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清明,老话“不怕清明晴,就怕清明淋”,下雨有啥预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3 14:18 2

摘要: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有点特殊,不仅提前到了4月4日,而且就连放假安排也很特殊,是从4月4日清明节开始的,一直连着放三天假。不过也有个意外的小惊喜,就是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没有调休。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有点特殊,不仅提前到了4月4日,而且就连放假安排也很特殊,是从4月4日清明节开始的,一直连着放三天假。不过也有个意外的小惊喜,就是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没有调休。

虽然严格来说,今年的清明节假期只有一天,可是很多人还是很高兴,毕竟这是实打实的假期,不像以前都要调休,感觉就连假都放不起一样。

提到清明节,不少人都会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也确实是这样的,清明节一般都是阴雨天气,因此也有人常把清明时节的雨与人的哀伤之情紧密相连。

而且关于清明节,在民间还有这样一句老话:“不怕清明晴,就怕清明淋”,为什么清明下雨会让人们心生担忧?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预兆和深意?不妨一起来了解下吧!

从气候角度来看,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气温迅速回升。

南方暖湿空气活跃并向北推进,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导致大气不稳定,容易形成降水。

春天低气压活动也较为频繁,进一步增加了降雨的可能性。所以每到清明,雨水似乎格外偏爱大地,淅淅沥沥,频繁落下。

在传统农耕社会,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清明下雨,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的预兆。

在不少地方就有这样一句农谚说“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意思是说,如果在清明时节下雨,那么接下来后面的雨水可能会相对减少,直到夏至时节前后才会再次迎来较为充沛的降水。

而这对于依赖雨水灌溉的农作物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利的信号。清明前后,正是越冬作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陆续播种的关键时期,土壤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满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若后续雨水不足,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全年的收成。

在有的地方,过去就有着“清明不明,荒年凶兆” 的说法,这句农谚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如果清明当天阴雨连绵,甚至持续多日,过多的雨水会导致田间积水、土壤缺氧。

此时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小麦,茎杆在过多水分的浸泡下变得脆弱,容易倒伏;而土壤长期被雨水浸泡的缺氧环境也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它们会趁机大肆侵害农作物,使得庄稼减产甚至绝收,所以老农们最怕清明“哭不停”。

清明时节下雨,还往往伴随着气温下降,这种阴冷潮湿的天气,不仅让人感觉不适,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极为不利。

阴冷的环境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使其生长周期延长;潮湿的空气则容易滋生各种病菌,让农作物生病。就像一些正处于开花期的果树,低温会影响花粉的传播和受精,导致结果率下降。

除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清明下雨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大家也知道,清明是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墓地缅怀逝去的亲人。

若下雨,道路变得泥泞湿滑,出行困难,祭祀活动也难以顺利进行,墓地积水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而且,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增大,本就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的活跃期,下雨会使空气湿度进一步加大,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的人来说,更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除此以外,在过去有的地方还有“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的说法,也是预兆着清明节的时候下雨,后面的阴雨天气多,这样也是对春播和春种不利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清明下雨并非百害而无一利。适量的降雨对春耕春种至关重要,能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正如老话说“春雨贵如油”,清明节后适量的降雨,对农业是相当有利的。

另外在民间还有“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等农谚,就强调了清明降雨对农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对自然天气的依赖在逐渐降低,灌溉技术、温室大棚等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特别是如今时代不同了,一切都是以科学为依据了,而农业不仅不用靠天吃饭了,还有了更权威的天气预报,也能让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减少不利天气带来的损失。

所以对于这些老祖宗的农谚,我们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但也不能全信了。

在我的家乡清明节基本都是下雨,而今年的清明节也不例外,老辈人都是说“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那你家乡清明节的天气如何呢?

来源:甜妈很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