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培训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成航模式”探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5:59 2

摘要: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三线建设”初期的1965年,是原航空工业部的10所航空院校唯一布局在西南的学校,学校是全国首批高职院校(14所之一)、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8所之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定向培养军士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三线建设”初期的1965年,是原航空工业部的10所航空院校唯一布局在西南的学校,学校是全国首批高职院校(14所之一)、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8所之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定向培养军士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航发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学校紧密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内涵式发展蓄力,外向型服务发力,聚焦“职业性”资格与能力的流通认可和对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服务支撑,通过“鲁班工坊”和中非校际合作办学两个渠道践行国际中文教育与技术培训协同发展模式,形成了国际化建设“引得进、用得上、出得去”的良好局面,荣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顶层设计:“校+企+校”模式

应加蓬总理府就业、公职、劳动和职业培训部邀请,受中航国际推荐,学校与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加蓬恩考克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恩考克”)确立了平等互利、长期稳定、共建共享的战略合作关系,搭建起“校+企+校”顶层合作模式,构建了“高层沟通、中层对接、基层落实”三层贯通的工作机制,明确三方职责边界,形成上传下达、前线与后方紧密协调的联动工作保障机制。学校与恩考克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CIMFEP)联合建设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加蓬“鲁班工坊”,得到中航国际的援建支持,成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一个协同发展典型案例。

步步为营:融合、标准、模式

学校深入参与教育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作为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发起单位之一,积极承担执行秘书处工作,同时与非洲塞内加尔圣路易理工学院结对,实施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双方对塞方的现实需求、成航的专业优势、国家和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融合对接,形成合作基础,同时还指明了合作的共同目标。

职业标准共建共享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内容与新挑战。学校依据坦桑尼亚行业岗位职业需求,组织国家职业标准编制专家和国际化专家成立标准编制专班,认真研究坦方职业标准框架与编制规范,确立以坦方产业需求为导向、融合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的职业能力标准,高标准开发与修订了坦桑尼亚“航空电子维修工程技术员职业标准6级”“汽车工程技术员职业标准6级”国家标准以及配套人才培养方案。上述两项标准已通过坦桑尼亚国家职教委审核,正式纳入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新网(四川)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独立修订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获得认证”为题做专题报道,中非日报、非洲时报、西非在线、南非华侨新闻网等多家非洲媒体相继转载报道,学校海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学校发挥在机械、电子类“国家示范”“国家双高”专业优势,与圣路易理工学院联合开发《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标准,开展国际职业教育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对接,围绕“中文-技能-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塞内加尔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以1+2+1的模式联合培养中塞国际化电气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塞青年人文交流互动。同时,学校还为圣路易理工学院开展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将教育理念与方法相结合,以互动研讨、案例分享的形式,凝聚职业教育共识。

成航模式:三要素、三步走、协同发展

根据学校加蓬“鲁班工坊”项目合作经验,其顺利运行得益于三大关键因素:一是需求导向,精准匹配加蓬工业区技术需求与中文学习需求;二是本土化运营,通过师资培训与模式输出两种方式确保项目运行的可持续性;三是校企协同,增强培训实用性与就业衔接性的落实落地。

在成航模式设计上,项目改变了通常的“中文+技术”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中文”的模式,分技术培训(核心)与语言培训(辅助)两部分推进。技术培训紧密结合加蓬工业区需求,重点围绕航空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采用“理论+实践”教学方法,依托先进的实训设备,联合中资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强化学员动手能力,确保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建设了加蓬方认可的标准范式输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完成了机械加工和电气电子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法文版修订和“机械制造”等10门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语言培训聚焦基础中文与专业汉语的教学,学院派遣逾30名教师赴加蓬开展师资培训,开发了多套融合技术与中文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技术人才本土化培养的成航模式。

学校通过三步走逐一实现“成航模式”。第一步: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路线图,涵盖教学基本规范、教学资源采集与开发、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对外项目合作与技术服务五大内容,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引;第二步:联合建设实训室,三方联合建立教学运行管控机制,完善优化实训场地布局,策划“实训基地开放日”活动,主动推介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为新生树立专业技术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信心;第三步:联合开发教学标准与教学资源,学校派出的骨干教师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与外方联系的桥梁,负责及时将前方的建设情况与需求反馈到国内教研团队,再联络驻地企业专家与加蓬教师共同推进有关工作。现已按加蓬方认可的标准范式完成包括“机械加工”等3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共建共享和《机械制图》等10门课程标准的共建共享。

该项目利用技术培训与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助力加蓬将人口优势转化为技术人才红利,服务当地经济多元化进程,同时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理念与标准,深化中非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目前,项目还存在些许不足,如技术培训以法语、英语为主,中文使用仍然有限,学员中文语言能力提升缓慢;中非文化差异与基础设施不均衡导致部分资源落地效率较低;培训后对学员中文学习与职业发展的长期跟踪支持较为缺乏,在后续的项目推进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与语言的协同发展,协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初见成效:成航模式落地、生根、结果

课程、标准建设:经过近四年建设,依托三方协作,学校一体化援助建立了恩考克国际职业技术与培训中心。该中心于2021年4月开门办学,务实合作推动了2021年12月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加蓬分校正式落成、2022年8月成功获批首批鲁班工坊建设运营项目,持续发力促成了2023年1月“校企校”三方签署鲁班工坊深化共建协议。同时还形成了航空服务、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2份,客舱服务、信息图形设计等专业课程教材16本,机械加工、电子电工、汽车维修专业标准3个,机械制图等课程标准10门,以及教学和管理文件40余份。此外,项目成功输出系列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开发了数十份教学管理文件,逐渐成为加蓬及周边地区的职教标杆。

本土师资培育:学校持续专注本地化师资队伍培训,坚持优质优先原则,聚焦机械加工、焊接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汽车维修、航空服务五个专业,开展知识技能、实训操作培训课程;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围绕教师团队课程教研能力、技术服务创收能力两项核心能力建设,构建“教学方法+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截至目前,学校已派出6名骨干教师,在加蓬实地培训恩考克本土教师29名,海外培训量超过5400人次。成航加蓬鲁班工坊已经成为加蓬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沃土。

服务当地经济与社会:成航加蓬鲁班工坊项目支持了恩科克工业区的发展,推动了加蓬经济结构多元化,同时通过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获得加蓬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24年,“汽车车身制造技术”在国际频道上线。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培训量已超过4500人天,为加蓬培养了数百名技术技能人才,部分学员进入当地中资企业或技术岗位就业,有效缓解了本土人才短缺问题。

国际影响提升:通过成航加蓬鲁班工坊共建三方的精诚合作,工坊得到了加蓬政府的高度认可,加蓬总统、总理、外长等多位加方领导和两任中国驻加蓬大使均亲临项目考察,加蓬职教部部长亲切接见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团并听取鲁班工坊建设汇报,加蓬国家电视台多次做专题报道。

学校运行加蓬“鲁班工坊”的同时,在非洲和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系列“技能+语言”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学院积极开展“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中非人才联合培养”,其中,中塞国际化电气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入选《“丝路心相通”—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2024-2026)》,“航空电子维修工程技术员职业标准6级”“汽车工程技术员职业标准6级”和配套专业教学标准被纳入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为尼泊尔、约旦、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和乌兹别克斯坦5个国家的19名教育官员和学校领导提供“一带一路”职业技能+中文系列线上培训,此外,还承接了涵盖亚非拉49个国家的商务部“援外”培训。

与此同时,学校与中航技等出海企业的海外培训初见成效。配合成都市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建设、服务无人机在东南亚推广。与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航空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焊接技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等5个专业领域开展海外合作培训,不断优化技术+中文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来源:潇洒高校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