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3日,据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微信公众号消息,我国著名内科学家、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宋善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晚23时30分离世,享年84岁。
4月3日,据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微信公众号消息,我国著名内科学家、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宋善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晚23时30分离世,享年84岁。
《临床细胞学图谱》主要编写者
宋善俊教授1941年出生于湖北公安,1963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至今。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宋善俊教授即开始从事血液与肿瘤细胞形态学的研究,主要参与编写了我国血液病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临床细胞学图谱》一书,并获1971年湖北省优秀图书奖。此后,宋善俊教授带领血液科团队举办了6期临床细胞形态学学习班,为全国培养学员200余人。
抗白血病创新药三尖杉酯碱的研发突破
进入70年代,在宋善俊教授的主持下,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联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开展了半合成三尖杉酯碱的抗白血病的药理、临床研究。研究结果系统肯定了三尖杉酯碱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也使得我院血液病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首家临床应用该药的医疗机构。当年,三尖杉酯碱是我国独立开发的、世界独有的治疗该病的新药,研究成果获得1981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现在临床仍在广泛应用。
国内DIC研究奠基人
上世纪80年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入宋善俊教授的研究视野。作为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当时在国内医学界并没有获得系统认识。宋善俊教授知难而上,从源头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为该病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奠定了我国DIC诊断的标准,实现了“四个一”的突破,即在国内第一次开展DIC动物实验;第一次提出DIC临床诊断标准;第一次提出DIC实验诊断标准;第一次撰写出版DIC临床专著。此后,他又率先在国内将肝素等用于DIC的抢救,挽救了一大批垂危患者的生命。该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宋善俊教授主持完成了中南地区首例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由此奠定了协和医院血液科中南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的地位。
引领医疗管理革新
上世纪80年代,宋善俊教授走上管理岗位,先后担任协和医院副院长、院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他因势利导,带领协和医院大力开展管理革新,领全国医疗机构改革之先,用服务的提质与管理的增效,赢得社会广泛称赞。在宋善俊的主持下,协和医院大刀阔斧开展改革创新,一方面刀刃向内,率先打破铁饭碗;一方面以患者为中心,着力强调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医院大力开展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建成了全新的内科大楼,当年被誉为华中第一楼;引入了众多先进设备,包括全省第一台CT、磁共振等。
医院当年实施的这些改革,成效显著。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健康报》《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全省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业界认为这些措施具有引领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作用。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