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李英平:对加强新时代基层政协文史工作的思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16:31 2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盛世修文”的重要指示,全国政协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文史工作的具体要求。文史工作肩负着传承延续地方文化脉络的重任,当前基层政协文史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史料征集过程中存在断层现象,亲历历史的见证者日益老龄化;成果传播呈现碎片化

对加强新时代
基层政协文史工作的思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盛世修文”的重要指示,全国政协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文史工作的具体要求。文史工作肩负着传承延续地方文化脉络的重任,当前基层政协文史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史料征集过程中存在断层现象,亲历历史的见证者日益老龄化;成果传播呈现碎片化,数字化水平较低,导致公众获取信息不便;文史工作的功能发挥较为单一,与其他中心工作的联动不足。推动新时代基层政协文史工作创新发展,必须从多个维度着手,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深化数字化转型,助力文史资源数字化存储与传播。整合地方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资源,将历史影像、口述史、文献等数字化,构建全域史料数据库,方便公众一键检索。例如,完成地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传承资料数字化记录,以便后人清晰了解其发展脉络。创新传播形式,利用AR、VR等虚拟数字技术,开发沉浸式线上文史馆。结合短视频、直播等创新形式,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增强文化传承的趣味性。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数字化文史资源纳入学校教育资源库,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等,让青少年在数字化环境中感受历史魅力。加强跨部门合作,与教育、宣传等部门联动,推动文史资源在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中的广泛应用,让历史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深化文旅融合,促进文史资源向文旅生产力的转化。深度挖掘地方文史资源,将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主题的特色文旅路线,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实现“史料的经济转化”。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编纂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史料,塑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快推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吸引游客和媒体的注意力,增强地方文化知名度。依托文史资源,开发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为游客提供更深刻的文化体验。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地方文化品牌魅力,扩大品牌宣传影响力。与企业、文化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举办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节庆活动,提升文旅产业文化附加值。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多元联动、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协同征集体系,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史资料征集。设立征集主题,对提供优质文史资料的个人或组织给予表彰,激发社会参与的热情。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与提供资料的个人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确保征集工作顺利进行。强化资政服务,将文史研究纳入政协协商议题,围绕地方发展重点项目、民生热难点问题,挖掘文史资料中的历史经验,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定期组织文史专家与党委政府部门座谈研讨,加强交流沟通,使文史研究成果更好服务地方发展。建立文史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及时进行推广应用。

加大政策支持,为基层文史工作提供坚实保障。省政协统筹规划,建立县域文史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打破数据壁垒。制定数字平台建设运营管理办法,确保平台规范运行和安全保障。定期评估考核平台运行效果,及时调整完善平台功能和内容。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推动“文史专家基层行”常态化,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基层文史工作者专业水平。建立文史人才库,动态管理人才信息,为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依据。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基层政协合作,联合培养文史专业人才。强化成果转化保障,设立省级文史成果转化基金,扶持重点创新项目。建立评估机制,确保项目取得实效。加强对成果转化项目的跟踪监督,定期对项目进展和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对表现优秀的项目和团队进行表彰奖励。

作者系华阴市政协副主席

来源:各界导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