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果然,两天后,2025年4月2日(北京时间凌晨)特朗普政府发布各国基于对等关税框架的调查结果及加征税率,绝对暴力:对差不多185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关税税率从10%至50%不等。在这个框架下,给中国加征34%的关税, 欧盟、越南、日本等也分别达到20%、4
前两天的媒体吹风会上,特朗普的白宫发言人莱维特满面春风地宣布:
“美国工人和产业被掠夺的时代结束了。只要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并雇佣美国工人完成工作,美国将为其提供最低的税收、能源成本和监管负担。从现在起,‘美国优先’将始终如一。”果然,两天后,2025年4月2日(北京时间凌晨)特朗普政府发布各国基于对等关税框架的调查结果及加征税率,绝对暴力:对差不多185个国家加征“对等关税”,关税税率从10%至50%不等。在这个框架下,给中国加征34%的关税, 欧盟、越南、日本等也分别达到20%、46%和24%。从当地时间周六(4月5日)开始,10%的基础加征就会生效,实际对等关税将从4月9日开始。如果按照这个框架,美国的实际关税会从之前的3%上行达到接近25%,超过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实施后的历史高位水平。
在国际贸易中,所谓“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是一个高度政治化,但技术上不够严谨的概括。
按照一般理解,简单的说,就是“你对我商品征多少税,我就对你征收多少”——比如说中国对美国的煤炭征收15%的进口税,美国也要对中国的煤炭同样征收15%的税收,否则就是不公平。
但是这次特朗普的“对等关税”,似乎还不仅仅是“税率对等”。他想要的所谓“对等关税”,是将其他国家的顺差视为从美国赚走的钱,而美国要以提高关税的方式,从其中抽走一半,从而实现“利益对等”。所以最后的效果,会比“税率对等”要更激烈。
但不管是那种理解,关税从来不可能是“镜像对等”的。
比如说,关税对不同产业的冲击就不同。如果A国出口的是高技术产品,B国出口的是劳动力密集产品,比如日用百货,两个税率相同,那其实劳动密集产业受伤更严重——行业壁垒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把关税转嫁给下游消费者的能力较弱。比如,今年3月,沃尔玛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既不敢将成本完全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又难以承受独自消化关税,最终选择向供应链上游施压,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10%。相反,在高技术行业或能源行业,出口商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或议价能力,可能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且,发展中国家常常因为工业刚起步,会设置高一点关税保护本国产业,但发达国家往往通过补贴,技术壁垒这些进行保护。
所以主流经济学一般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对等”关税,会带来通胀上行,企业利润下降,整体经济活力下行的风险,是“双输”局面。在特朗普之前,美国精英层已经很少频繁使用这个词。
但对于特朗普的基本盘(包括产业工人,草根,普通百姓在内的“主街MAIN STREET”)来说,这种典型的直线思维很容易理解,而且具有强烈的道德正义和政治号召力——
“我们凭什么让别人赚钱,夺走我们的工作岗位,却不对他们设限制?”“这是解决美国制造业衰退,拿回我们权利的最佳途径。”所以,从经济层面看,“对等关税”不像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政策,而是一个情绪叙事工具。
但特朗普不是一般人——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世界银行前行长、美国前贸易代表罗伯特·佐利克的评价很中肯,“历史上,我们从来没遇到的这样的总统”。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按照牌理出牌这个选项。
而且,“关税”在特朗普的施政纲领中,不仅仅是一个着眼于解决“贸易逆差,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贫富差距拉大”的贸易政策或者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战略手段,用于实现他心目中的MAGA——包括重塑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e.g,全球贸易格局,产业格局,地缘政治格局等等)。
这可能也是这次“对等关税”的幅度之大历史罕见,而设计之粗糙也历史罕见的原因之一。
之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暗示,这次关税可能针对“DIRTY 15国”(也就是“肮脏15国”,可能“只”会针对与美国持续贸易不平衡的约15%的国家征收关税)。但后来特朗普表态会对所有国家加征关税,而非仅仅是15个国家,正式的调整涉及185个国家,几乎就是席卷全球。更让人大掉眼镜的是,这么大的事情,从2月13日到公布,一共就7周时间,加征税率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也是个黑匣子。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信息,大体上就是一个简单公式——
加征税率 = 美国对某国逆差/关税传导系数×进口替代弹性×某国对美贸易总额
(这里的“关税传导系数”与“进口替代弹性”直接取值为0.25和-4。比如说,2024年美国对中国逆差大约2954亿,贸易总额大约4389亿,其比例就是67%,征收非美国家对美贸易壁垒的50%,最终即差不多为34%。其他欧盟的20%,越南的46%,也都大体相当)。
这个算法虽然很奇特,倒是很吻合特朗普一贯“简单粗暴,线性外推”的思维模式,而且在现实博弈的语境中,是一个很能打的叙事工具——
从公众说服的角度,“我们对中国吃了大亏,得要回来”;
从谈判工具化的角度,“你们占了我们这么多便宜,所以你得对我补偿点”。
从这个意义上,这次“一步到位”的加税,可以看作是“漫天要价,落地还价”的基准线。
所以贝森特强调说,“不要报复,只要你报复,这就是最高数字”。
特朗普表示,“如果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关税,这些税率可协商下调”。
报告里也强调,如果报复,美国可能实施更高税率进行反制。
所以,从今天到周六期间,包括日本,东南亚在内的很多国家地区可能妥协,谈判,然后特朗普宣布胜利。目前最大的未知数在欧盟和中国——欧盟加20%,中国加34%,而这两个地区占美国贸易总额的32%。
市场大概估算,新关税可能带来近40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占GDP1.3%),物价指数将因此上涨1-1.5%。通胀预期已经飙升到了5%以上,而消费者支出会受到很大影响,美国经济衰退的概率上升。难怪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连发4条推特,表示:“总统的言辞从未在一个小时内让如此多人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Never before has an hour of Presidential rhetoric cost so many people so much.)美联储估计也面临左右支绌的局面,降息保经济吧,通胀预期这么高,加息控通胀吧,经济衰退概率上升......感觉目前只能静观其变。
但对于仍然在需求不足中的中国来说,这更是个巨大挑战。之前市场估算过,10%的加税可能让中国出口下降1-1.4%。考虑到中国可以通过转口贸易,转移产能等各种方法绕开关税壁垒,实际冲击可能更小点。现在是实际税率已经达到66%(18-19年时期约12% + 1月10% + 2月10% + 4月34%),而且全球齐加,这个冲击甚至无法准确估量。而且美国和其他国家如果受关税冲击经济下滑,也会进一步拖累中国出口下降。
美国叙事仍然在混乱中,临近4月2日的几天,市场的避险情绪已开始蔓延,恐慌指数VIX上涨了25%,黄金也猛涨近5%。
A股倒是情绪稳定。不过A股从今年初开始,好像已经对经济数据具有强大免疫能力,呈现出一派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的气度。倒是利率水平应声向下,债券价格暴涨。
金钱永不眠。
2025,真真是个“叙事之年”。
xiang shuai
更多感悟,更多陪伴
来源:香帅的金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