人员透露,在其办公室搜出的名酒收藏足够开办小型博物馆,某瓶1982年茅台上的灰渍,无声诉说着主人对中央八项规定的漠视。
巡视组的进驻犹如精密手术刀,正在层层剖开权力寻租的肌理。从被撤下的官网简历到突然解职的开发区主任头衔,这些异常人事变动如今都串联成清晰的追责链条。值得注意的是,李沛福曾主抓的龙里河生态治理项目,账面显示的景观石采购价竟超出市场价八倍,河道护栏的镀锌钢管在雨季尚未结束就已锈迹斑斑。
在布依族聚居的湾滩河镇,村民指着半废弃的"惠民文化广场"痛心疾首:"李县长剪彩时说这是送给乡亲们的大礼,现在倒成了野草疯长的烂尾工程。"据审计报告显示,该项目600万专项资金中有43%流向某建材公司,而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正是李沛福的妻弟。
这场反腐风暴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县政府大院的保安发现,最近进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明显增多,各局办的微信工作群悄然开启消息撤回功能。而百姓更关心的是,巡视组承诺的"问题线索清零行动"能否彻底斩断利益输送的黑手。
当夕阳掠过莲花山投射在龙里县政府大楼时,三楼东侧那间悬挂着"厚德载物"书法的办公室已贴上封条。玻璃窗上渐渐凝结的雾气,模糊了屋内红木书柜的轮廓,却让窗外的反腐标语愈发清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场始于春天的人事地震,正在黔南大地书写新的权力寓言。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