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潍坊多地掀起一股“擀饼热”,从峡山区郑公街道、奎文区北王社区的首届擀饼大赛,到高密市阚家镇的清明饼技艺比拼,再到寒亭区巩家庄子村的“巧媳妇”擀饼赛,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比赛,不仅让传统美食技艺得以展示,更成为凝聚乡情、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鲁网4月3日讯(记者 王玉龙)近日,潍坊多地掀起一股“擀饼热”,从峡山区郑公街道、奎文区北王社区的首届擀饼大赛,到高密市阚家镇的清明饼技艺比拼,再到寒亭区巩家庄子村的“巧媳妇”擀饼赛,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比赛,不仅让传统美食技艺得以展示,更成为凝聚乡情、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潍坊人称清明为“寒食”,源于古代禁火冷食的习俗,有清明吃饼卷蛋的习俗。白面饼卷上煮熟的鸡蛋,撒上芝麻盐调味,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擀饼,这一看似寻常的民间手艺,其实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峡山区的比赛中,揉面师傅双手翻飞,擀面杖下薄如蝉翼的饼皮在鏊子上翻腾,麦香四溢。高密的清明饼大赛则让村民在擀制过程中重温祭祖习俗,每一张饼都寄托着对先人的思念。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复刻,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唤醒,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感受乡土文化的温度。
擀饼大赛,比的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郑公街道的比赛现场,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与艺术团的表演交织,形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高密的参赛者们在比拼中互相学习,邻里关系在麦香中愈发紧密。这种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互动,让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持着温情与凝聚力。
值得关注的是,擀饼大赛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峡山区的活动吸引了年轻选手参与,他们既学习老一辈的技艺,又尝试创新口味。高密的比赛则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古老习俗的现代传承,既保留了文化的根脉,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多地擀饼大赛的成功举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还吸引了外界关注,也为乡村旅游和农产品推广创造了契机。未来,若能结合电商、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让擀饼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或将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一场场的擀饼大赛,以最朴实的食物,讲述最动人的乡愁。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心灵上的归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活动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在一张张薄饼所承载的温情记忆里。
来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