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祸——雷布斯终究要为自己的鸡贼买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5:14 2

摘要:继去年的“人类史上第一次车祸”——也就是山西运城问界M7车祸后,与华为并为卧龙凤雏的小米,也迎来了自己造车后的最大舆论危机。随着小米s官方关于su7安徽车祸的通报发布,一度被压制封锁的舆论汹涌而出,各方舆论纷纷把矛头指向小米,连带小米股价也一天之内大跌800亿

继去年的“人类史上第一次车祸”——也就是山西运城问界M7车祸后,与华为并为卧龙凤雏的小米,也迎来了自己造车后的最大舆论危机。随着小米s官方关于su7安徽车祸的通报发布,一度被压制封锁的舆论汹涌而出,各方舆论纷纷把矛头指向小米,连带小米股价也一天之内大跌800亿港元。

为什么小米这场车祸,搞出这么大的反响?

首先要承认,这里面肯定是有同行推波助澜的。就像去年的山西运城问界M7车祸,其实现在回头看,明显就有多方水军推动。小米作为比肩(至少声势上比肩)华为的消费电子巨头,跨界造车,同样大获成功,订单拿到手软,这对传统车圈利益集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旦逮到机会,肯定会把它往死了黑。

但如果仅仅归咎于水军黑手,未免把这事儿看简单了。去年问界车祸的舆论风暴背后,同样有各路同行(包括非官方的米系博主)的影子;但被黑的同时,挺华为的,认为问界没有问题的声音也不少,双方可以说是你来我往。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问界确实也没受到影响。照样在豪华车市场大肆收割订单,鸿蒙智行的认可度也依然水涨船高。

但这一次,舆论可以说是呈一边倒之势。不管是官媒、自媒体还是普通人,大多对小米呈批判之势;而一向在网络上大杀四方,帮助小米在技术和产品明显不如华为的情况下,生生营造出小米与华为分庭抗礼印象的米粉,这一次都明显有些招架不住。连作为公认的国内营销第一人的雷军都无力挽回。

这堪称小米营销和公关史上的最大挫败!

那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结底,还是小米汽车自身出了问题。

说小米汽车自身出了问题,并不是指这次车祸跟小米汽车质量有关。恰恰相反,我觉得就这次安徽车祸本身而言,小米汽车还真没有什么特别夸张的过错:

首先是电池起火。高速碰撞容易起火这是三元锂电池无法克服的顽疾。不光是小米,任何一款车用的三元锂电池,在时速96公里的情况下碰撞,都不可能保证说绝对不起火——哪怕号称有业内最高标准,并得到宁德时代工程师背书的问界也不敢保证(问界只敢宣传迄今为止没有电池自燃)。所以,仅仅因为电池高速碰撞起火,而把责任归咎于小米,这个其实有点过了,非要说,也只能说整个电池行业的技术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

至于很多人质疑的门打不开——首先,安徽地方政府的官方通报里并没有说车门打不开,这个说法来自于受害者亲属。而受害者亲属本身并不是事故的第一经历者,所以这说法是否准确,现在还不清楚。退一步说,真是门打不开,也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原因。因为车门打不开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本身车子的设计或者工艺有问题,但也有可能就是因为高速碰撞导致结构变形——这种情况你就是换油车来它同样打不开。

最后,大家喷的最厉害的,就是智驾。而智驾的主要攻击点有两个:

第一是小米汽车本身智驾不成熟,导致这次车祸,从智驾发现问题提示人工接管,到撞车,只给了司机两秒的反应时间——这明显是不够的。

第二个,则是痛斥车商过度宣传智驾,导致消费者对智驾的能力产生错误认知,比如这次的车祸司机的妈妈就向舆论爆料,女儿曾经在和她一起开着这辆小米su7跑长途时,多次告诉她智驾既方便又安全。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看?

首先,小米智驾肯定是不成熟的,这个毋庸置疑。实际上只要不是华为的黑粉,大家心里都清楚,除了华为ADS,现在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款智驾能够真正做到日常可用。而即便是华为,也只能说是能用,但离真正好用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但因此就说这次车祸全是因小米智驾的原因,这个似乎也不完全对。虽然小米智驾确实只给司机留了两秒反应时间。但问题是这是在112时速的情况下。这两秒换算下来,差不多就是60米的距离。考虑到这次车祸的su7是标准版,采用的只是没有激光雷达的纯视觉方案,又是在大晚上的高速公路,这个60米的预判距离,客观来说对于这样一款智驾系统来说真的也不算短了。

只能说,女司机对智驾,尤其是非华为系的纯视觉智驾,确实有远高于其实际能力的错误认知。

但这是否就是车商过度宣传智驾导致的呢?其实这一点很值得商榷。因为对车圈有所了解的都知道,在2023年9月,也就是搭载华为ADS2.0系统的问界M7上市前,很多车商确实喜欢拿智驾来吹(比如小鹏)。但自从华为智驾携问界M7大卖之势成功破圈,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后,除了华为系,其他车商对智驾的宣传声浪就小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华为智驾确实做到了断层式领先,而且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吹智驾,那人家自然而然的就会参考华为,而只要一比,华为就是稳赢。所以比智驾等于是把客户往华为系手里推。甚至不说比,只要强调智驾这个概念,都是断自己的生路——因为智驾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占据的份量越重,他们选择华为的可能性就更高。

小米其实也是一样。不管米粉怎么闭着眼瞎吹牛逼,但小米到底有几斤几两,雷布斯心里是清楚的。所以雷布斯虽然也吹过自家智驾,但这种吹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式的(毕竟华为的成功,使得智驾已经成为中高价位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量因素,完全回避的话也不行),而且吹的次数不多,基本上是点到为止。在吹的同时,雷布斯同样也曾强调:智能驾驶是辅助驾驶,要注意安全驾驶,不要脱手。

所以,扯什么车商鼓吹智驾迷惑消费者心智,这个逻辑并不太通。因为拼命吹智驾的只有华为系,别的车商现在真没太鼓吹。至于华为,它也不能算蛊惑大众——毕竟它的智驾确实独步全球,唯一做到了日常可用,迄今为止也没出什么大的漏子。

当然,如果非要说因为华为系的鼓吹,让大家对智驾这个功能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认知,这个勉强也能说道。但这里面,更多的是消费者的问题,而非华为的问题——毕竟华为从来吹的只是自己。

而抛开门户之争,从智驾这个领域的整体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从人类驾驶到自动驾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代表了文明发展的方向。但从人驾到自动驾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有了“智能驾驶”这个模糊概念的提出,也有了L2到L5这些不同等级的区分。

既然人驾到自动驾驶需要一个过程,而我们眼下又正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众认知和进展程度错位的的情况——也就是你还没有进化到这一步,但别人以为你到了;或者一家到了这一步,但大众以为别家也都到了。

而这一次的车祸司机,明显就是认知错位。一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女生,甚至都不是这台su7的车主(车主是她男朋友),这样的人,平时可能关注新闻,但大概率不关注车圈(但凡稍有关注,都不会轻易相信华为之外的任何一家智驾),所以她很可能就把小米跟华为智驾的能力画了等号,最终导致了这次悲剧的发生。

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没办法的。毕竟大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体到中国,对应的就是14亿。

14亿人,14亿个大脑,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不一样。所以没办法做到完全精准同步。我们可以通过舆论宣传的把控,来尽量减少这种认知错位的发生,但真的没有办法完全避免。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一种感觉:我这篇文章是在为小米开脱。但实际上大错特错。我之所以给小米这场具体的车祸挽尊,恰恰是为了解释小米遭遇舆论危机的根本原因,揭示小米汽车遭人讨厌的根本因素:

就是小米汽车,太鸡贼了!

为什么一场对小米自身来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重大责任的车祸,最后却造就了小米史上最大的舆论公关危机?尤其是考虑到小米还是中国民营企业中最善于控制舆论,最善于营销和公关的公司?

归根结底,还是小米鸡贼的造车理念,引发了大众的集体恐慌。

除了米粉,正常人都知道,小米这家公司其实是没什么技术底蕴的。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小米的技术积累都很薄弱——至少跟华为是没得比。小米最强的,是产业链整合和营销,它通常选择在某个领域的产业链成熟后进入,通过对产业链的精准、强势介入,大幅压低生产成本;通过雷布斯这个顶级互联网营销大师的策划,大幅减少广告等开支;然后再通过对某些功能或参数的极致强调,制造出一个突出的卖点,实现基于(看似)极致性价比的爆款打造,最终带火整个小米系商品。

这个思路本身没错。至于没技术,虽然华为粉对此嗤之以鼻,但这个其实也没有错——做生意嘛,谁规定一定要自己研发创新?哪怕是基于爱国主义视角,雷布斯把基于中国产业链生产的商品卖爆,同样也是助力了中国制造。

但这种思路,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陷入“鸡贼”的困境。毕竟性价比那是那么容易的?就算有,通常也是是靠自己打造全产业链,把控住生产流程,然后一分一分的降本增效,把成本磨下来——就像比亚迪那样。

但小米不是比亚迪,它并不建设全产业链,它本身只是个组装厂,基本上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选择外购,然后自己组装一下,或者干脆全程外包,自己只负责品控。

既然你都选择了外购或者外包,那你怎么可能做到极致性价比?供应商不赚钱吗?而且就算供应商搞出了降本增效的新方法,有效降低了成本,那给你小米主机厂的零部件价格低了,给别人家主机厂的价格同样也低了呀——你小米依然没有优势。

所以所谓的极致性价比,至少在生产制造层面,是不可能实现的——比亚迪之类的企业或许可以做到,但小米这种的绝对不行。如果非要做到,那只有鸡贼一点,在某些方面减配降档,或者用别人挑选后剩下的同批次边角料了。

这就很有可能造成品质的下降。所以网上很多人都吐槽小米的产品质量不行,不经用。

同时,除了控制成本,小米极致性价比的秘诀还有一个,就是突出强调某类参数或者性能,打造出不逊于高价同类产品的感觉,进而吸引大众眼球,打造爆款。

但任何工业品,它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都是一个综合性能的成果。如果非要突出强调某项性能,那其他方面也必须跟上,如果跟不上,要么会造成这项性能或者参数的浪费——也就是看上去数据很牛逼,但这种参数牛逼无法转化成综合体验。要么这种单方面的性能参数的过度拉高,很有可能还会导致其跟其他领域不匹配——你太牛逼了,兄弟们跟不上啊!

这也是华为粉在跟米粉打擂台时,经常攻击小米的一个点——跑分没输过,体验没赢过。而这么多年下来,小米手机这个毛病一直改不了,就是因为他的极致性价比要求——既要控制成本,又要凸出某些高级功能,这二者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兼得的。

不过,华为粉的攻击,并没有动摇小米手机的根本。原因也很简单,小米手机的综合体验和耐久性确实不如华为,但它本身也没卖华为的价格啊!至于所谓的牛逼参数,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转化为无法量化的使用体验,只需要受众相信它牛逼就行了——而后者所需的洗脑营销术,恰恰是雷布斯极为擅长的。

而这种鸡贼思路,也被小米从造手机移植到了造车当中。

只不过小米造车所面临的环境,比当年小米造手机更严峻。小米造手机,只需要对抗华为这个技术流就行了。虽然小米技术肯定玩不过华为,但华为卖的贵啊——而且还被制裁。所以小米只要玩好性价比路线,虽然高端肯定被压制,但在中低端还是有活路的。

但汽车行业,小米要玩性价比,首先就要面对比亚迪这个怪物——后者的庞大销量和全产业链自营,决定了在成本方面,小米肯定是玩不过的。别说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传统自主车企它都拼不过——毕竟汽车行业大型主机厂对产业链的控制力,要远超手机行业。

所以小米只能另辟蹊径。办法就是放弃低端,主攻中高价位区间。毕竟中高价位区间本身溢价高,生产成本就没相对那么重要了。

只不过,一旦进入中高端,小米就撞进了一生之敌——华为的统治区。鉴于华为是真有技术而小米是真没有,所以如果和华为正面硬碰,那小米必死无疑。

那怎么办?只好避开华为重点经营的主流商用、家用车战场,寻找一个不需要技术积累,但又能打造出吸睛特点,能够制造爆款的赛道。

轿跑就这样进入了小米的视野。

轿跑追求的是速度。速度这玩意,在油车时代是非常昂贵的——传统汽油发动机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赛车级别的发动机才能做到。但在电车时代,速度却是最廉价的标准,几台电机堆上去就行了。

我们正处于从油车到电车过度的历史阶段。大众对汽车的传统认知,主要还是建立在过去的油车基础上。而中国的主流新能源车企,现阶段也是把精力放在对大众日常所用的主流车型方面,对轿跑这种小众车型并没有关注。

这就给了小米一个可以发力的空白赛道。表面上立一个把速度当成信仰的flag,实际上就是装几台电机,凭借电机之于燃油发动机的降维打击优势,二十多万的小米su7轻松的在马力、百公里加速等速度类标志方面,实现了对保时捷甚至法拉利等传统油车的反超。然后小米再通过独步天下的营销术,将此卖点予以放大,一下就形成了爆款。

但问题是,速度和动力起来了,综合性能却没有同步跟上。毕竟电机只能解决速度问题,并不能解决汽车的综合性能——尤其是制动性能。而小米本身并无汽车方面的技术底蕴,二十多万的车价,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在汽车整体运行方面,做出保时捷、法拉利的综合效果。

所以早在去年小米su7上市之初,中国首位进入F1的职业赛车手马清骅在试驾小米su7后就说:这车动力太强,制动性能不匹配,制动性能很差。

与此同时,由于小米su7大大降低了高动力汽车的成本(保时捷卡宴100万+,法拉利更不用诉后),同时外观又非常讨女性喜爱,所以吸引了大量的鬼火少年和女车主购买——而这两类车主,又大多不具备驾驭高动力汽车的能力,这就引发了大众的普遍担忧乃至集体恐慌。

这就是汽车跟手机,乃至空调、电视机等其他小米电子商品完全不同之处。手机、电视这些综合性能差些,后果无非是降低使用寿命或使用体验,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安全性问题。退一步说就算有,那威胁到的也只是使用者本人,跟其他人无关。

但汽车不一样,它是个交通工具,在公共道路上行驶,这种情况下,它的问题,很容易对无辜的大众构成致命威胁。

偏偏小米su7主打的就是速度和动力——这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然后在追求速度的同时,综合性能还跟不上——这简直着高风险的高风险。再考虑到大量鬼火少年和女司机购买,这意味着直接来了个风险三叠——威胁值直接拉满。

如此一来,大众就无法淡定了——我可以不用小米汽车,但我不可能不在路上走。我可以不在乎你们小米车主的安全,但我不可能不在乎我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这才是这一次事故中,小米被全网集火攻击,沦为众矢之的根本原因。前面分析了,这一次事故中,小米汽车本身的责任其实不算太大——同类事故其他车上都发生过,甚至发生的频次更多,性质更恶劣。

但在此之前,大众对小米汽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恐慌情绪。在事故发生前的整个三月份,小米撞车视频,还有神龙摆尾等失控视频在全网四处流传;小米汽车保费超高、甚至被多家保险公司拒保的新闻也屡见报端。这种情况下,小米汽车是不定时炸弹的认知已经在全网受众心里普遍形成——关键是这颗炸弹炸的不仅是小米车主,所有无关人士都有可能遭池鱼之殃。

这种情况下,随着这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哪怕这场事故中小米的责任很可能并不太大,但大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借着这起事故,将自己内心的担忧和恐惧,以及小米汽车批量制造道路交通隐患的不满宣泄出来。所以,哪怕没有这起事故,小米被全网围攻也是迟早的事。

那么,小米对自家汽车的隐患,是否一早就知晓呢?

我觉得肯定是知道的。毕竟20多万的价格+超高动力+不匹配的制动性能,这三者组合到一起意味着什么,脑子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只不过,在下有比亚迪,上有华为系,成本和技术被双重压制的情况下,小米汽车要想成功突围,也只有剑走偏锋,在廉价高动力汽车这个主流车企尚未涉足的领域强行开辟一条新赛道。

只不过,这样一来,消费者就成了小白鼠。当然,小白鼠本身也没啥,很多产品的消费者都是小白鼠。但小米汽车的小白鼠,首先可能支付的代价实在有点高;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汽车不同于普通电子产品的特点,导致不光是小米汽车的消费者,所有的无关路人,随着小米汽车销量的爆发,也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迫沦为潜在小白鼠。

站在小米角度,我觉得小米本身其实也不想搞什么廉价高动力汽车——毕竟这玩意不光是埋雷,而且赛道本身也不主流,撑不起太大的盘子;大量的鬼火少年和低认知女司机的涌入,固然撑起了早期的销量,但小米汽车的档次和格调也会因此被拉下来,进而遭到主流消费者群体摒弃。

只不过,还是前面说了,小米成本、技术都无优势,无论是品牌力还是产品力,都玩不过华为、比亚迪,加上入局时机已经偏晚,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这种情况下,它不剑走偏锋,也确实打不开局面。

这种情况下,小米只能选择先占住市场,打开局面。稳住阵脚后,再逐渐转入主流赛道,进入常规家用、商用市场。而这之前因为廉价高动力跑车造成的麻烦,则依赖小米天下无双的营销公关术全力遮掩,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和小米汽车的转型,而逐渐被互联网所遗忘。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差不多是最优解了:逻辑上说的通,操作上可行,也不会有什么法律问题——毕竟也没有哪条法律说不准20多万的汽车设计出300码时速和百公里2秒的加速,至于鬼火少年非要在非赛道的公路上跑那么快,那责任也首先在于他们自己而非车商。

唯一有不足的,就是这么搞显得太鸡贼了些。

不过小米不是国企,雷总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资本家,本来也不能用对政府官员的标准来约束,所以鸡贼就鸡贼吧。

只不过,小米唯一失算的,可能就是事儿实在太多了。虽然小米已经成功平息了很多起舆情(比如1月底自贡小米撞车事件),但如果小米出事的情况太多,聚沙成塔之下,再加上友商暗中推波助澜,终究也会突破小米公关体系的能力边界。而这一次的安徽车祸,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既然小米在造车这条路上选择了鸡贼,那当鸡贼埋下的雷多了,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那小米,也理应为自己的鸡贼选择买单。

那么,这次舆论风暴,会对小米汽车造成多大的冲击?会不会成为米系汽车的转折点?

我个人感觉,伤害确实非常大——至少远大于去年问界M7对华为的伤害。但转折点不至于,等舆论平息,以小米的舆论公关能力,还是会恢复向上势头的。

但深层次影响会很大。直白点说,这一次爆发后,小米汽车,和他的车主,未来可能很难摆脱层次低、不成熟的主流认知——就跟小米手机给世人印象一样。但鉴于小米在汽车圈的地位远不如手机圈——这个圈子已经有了比亚迪,以及实力不弱的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把中低端车型生态位占据。所以小米在形象崩塌后,想挤进主流赛道,成长为主流车厂,可能会非常难。

来源:云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