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的特点一是用两套逻辑看待问题。比如分明吃亏了,还自认为也沾了一点便宜。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不看后果,不计代价,分明得不偿失,也在所不辞。
谢村位于万荣县荣河镇之东南,相传,明代谢姓人家在此居住,故名。
谢村是闻名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笑话”的发源地,“万荣笑话”的最初形态是“谢村挣”,“谢村挣”故事是建国初期由本村二十几位中学教师编撰而来的。
故事的特点一是用两套逻辑看待问题。比如分明吃亏了,还自认为也沾了一点便宜。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不看后果,不计代价,分明得不偿失,也在所不辞。
关于“谢村挣”,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即“七十二挣,立碑为证”。说是清朝咸丰年间,谢村有一位土财主,人称王掌柜。他发家之后想为祖先立碑,欲花费银子借用相邻的北杨村进士武骊珠的官衔,武进士打听到这位土财主贪财刻薄,名声不好,不想借。但是直言拒绝,又有点难为情。怎么办呢?武进士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妙招,他故意提出要把自己的官衔刻在碑中间,以此想让王财主知难而退。谁料,王财主竟满口答应。于是,碑的中间赫然刻着“直隶唐山县正堂武骊珠”,而王氏祖宗的姓名却刻在碑面边沿。于是谢村"七十二挣,立碑为证″就流传开了
《荣河县志》记载,王拯元是民国时期山西省长跑冠军。据说他在地里能把兔子追得不再跑了,以此来训练自己的耐力。当时村人不理解体育运动为何事,就说他给谢村"添了一挣″。
改革开放以后,谢村人对争强好胜、藏智显愚、寓教于笑的故事进行整理和传讲,“谢村挣”出了荣河叫“荣河挣”,出了万荣叫“万荣挣”,甚至外省各地人叫它“山西挣”。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刊物登载谢村乃至万荣“挣”的故事,称其为万荣笑话。再后来各种版本的万荣笑话书籍面世发行。2008年,万荣笑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由″谢村挣″演变而成的万荣笑话登上了大雅之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有关万荣笑话的书籍、光盘、手帕、扑克、挂历、笑话笔、倒走手表、卡通娃娃等等纷纷走俏。万荣笑话非遗传承人解放、王克勤、郭澄、战继忠等人还在努力推陈出新,研究万荣笑话,或者用抖音这种最受人欢迎的形式传播万荣笑话。
如今, “万荣笑话”早已驰名全国,不仅是万荣县一块亮丽的文化品牌,也是运城十大名片之一。须知,这一切根源于幽默风趣的“谢村挣”。
除了“谢村挣”,谢村的“柳叶槐”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这株柳叶槐是槐树的变异类型,叶子长而两端尖,形似柳叶。它生长在村子中央,树高17米,主杆高3米,冠幅东西16米,南北13米。
该树7月份开花,花为淡黄色,为当地罕见。更为奇特的是,此树在树皮上长出酷似“莲花”的老翘皮,招来许多名人来此观看,据说此树栽于宋朝,树龄800多年。
来源:晋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