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称,在海外版《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台词“急急如律令”被翻译为“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此事冲上热搜,后证实是谣传。在首部“哪吒”电影中,“急急如律令”的英译为“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
▌陈岩
有网友称,在海外版《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台词“急急如律令”被翻译为“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此事冲上热搜,后证实是谣传。在首部“哪吒”电影中,“急急如律令”的英译为“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
“急急如律令”是道教符咒常用语,学术界对此的英译早有讨论。“律令”一词多采用音译。在敦煌遗书中,有《伍子胥变文》,伍子胥从楚国逃亡路上曾念咒:“捉我者殃,趁我者亡,急急如律令。”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最早将《伍子胥变文》译成英文,“急急如律令”译为“Swift as Lü Ling”。亚瑟·韦利表示,之所以如此翻译,因为不确定“律令”一词,到底指的是“妖”(spirit)还是“法”(the Law)。
据《辞海》“急急如律令”条目,“律令”有“妖”和“法”两种解释:一,汉代公文常用“如律令”字样,后巫士和道教徒加以仿效,在“召神拘鬼”的符咒末句,加“急急如律令”一语,表示要如同法律命令,必须急急执行。二,“律令”,神鬼名,行走如飞;“急急如律令”,表示要如律令般迅速。
“律令”为神鬼之说,见于《搜神记》:“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为雷部小鬼。”唐代李济翁在《资暇录》中提出,“急急如律令”的“令”应读为零。“律令是雷边捷鬼,善走,故云如此鬼之捷速。”历史学家陈槃认为,“其说怪诞,不足信。”
“如律令”之语由来已久。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载:“栎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石一积,其出入禾、增积,如律令。”汉承秦制,如律令是公文常用语,出土汉简中常见。东汉永初二年《讨羌符》汉简上,即以“发夫讨畔羌,急急如律令”收尾。
道教咒语仿效政府公文的辞令和格式,符咒本身有“命令”的意思。配合“急急如律令”、“急如正律”、“急如律令敕摄”之外,也会采用“诏、敕、谕、敕命”等字词,如朝廷颁发的诏书一般。
再如常见的“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老君怎么可能是小鬼搬来的救兵?
明代《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中的哪吒
“鬼画符”由来久
道家咒语的载体,是符。
上古传说中,文字本身即有沟通天地之能。如《淮南子》所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符”字本义,是信物,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说文解字》释:“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考古发现最早的道家符咒,是1972年陕西户县(今鄠邑区)汉墓出土的曹氏朱书解除瓶上所画的符:“何以为信,神药厌填。封黄神越章之印,如律令。”此符被称为古代第一符。
晋代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把道符的发明归功于老子:“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郑君是葛洪之师郑隐。因此,“急急如律令”总是会抬出太上老君的名头。
又有九天玄女一说。据《河图》载:“玄女出,兵符与,黄帝战蚩尤。”元代杂剧《桃花女》中,桃花女“(念呪云)天啉啉、地啉啉、魔啉啉、唵啉啉。吾奉九天玄女,急急如律令摄。”
道教符箓的一大功能是“止鬼”,也就是禁鬼、镇鬼。敦煌遗书中的符千奇百怪,甚至把“飞天”的形象画在符上,古时戏文中,常用“双手能写梅花篆”称赞人有学问,《水浒传》中说“照那石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画符可能来源于写篆字。
符箓文字难以辨识,是为了彰显神秘,也就成了俗语中的“鬼画符”,金代元好问有诗:“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由此有了“胡扯”、“骗人”或者“敷衍了事”的意思。
祝、咒本来一回事
“祝”字早于“咒”。
上古与鬼神祈祷、沟通、许愿时,称为“祝”。《文心雕龙》认为,《楚辞·招魂》本是一篇祝文,“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
从事祈祷的巫,也称为“祝”,《说文》释“巫,祝也”。“祝巫”常连称,例如《史记·滑稽列传》附记的河伯娶妇故事,主其事的即“祝巫”。
“祝巫”又称“祝师”。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记载:“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祝师”会耍把戏、玩魔术。
“咒”字最早写作“呪”,是“祝”的换旁字。甲骨文中有“癸亥卜,呪于祖丁”之语。王力先生认为祝与呪同源:“祝、呪本同一词,祝愿与诅咒是一件事的两面。”
汉时东方朔写过一篇《骂鬼文》,现已失传。《文心雕龙》载:“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可见,古人最初是把祝和咒当作辞赋来创作的。
再如《诅楚文》,这是战国时秦人在神前诅楚、祈求大神巫咸相助的一篇辞文:“繄(亦)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这种文风已经近似于道家的“咒语”了。
到了汉末,《诅楚文》的样式发展成了讨伐檄文。官渡之战前,陈琳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代表袁绍并通告各路诸侯,一起讨伐曹操的,文末最后一句“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后来,曹操征孙权,估摸是打击报复,又命陈琳写了篇《檄吴将校部曲文》,文末没用“如律令”,而是“如诏律令”。
应用场景很多样
由汉至唐,祝或咒的应用场景很广泛,不仅可以当宣战的檄文,还可以做盟誓或祭文。
先说盟誓。古人行盟前,要对神起誓,由神明见证,若违犯盟约,即当如祝或咒词所说受到某种制裁。《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在父母灵前立誓不再当官:“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天地所不复载。”这种誓言也可以看做对自我的咒语。
学者叶舒宪认为:“一般说来,祝用来表达积极的、肯定的意愿,而咒用来表达消极的、否定的意愿。”不过在敦煌变文中,常用“呪愿”一词,而不写作“祝愿”。如《呪愿新郎文》《呪愿新妇文》等。在敦煌变文中,还有“和合咒”:“天精地精,日月之精。天地合其精,日月合其明,神鬼合其形。你心合我心,我心合你心,千心万心,万万心意合我心,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这种相当于“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宣言。
再说祭文。唐代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写了一篇《祭龙文》,主旨是祈雨,文中说道:“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韩愈同样写过一篇《祭龙文》:“维年月日,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韩愈,谨以香果之奠,敢昭告于东方青龙之神。天作旱灾,嘉谷将槁。乃于甲乙之日,依准古法,作神之象,斋戒祀祷。神其享祐之,时降甘雨,以惠兹人。急急如律令。”两篇相当于发给龙王的官方文书。
在宋代,“急急如律令”还有一种特殊的运用场景,即用在“买地券”上,相当于和阴间签订的墓地买卖“合同”,结尾均会写上“急急如律令”。
孙悟空的咒语不靠谱
唐以来咒语门类丰富。
《太平广记》中,有防止做噩梦的咒语、掷骰子的咒语、用来解毒的咒语、盗墓贼的咒语,还有可以帮助文人墨客获得灵感的咒语。
当然,还有诸多民间巫医咒语,如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禁客鬼忤气》:“吾为天师祭酒,为天地所使,身佩乾灵之兵百千万亿,在吾前后,罗列左右,何神敢住,何鬼敢当?正神当住,邪鬼速去!急急如律令!”
值得注意的是,咒语并非道家独有。《广异记》的一则故事中,燕凤祥为了摆脱群鬼的纠缠,先请巫觋“祠祷”,又请僧设斋,结坛持咒,亦迎六丁道士,为作符禁,但效果都不佳。乃至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念过“唵蓝净法界,乾元亨利贞”的咒语,用来拘唤北海龙王,也是东拉西扯。“蓝”是“伽蓝”的省说,指佛寺。净法界又叫清净法界,意思是佛法使一切尘垢脱离。“乾元亨利贞”是《易经》里的卦辞,书中孙悟空甚至还杜撰了“唵吽咤唎”当咒语来使用。
道教咒语,格式一般由示威语、惩戒语和催促语组成。示威语最常见的是宣布神灵已经降临。惩戒语主要是表示对鬼怪如何进行惩罚的内容。咒语末尾往往加上格式化的催促语“急急如律令”等。
由唐至宋,哪吒的形象经历了由佛入道的过程。宋代洪迈《夷坚志》载,张村程吉法师,修行茅山正法,在林间夜遇石精,持“那吒火球咒”,结叩叱喝:“而去!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速即扛退。”这个故事是哪吒大战石矶娘娘的雏形,此时哪吒随着咒语已经进入道家体系。
符咒里面有“诗意”
道家咒语一般都有韵,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与诗相通。
成娟阳、蒋振华《道教咒语的情感内容及其对诗歌的影响》一文认为,道教咒语最具特色之处,即驱遣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本质内涵是“三界内外,唯我独尊”的自身意识。在道教咒语中,“我”的力量被无限夸大,这种夸大是咒语的本质及其在道教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实现的必然要求。
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一诗,有“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之句,宋代黄彻认为此诗失之于“粗豪”。李白的诗歌,内在却与道家咒语中常见的“崩摧五岳”“撼动昆仑”相似,“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更是典型一例。
再如韩愈,向来以“怪奇”著称。陆浑县境内发生山火,时任陆浑县尉的皇甫湜写诗叙及此诗,韩愈依韵创作《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一诗:“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髙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梦通上帝血面论,侧身欲进叱于阍。帝赐九河湔涕痕,又诏巫阳反其魂。”诗句之中大量引用《易传》《五行传》《黄庭经》《说卦》的典故,颇为艰涩难懂,倒是与前述的《祭龙文》如出一辙,可以看做一道用来灭山火的符咒。
葛兆光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虚荒怪诞的‘狂言大语’都可以归于道教名下”,因为“只有道教才去编造那些奇奇怪怪、不可思议的故事。”呼神驱鬼的符咒是信道者的“狂言”,而《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那句备受争议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完全可以看成是道家“狂言”罢了。
贵在一个“快”字
南唐沈汾著《续仙传》,记唐代道士殷天祥故事。殷天祥每日醉歌曰:“解酝顷刻酒,能开非时花。”唐代韩愈的侄孙韩湘,也就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原型,也写过“解酝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的诗句。
无论是逡巡、顷刻还是急急如律令,道术贵在“快”字。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认为:
咄嗟便办,瞬霎即得,故曰“弹指”,曰“屈伸臂顷”,曰“急急如律令!”,曰“喝声道‘疾!’”,西方幻术呪语亦曰“快变!”(Presto change!)。随心所欲,而复如响斯应。
魏晋六朝至初唐,道家咒语常呼“变”,《西游记》中即是如此。如写哪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再如写八戒——“把头摇了几摇,叫‘变!’”。
《水浒传》却常用“疾!”。公孙胜、樊瑞、高廉、包道乙、乔道清这些道士施法都是这么喊。公孙胜和乔道清斗法,“只见宋阵中一个先生,骤马出阵,仗口松纹古定剑,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道:‘疾!’猛见半空里有许多黄袍神将,飞向北去,把那黑气冲灭。”
钱锺书先生认为:“呼‘变!’,言外促其‘疾!’。”
“急急如律令”相当于《孙子》说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刘子》说的“力贵突,智贵卒(同猝。迅捷)”,即“兵贵神速”的道理。
网络时代,对于“急急如律令”,有篇小文,做了有趣的加速:
面对群鬼汹汹,道士一边诵咒,一边用朱砂飞速在符箓上写下“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半天却没回应。道士拍拍脑袋,把符箓抓回来,用朱砂在“太上老君”前面又写了一个“@”。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