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秋季学期,weid(段伟)老师第三次来到我们的课堂之上。weid老师是龙的天空创始人之一,曾任纵横中文网副总经理,早在2000年便进入网络文学行业,可谓网络文学的“元老”。同时,weid老师还是著名网络文学原生评论家。本次“网络文学发展史研讨”课程以
“
weid网文课堂(十)
网络文学的类型演化
”
2024年秋季学期,weid(段伟)老师第三次来到我们的课堂之上。weid老师是龙的天空创始人之一,曾任纵横中文网副总经理,早在2000年便进入网络文学行业,可谓网络文学的“元老”。同时,weid老师还是著名网络文学原生评论家。本次“网络文学发展史研讨”课程以史料研读为主,共选录weid老师所著作品2篇,分别为《网上阅读十年事(1998—2008)》(2010年)、《一部标签的丰富史,一则原创小说类型谈——试论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陆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与演变》(2011—2012年,以下简称《标签史》)。
weid老师的课程共有三个组成部分,将分别结合《网上阅读十年事》来谈网络文学发展史、结合“老白”和编辑身份来谈网络文学创作机制与社区生态、结合《标签史》来谈自己对网络类型小说的理解。
“网络文学发展史研讨”课程的授课教师邵燕君老师结合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就许多常年困惑的问题与重要历史事件同weid老师进行交流,构成了一场富有思考深度与张力的对话。同时,学院研究者与网络文学原生评论家、网络文学从业者的对谈,也极大地开拓了网络文学研究的视野。
鉴于这一系列课程内容丰富,涉及、交流了大量富有价值的话题,为留存下宝贵的史料,便于后续网络文学研究与探讨,经weid老师审阅后,我们将以“连载课堂”的形式为大家最大限度还原这场课堂交流与学术探索的精彩,并将之前的课堂实录附在推送里,供读者阅读。
前文回顾:weid网文课堂(九)丨网络文学的类型演化
以下是第四周的课堂实录:
邵:weid老师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我们的课堂之上,他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无论是讲商业、作家、业界,还是讲到认知心理学,和我们原来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相比颇具新意,他“碰撞”了那些已有的概念。我其实一直感到困惑的诸多概念,像我们谈到的“爽”,包括“类型”,包括这次大家都在讨论的严肃文学、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关系。
weid老师从“另一半”(业界)来,他给我们的启发就像撞钟一样,把模糊的、很难说清的问题摇了摇,让我们看得更明白、听得更清楚。可能每个人的立论不一样,但是我相信,我们都会在这一基础上继续讨论,更加深入地去触及那些最难说的问题。原来,我们可能更多会从文学研究、文学批判的角度出发,但这一次,我们前几节课更重视的是创作机制,接下来的内容可能还会涉及到编辑的角度。在不同的角度转换之中,我希望大家也就够不断挖掘自己内心中模糊的东西,咱们才能拿出来,一起来“搅拌”“摇晃”“碰撞”,然后才能真正地把戳中我们的、可能还很模糊、混沌的部分点出来。下面我就不耽误时间了,请weid老师开始这节课。
weid:我先用几分钟和大家讲解一下,我很兴奋的地方就是看到大家不断发出一轮一轮的讨论心得。尤其是最近这一轮的时候,有很多问题让我感受到,这就是我曾经困惑过的。我也不敢说,现在就一定有一个答案,但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是,你们如果去看我 08 年的那篇《十年事》,接着再看我12 年的那篇《类型谈》,你们也会发现,我曾经也存在过同样的困惑。我现在有一个答案,那我在这一路上,我的体会是什么?这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我为什么一直回避像严肃文学、审美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一个主观的问题。当一个问题是主观问题的时候,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讨论对错,都是出于个人经验,对我没有意义。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辩论”其实是要说服别人,而不是辩出真理来。这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如果我说服不了他,那大家就各自按各自的来。
所以我想以前我们认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主观问题,有没有一个办法给它们拽到一个客观的范畴呢?当一个事物进入客观范畴以后,我们就可以去了解它、去验证它、去改造它、去使用它,它就变成我们切实可以掌握的实践的一部分,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去看谁“劲”大,对吧?所以我更愿意把那些主观上的东西拉到一个客观范畴,然后我们再去讨论。
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讲了“长期记忆”,读者阅读到一个作品的时候,靠内容中的某一点激活长期记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整个长期记忆被唤醒,都处在一个待激发的状态。这些长期记忆的形成主要与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类型阅读的深度以及人生的阅历相关。然后,我们说了有四种体验上的需求,其实大部分读者都处在这样一种认知状态,不光是阅读,包括你们现在在上课,其实也是在这个状态中,只不过你是主动进入的。
我们将人在认知过程中,相对正向的、愿意付钱的体验分成了四组,再按照一个个象限来划分,共分为四种:娱乐的、审美的、学习的和逃避现实的。越是好的体验、越能够给你提供好的体验的服务——可能是商品,可能是一种行为——就会包含越多的可能性,这是体验类的。
“在开局阶段,作者最应该做的是让读者对他建立信心”
weid:我之前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有四个小说的开头以及相对应的问题。类型小说是由一个个事件串联的,所以开头表现的是:在这里面,作者到底写了什么事件?事件首先是一个我们可以把它拉到客观范畴来的东西,你可以对它进行分析,我们打小做阅读理解,干的就是这件事。我们分析作者写的是什么?我看到后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可能还会去猜: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编辑来讲,需要去分析什么呢?这个小说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就是关键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次序,对吧?接着,这个结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目的?作者在这个事件里面使用这一结构,试图去实现他的目的,他实现了没有呢?然后是功能,如果作者想要塑造一个很可爱的人物,读者阅读后也认为这个人物很可爱的话,那么在功能上,作者就实现了目的。如果这个作者的水平很糟糕,那么他的描写就可能在功能上给读者造成干扰和困惑,就达不到他的目的。所以一个好的结构能够实现目的和功能的统一,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体现目的、实现功能。
这一次的作业中,我们这次特意挑了四部作品的开局阶段内容,有第一章、有第二章、有第十三章,但都属于开局阶段。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在开局阶段,作者最应该做的是让读者对他建立信心,也就是我们说的“类型的基本满足”以及“初始预期”。当读者阅读到一本书的书名和类型时,脑子里其实就产生了一个初始预期。如果是一本都市文,读者会有什么想法呢?可能会想,既然是都市文,那么这本书里会不会有后宫?会不会挣大钱?会不会有穿越?当识别到类型的时候,其实已经朦朦胧胧地产生了这些预期。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初始预期和我们说的四种体验是不一样的,就四种体验来说,更多的是当你已经接触到具体的事物或者书,才会进入到“体验”的状态。比如我看科普文,当作者介绍到科技发展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科普的概念,这个时候我可能才会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但在我“撞”上它之前,我实际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想法,这和初始预期是不一样的。
所以开头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让读者建立起对作者的信心,相信作者可以提供基本的类型满足,让读者感受到:看这个书不会浪费时间、不会看到让读者厌恶的东西。这是作者在开局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同时,作者需要通过情节建立起具体、明确的一种期待,我称之为指向性的期待,让读者的预期从一个朦胧的大的方向开始向内收束。
这种指向性的期待一般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偏向情节的,就是“好奇”。建立悬念之后要写什么?另一种是偏向风格的,这本书是一个逗乐的风格,还是暗黑的风格?对读者来说,这两种期待有的时候具备一个就可以了。
例文(一):《大医凌然》
第一篇是志鸟村的《大医凌然》。第一个问题,这一章1500字,写了几个人?
学生回答:两个人。
weid:这个问题很简单,来,下一位同学。(笑)写了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第一件事,凌然有了系统;第二件事,他怀疑自己得了一种疾病,并进行了数据分析;最后一件事,他打开了系统的新手礼包。
weid:下一个同学有补充吗?
学生回答:写了凌然认知自己是否是一个精神病的过程。
学生回答:凌然找了学姐帮忙。
weid:对,这是一个事件。在找学姐帮忙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觉得作者就是让学姐这个角色发花痴来写主角的帅气。
weid:写了主角的帅。在第一章里还有什么能给你们留下印象的点吗?
学生回答:这一章里体现了主角的冷静、理性,而且有一点偏执和疯狂。冷静、理性体现在主角一开始得到系统之后,没有心花怒放地使用,而是先去测试自己的精神是不是出了问题。偏执就体现在,测量结果显示差 0.55才是神经病,我觉得其实就是埋了一个伏笔,日后主角如果做出一点出格的事来,就能和这一块达成呼应。
weid:还有补充吗?你们现在所有人的答案离我的想法就只差一个词,只需要再补充一个词,我觉得就能给大家 100 分了。
学生回答:我认为这一章节也塑造出了男主的强大,他做任何的事情时,心里都有一个计划,包括他在应对学姐的时候,那种权力关系特别明显,好像男主什么都知道,心里是胸有成竹的。
weid:我就直接说我自己的观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我记得是,“我要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打开它(系统礼包),万一出了一个变形金刚”。这句话有什么目的?作为一个编辑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会有一个什么想法呢?情怀吗?不是。我会觉得特别“逗”。我能感觉到,我看这本书的话,我能乐。
志鸟村这个作者后来有一个让我们网文圈当时都炸了的创造。主角凌然不是医生吗?当他去到别的医院,那儿有个小医生,特别崇拜他。那个小医生从始至终都没有名字,但是那个小医生很胖,有二百斤,所以志鸟村就写成“二百斤的实习医生”。这个实习医生因为紧张喝了两口水,就变成了“202斤的实习医生”。这个实习医生跟着主角做了一台大手术,足足8个小时,浑身汗出如浆,就成了“198斤的实习医生”。这个实习医生,从头到尾没有名字,也没有形象,只有“多少斤的实习医生”。这就特别搞笑。我们把志鸟村叫“海豚”,当时我们看的时候就觉得:唉呦,海豚太厉害了!而这种风格就延展开来了。
包括大家提到的“帅”也很有意思。其他很帅的人,比方说王一博,我就觉得我和他有距离感,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太帅了。但是我看凌然的时候,就只会觉得,这个人太帅了,没关系,他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我还是很喜欢他。“逗”的这个特点在第一章里不太明显,但是通过最后一句其实能够体现出来。
“外貌描写反而会对后文造成干扰”
weid:接下来一位同学,在描写学姐的时候,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特殊的处理吗?
学生回答:刚才说了,作者用学姐的花痴来衬托凌然的帅。学姐的很多行为都体现这一点,她会帮凌然走后门,有部分原因是师兄弟之间的情分,另外也有原因是凌然的帅。
weid:学姐的花痴和情节的设计是为了凸显男主的帅,这是目的和功能。当我们在小说里看到一个女性角色,还不知道她是女主角、女配角还是路人甲的时候,你一般会怎么处理?而志鸟村是怎么处理的?这中间有没有什么特殊性?
学生回答:有特殊性。如果是都市文的话,我对这一类型的刻板印象可能就会觉得,作者会描写女性角色的外貌,可能是很美或者很特殊,但是在这一章里其实没有对于学姐外貌的描写。
weid: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对,在这一段里头,作者没有写这个女孩子的外貌,也没有写这个女孩子的名字。为什么?对,不重要。写了反而会对后文造成干扰。大家注意,在这一段,作者是不希望读者去想别的事,不想读者把一部分想法留给学姐的,能体会到这个意图吧?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小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技术上的进步。以前我们可能会认为,写一个人物,不写他的外貌,那写什么呢?到这就发现,我们已经完全可以不写人物外貌了。
学生讨论:志鸟村在写学姐的时候,写到学姐其实涂了口红,脸上还打了腮红,但是却像一个狼外婆一样。但这算不算外貌描写呢?
weid:这是因为我没给大家放后文。实际上,主角凌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打小太帅了,我要保护好自己,外面的人都是对我心怀不轨的,他们都觊觎我的美貌。(全场大笑)凌然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一个人设,那作者要通过这样的形象做什么呢?我们看第一章也不知道,但是你能感受到这个人跟平常人的视角肯定是不一样的,对吧?同时,如果这样的风格再持续几章,你会意识到,这本书是不太可能会往后宫方向发展。甚至最后能够跟凌然走在一起的那个女孩子,应该是一个很强势、很主动的人。如果看书看得多了,或者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话,很自然地就会往这个方向去猜。
这一篇的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作者后续写外科医生的医疗故事,你是否期待呢?
学生回答:会。我对医疗故事还是蛮感兴趣的。
weid:因为什么,你会相信作者能给你写一个好故事?
学生回答:这个作者给人的感觉算是蛮专业的。里面提到一个精神分析的量表,给人的感觉是对医疗行业相当有研究的一个作者。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会‘抽象’”
weid:那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小说中的事件,它最重要的地方是什么呢?它承载着信息,对吧?我们会发现,信息是一种实在的东西。在阅读的时候,你会记住所有的信息吗?不会。你会记住每一个细节吗?也不会。你记住的实际上不是信息,那是什么呢?是从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有一个观点就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会“抽象”,我们可以把概念从事物的本体中抽取出来,并且加以实践。网络上有一个网红——河森堡,他当时写了一本书《进击的智人》,里面有一个观点。为什么只有人这种大型哺乳动物可以分布全球呢?为什么从赤道一直到北极,人都能存活下去?在这本书里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兽皮中提取了一个概念:“御寒”,又从木棍中提取一个概念:“缝衣服”,然后将这几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缝一件兽皮衣服,可以御寒,那就可以去北极了。但是动物没有这个概念,“抽象”是一个很本质的东西。任何一个人在生活中做事情,如果没有解释,人就会感到不舒服,这也是人进化的一个结果。
我小时候在神秘主义停留了很长时间,那时认为什么事都可以靠《易经》解决。后来才变到到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再才一步一步到历史唯物主义。面对什么事情我都要一个解释,佛祖是这么说的,我听着有道理,我就信了。后来发现有些事佛祖解释不了,但科学家能解释,我就偏向唯物主义。当发现科学家的解释和实际不能很好地拟合时,我又产生了困惑,接着就偏向了马克思、偏向历史唯物主义。
所以概念是一种抽象——读者从事件的信息中抽象出概念。那什么是我们之前说的“关键信息”呢?能够让读者抽象出这一概念,或者使他之前的概念发生变化的信息就是“关键信息”。而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会丰富,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新的概念出现了。在《大医凌然》里,“帅”和“逗”这两个概念就统合在“主角形象”这一概念之下,形成了一个小的“群组”。在这篇文里,有一些概念是重要的:一个是系统,一个是帅,一个是专业性。
例文(二):《死在火星上》
我们接下来看看第二篇,也就是天瑞同学那篇。(提问)在这一篇 2000 字的内容当中,写了几个角色?
学生回答:两个角色。主角和机器人助理老猫。
weid:恭喜你,抽中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下一位同学,这篇文写了几个事件呢?
学生回答:主要写了“地球炸了”这一个事情。唐跃和老猫一直在聊闲天,聊了一通之后突然发现地球真的没了。
weid:好,下一位同学,这篇文一共写了几个事件?
学生回答:我觉得有这么几个事件:第一,主角发现地球无法联系上了;第二,主角拼命呼叫地球;第三,已经无法观测到地球了。
weid:下一位同学也认为是三个事件吗?还有补充吗?
学生回答:我也认为是一个事件。
weid:好,那就到这了,这位同学接着再回答一个问题:在这一章里,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细节?
学生回答:其实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在唐跃的呼叫中,他先呼叫了昆仑站,接着是西昌中心,后面更是呼叫了法属圭亚那,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和法属圭亚那建立联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当时已经很紧张,开始胡乱呼叫了。
weid:OK,下一位同学,你认为作者在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我认为作者介绍了这个故事的世界观,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有一些什么样的资源,科技发展到了什么样的一个地步。第二,作者通过这个段落给我们塑造了男主的人物形象。第三,埋下了一些伏笔。
weid:下一位同学,我们从提取概念这个角度出发,你觉得就第一章来说,你提取了什么概念?读完第一章以后,你在头脑中意识到了什么。所谓的提取概念实际上就是人意识到什么。读完之后,你有没有形成什么概念?有没有形成一些具有指向性的预期?
学生回答:从风格上来说,我会认为这一章有点无厘头。因为这篇小说一上来就说地球炸了,一般小说不会直接这么去表现这个问题。包括后文中主角呼叫玉皇大帝、要掐这个机器人的脖子等等,给我的感觉是,这个故事的风格很有意思,不同于传统的描写。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也会让我们有一种荒野求生之感。
weid:下一个同学,还是这个问题,你提取了什么概念?
学生回答:对我来说,这篇小说的开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感,在一开头就给了我两个反转。第一个反转是小说最开始就告诉我“地球炸了”,然后发现其实是他们没有跟地球进行联系,后来又突然,原来地球真的不见了。所以我就会想要去看接下来的故事。
最初,我认为这本小说的走向会是主角团会去召集一些跟他一样,还留在宇宙中的小伙伴,然后去拯救地球、再造地球什么的。结果我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主角还在拯救女主,所以会有一点点小失落。
“刘慈欣可以用语言让我拥有触碰到技术的实感”
weid:你这算是剧透了呀。(笑)我本来没觉得这篇文章会花很多时间去讲,结果意外地发现,这里存在一个阅读背景的问题。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阅读深度、类型深度、所处社会文化环境都不一样。在座的所有同学里,更多地看的是“硬科幻”的人举手。(两位学生举手)
你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发言:我看这篇文的时候,感觉其实很奇怪。但是天瑞老师在这,我也不好说。(全场大笑)如果是我看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就会直接被这一章筛选掉,不会选择继续看后续的内容。
weid: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里体现了一个在我看来很奇怪的问题:主角作为一个人类选到火星上的人员之一,应当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主角在遇到这些问题之后,大脑直接空白了,我认为这不合我对宇航员的构想。
还有一个问题,主角整整 6 个小时内都在进行呼叫,而没有采取什么实际行动去解决这一件事。当地应该会有一些天文观测的设备,哪怕没有天文观测的设备,主角自制一个能够观测到地球的小型设备也是容易的,哪怕无法自制,当时主角正好处于被太阳遮挡住的地方,那么 6 个小时之内,火星也足以环绕到可以看到地球的位置。我认为去观测地球这一件事应该在更早的部分,在主角发现失联之后就应该尽快去确认,而不是要拖到 6 小时的呼叫之后才来做。
在第一章中,第三个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在于主角一开始紧张得要死,但后来又表现了“逗”的一面,就使得我没有了紧张的感觉。去掐机器人脖子的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偏向于无意义的描述。一开始紧张地快要死去,突然之间又去做一些无意义的闲事,我认为这是在人设上自相矛盾的地方。
就我心目中的宇航员而言,6个小时都足以宇航员确认粒子流的轨迹。因为粒子流在宇宙中穿梭,肯定会形成很明显的轨迹,肯定会有一些像宇宙尘埃的东西存在。
weid:在我的印象里,这种程度的伽马粒子风暴的收束性是非常强的,而强收束性则意味着你很难从侧边观测到。
学生回答:我理解您的意思,但是我的意思是说,如果穿过地球的话,以这个交角,我猜测应该是能够消灭掉小行星带中的一部分行星,所以我认为在理论上应该是可以被观测到的。
weid:就到这吧,作为粉丝“听不下去”了。(笑)我也没跟天瑞打招呼,特意选的这篇,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这篇小说的功能和目的。(提问看硬科幻的另一位学生)你有什么要补充的?
学生回答:我看科幻的时候,对于科学技术在作品中表达,我并不是特别的关注,我更在意作品构建的整体的感觉,而且我没有把这篇小说当作硬科幻来读。我的感觉更像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用了科幻的设定。
weid:我大概是几年前读的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当时的阅读感受。第一章这一章,就让我当时有了汗毛要炸的感觉。为什么呢?我们先说作者写了几个事件。刚才那位女同学说的很对,这是一件事。但作者实际上把这一件事拆成了三、四个事件。作者不断地用几个事件来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地球确实炸了。这篇文章不是说地球炸了,主角就去开展了怎么的冒险,不是。这一章反复地告诉读者“地球炸了”,这就是写作的目的。作者要把这个概念在此展开,这是整个故事的基点。
通过内容的反复去强调是一种常见的技巧,而且是我很推荐的技巧。一个作者的文笔在短时间内没法提高,如果作者要向读者传递一个概念,给读者建立一个概念,怎么办呢?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件,反复去描写、确立一个概念。在写到地球确实炸了之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是要写宇宙中最后一个人类的内容,这个主题相当罕见。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要看这个人能不能代表人类,在宇宙中活得有尊严?这是当时让我很兴奋的一点。
刚才我问大家看不看硬科幻,其实软科幻和硬科幻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技术够不够硬核。我觉得软科幻特别没劲,我之前在群里发过一篇大概是十年前的骂科幻圈的文章,如果到了太空上还是写和《红楼梦》相同的内容,那为什么非得到太空上呢,对吧?我很喜欢刘慈欣的书,那就是硬科幻。强相互作用力武器是怎样的?智子是怎么展开的?刘慈欣可以用语言让我拥有触碰到技术的实感。《死在火星上》的开头有大量的细节,让我期待它是锚定在当前科技的,具体时间可能是几年、几十年之后,但是整体的技术水平是锚定在当下的。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还有一点原因是我个人的偏好。在天瑞这篇文章出现之前,网上已经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写故事的时候也要查论文。像真熊初墨写《手术直播间》,包括志鸟村上一本书《重生之神级学霸》,他在写的过程中也已经开始查论文了。我特别喜欢这种现象。小说嘛,要带读者进入一个世界,那么从哪出发呢?从作者自己脑子里的胡编乱想出发和从论文出发,肯定不一样,会会把读者带到不同的方向去。
微创作谈:“这当然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邵:天瑞要不要聊一聊当时写作的目的,也算是一个创作谈。
天瑞说符: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不就是那个死鱼眼睛里泛着诡异的光的故事吗?如果问我这个光是咋回事,我其实也不知道啊。(笑)我当时写的时候就是一口气写完了,也没有想那么多。
刚刚有同学提了两个问题,我倒是可以解答一下。首先,这当然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主角为什么要去掐机器人的脖子呢?其实在我最初的设想中,老猫不是一个机器人,它就是一只猫。我写的是个《龙珠》世界观。《龙珠》里不是有很多人形动物吗?在最开始的设想中,它就是一只可以直立行走的猫。后来发现如果是《龙珠》世界观的话,这个故事就不太严肃。于是我就给老猫P了个机器人的皮,写了个机器猫出来。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它有点像《等待戈多》。
第二,关于宇航员的问题是这样的。作者在网上连载的时候,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读者评论,读者还会教作者怎么写。我为什么在前面列那么多参考文件呢?我的意思就是,你别跟我争了,你去看文献吧。我的文件后面列了整整大概有两、三页的宇航员的名字,他们其实和大众想象的不一样,因为我真的见过宇航员。男主他是一个载荷专家,而不是指令长,所以我们可以允许他属于不那么冷静,或者说不那么职业的宇航员。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航天事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上天的一般都是职业宇航员,他们表现出比较强的素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国外,其实已经有很多平民宇航员。所以在这本书里,男一和女一基本都属于载荷专家,他们其实不具备那么强大的宇航员素质。也就是说,他们更接近于普通人。
weid: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一些想法。第一个就是作者相当会写,作者可以通过反复的内容来强调、凸显他的概念,然后约束我的注意力,不让我去想别的事情。第二个是我在开头就会期待,这会不会是一个硬科幻作品?如果作品后面表现得不像硬科幻,我可能就走了。这个所谓的“硬”不一定是说我对未来科技的想象,而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依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比如依靠科学的分析方法等等,只要别整出魔法师、外星人就行。这本书后面出现外星人的时候,我也能理解,但其实我还是在想,一开始的时候有没有另外一个结局,那就是宇宙中的最后一个人类到底怎么保持着尊严。
“
未完待续
来源:啾啾浅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