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希腊有个教育家叫柏拉图,他讲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可不是把篮子塞得满满当当,而是要点亮一盏灯 。”” 这话一听,就感觉特有深意。咱们当爸妈的,哪个不巴望着能把自家孩子教得规规矩矩、样样都好啊,可实际上,天天都有让人糟心的事儿 。你看,孩子一闹起情绪来,“砰”
古希腊有个教育家叫柏拉图,他讲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可不是把篮子塞得满满当当,而是要点亮一盏灯 。”” 这话一听,就感觉特有深意。咱们当爸妈的,哪个不巴望着能把自家孩子教得规规矩矩、样样都好啊,可实际上,天天都有让人糟心的事儿 。你看,孩子一闹起情绪来,“砰” 地一声摔门,扯着嗓子喊 “闭嘴”“别管我”,要么就一声不吭,拿沉默当 “武器”,把咱们拒之门外。遇到这种情况,有几个家长能憋住火,心平气和的呢?
真正懂教育的家长心里都明白,一生气就大发雷霆,只会把和孩子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给破坏掉,就好比洪水把桥梁冲垮了一样。但要是咱们能稳住心态,像平静的湖面那般波澜不惊,那最后肯定能和孩子互相理解,亲密无间。
有个教育纪录片,叫《镜子》,里面记录了一件特别真实的事儿。有位父亲,他儿子沉迷网络游戏,他实在忍不了,好几次气得把电脑都砸了。结果呢,儿子不但没改正,反倒带着帐篷住进网吧,彻底跟父亲杠上了。后来心理专家介入,就说了一句:“对抗就跟磁铁的两极似的,你越使劲推,对方反弹得越厉害。”
那 “乌鸦定律” 到底是啥呢?在自然界,乌鸦要是碰到天敌,会突然掉到地上装死,靠一动不动来骗对方。在心理学上,这就引出一个道理:当人与人关系僵住的时候,停止那些对抗行为,往往比大吵大闹更能打破僵局。这就跟打太极差不多,关键就在于用安静沉稳的姿态应对对方的动静,也就是常说的 “以静制动” 。咱们当父母的,要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才是解决和孩子冲突的好办法。下面,我就给大伙讲讲 “乌鸦定律” 在日常生活里的三种用法 。
我有个邻居陈姐,前阵子哭哭啼啼地跟我倒苦水。她跟我抱怨,说她儿子每次吃饭都戴着耳机,跟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开似的 。陈姐实在憋不住那股火,一气之下,直接把饭碗给掀了。这一下可好,孩子整整三个月都不在家吃饭,把陈姐悔得肠子都青了。
每次她儿子戴着耳机上桌吃饭,她还是像往常一样,把碗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在便签纸上写上 “糖醋排骨在微波炉”。就这么一天天地坚持,到了第十五天,她儿子主动把耳机摘了,还问她:“妈,今天做啥好吃的啦?”
你知道为啥会这样吗?脑科学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前额叶皮层还没长好,要是家长跟孩子大吵大闹,孩子大脑里的杏仁核就被激活了,进入一种 “保命” 的生存模式。就跟《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讲的一样:你跟孩子说 “我知道你现在心里烦”,孩子大脑的防御才会放松下来。咱们当爸妈的,就得先当好这个情绪垃圾桶,孩子才敢把心里那些不痛快倒出来 。
作家池莉在《立》这本书里讲过她和女儿之间的一段趣事。她女儿上高中那会,对摇滚痴迷得不行,甚至还调皮地把 “幼稚” 俩字贴在她妈妈的藏书上。换做别的家长,估计早就火冒三丈,把女儿听的 CD 一股脑没收了。然而,池莉并未如此行事,她悄然前往老年大学,报名参加了一个吉他班。
三个月后的某一天,她女儿推开琴房的门,一眼便瞧见47岁的母亲正全神贯注地练习《加州旅馆》。从那之后,母女俩就有了在深夜一起弹吉他、唱歌的温馨时刻。
这事儿啊,恰好和心理学里的 “镜像神经元理论” 对上了。那这理论到底啥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人会不知不觉模仿身边亲近的人的行为 。咱们当父母的,别老是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念叨 “你得这样”“你得那样”,不如自己率先行动起来,让孩子看到 “你看,妈妈(爸爸)我正在这么做”。这就跟园丁看见花儿长歪了一样,他肯定不会冲花儿大喊大叫,而是会想办法,巧妙地调整一下让花儿晒太阳的角度 。说白了,教育这事儿啊,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慢慢地影响到另一个人,改变他的想法和行为的过程。
有个单亲妈妈,每天都给女儿发好多好多微信,翻来覆去就只问那么一句:“咋不回我消息啊?”结果呢,女儿最后干脆把她拉黑了,这当妈的心里得多难受啊。后来心理咨询师给她出了个主意,说:“你去老年大学跳跳广场舞,然后把发给女儿的那些唠叨,换成自己拍的摄影作品。” 你还别不信,三个月之后,女儿主动问她:“妈,你之前拍的那张旗袍照,是在哪儿拍的呀,真好看!”
这事儿其实就反映了人际关系里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叫吸引力法则。你要是整天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低声下气地求关注,还不如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精彩些,让自己变得有价值。就跟《追风筝的人》书里写的似的,哈桑就一直在风筝掉落的地方,安安静静地守着、候着 。咱们当父母的也是一样,真正能打动孩子、影响孩子的,是咱们始终如一地稳定存在,给孩子安全感。咱们要是能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像沙漠里的绿洲一样,丰富多彩,那孩子就算在外面闯荡,早晚也会像远行的骆驼,渴了就会回到咱们这片绿洲来。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早就跟咱们说过啦,孩子要是跟大人不亲近,多半是对大人的内心世界失望透顶了 。要想把 “乌鸦定律” 用好,咱们得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情绪上,别一遇到孩子不听话,就火冒三丈,得学会摁住自己的脾气,控制好情绪。
再说说认知方面,咱可别成天一门心思光想着怎么把孩子掰成咱想要的样子。得放低姿态,多去留意孩子心里到底咋想的,好好走进他们那个小小的世界里瞧瞧 。
咱们得努力让自己变得有魅力、有价值,让孩子打心眼里佩服咱们,主动靠近咱们。
其实啊,亲子关系里碰上的这些难题,都是咱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好机会。孩子要是不理咱们了,咱们可别在后面死缠烂打,追着跑,而是得把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成为孩子愿意回头看的美丽风景。只有这么做,孩子才会越来越喜欢咱们,越来越信得过咱们。
来源:闲扯的知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