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SU7事故看创始人IP的双刃剑效应:流量光环下的危机与重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5:21 2

摘要:前者通过技术复盘和用户教育实现舆论逆转,后者却因创始人IP与品牌的深度绑定陷入信任危机。这两场事故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互联网时代创始人IP的魔力与隐忧。

最近小米SU7的两起事故引发广泛关注:

一起是赛道试驾因刹车皮磨损导致的撞墙事件,另一起是高速NOA状态下的爆燃事故。

前者通过技术复盘和用户教育实现舆论逆转,后者却因创始人IP与品牌的深度绑定陷入信任危机。这两场事故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互联网时代创始人IP的魔力与隐忧。

一、IP信任的悖论:从 "人车合一" 到 "人企不分"

雷军在SU7发布会上提出 "人车合一" 的驾控理念,通过个人账号高频互动和直播试驾,将 "技术普惠" 的品牌价值观具象化为个人魅力。

这种 "老板即产品" 的打法曾创造销量神话,首年13万辆的成绩印证了粉丝经济的强大势能。


但当事故发生时,用户的认知逻辑迅速从 "产品缺陷" 转向 "个人失信",舆论场出现 "雷军承诺绝对安全" 的集体记忆重构。

这种信任的错位在智能驾驶领域尤为突出。用户将NOA功能等同于 "自动驾驶",而车企宣传中 "端到端全场景" 的表述与技术现实存在落差。

当系统未能识别施工路障时,公众对 "技术教主" 的期待转化为对 "人设崩塌" 的声讨,资本市场用800亿市值蒸发投票,印证了 "成也IP,败也IP" 的残酷规律。

二、危机应对的系统之痛:从个人表演到制度缺位

赛道事故中,小米通过技术细节公开和用户教育实现危机转化,展现了 "技术理工男" 的理性形象。但高速事故中,48小时的沉默暴露出组织化危机应对体系的缺失。

当用户追问 "为何不主动联系家属" 时,官方声明仍纠结于 "AEB工作范围" 的技术术语,这种技术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割裂,正是过度依赖个人IP导致的组织能力退化。

对比华为的轮值CEO制度和海尔 "好的企业不该知道老板" 的理念,小米的 "雷军依赖症" 使其在危机中失去缓冲带。

正如张瑞敏所言:"危机中企业家的背影比Logo更醒目",但比背影更重要的是将个人流量转化为组织化的用户沟通机制。

三、创始人IP的进化路径:从流量偶像到系统架构师

苹果与特斯拉的案例启示我们,伟大品牌需要将创始人精神沉淀为制度基因。

乔布斯的创新力转化为苹果的设计体系,马斯克的技术理想主义通过Autopilot迭代持续落地。小米需要在保持雷军亲民形象的同时,构建 "技术 - 伦理 - 服务" 三位一体的品牌护城河。

具体而言,应建立独立于个人IP的用户沟通体系,如设立首席用户官制度;将 "技术普惠" 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安全标准,如公开智能驾驶事故率数据;培育多维度品牌价值,如强化供应链透明度和用户共创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将 "人企不分" 的风险转化为 "人企共生" 的优势。

结语

SU7事故不应成为否定创始人IP的论据,而应视作品牌进化的契机。

当雷军深夜致歉信中 "系统背书" 的承诺开始落地,当技术理想主义与制度理性实现平衡,小米或将开启从 "流量神话" 到 "系统传奇" 的蜕变。

毕竟,在汽车这个关乎生命的行业,真正的敬畏不是个人光环,而是对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和对用户生命的终极关怀。

但是我想,很难有创始人不心动雷军IP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比起泼天流量与粉丝,背后拉动的企业业绩增长更让大家看到了 IP的力量。

如果你在创始人IP打造方面有困惑,欢迎来找老蒋聊聊看

来源:时代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