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名故事(盐湖篇)||解州镇:解县·解州·解州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16:50 2

摘要:要说解州,得先解“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判也。从刀判牛角。会意。佳买切。又户卖切。”解州之“解”读“户卖切”,即解(Hai)州。解州之“解”一说本字“澥”,是海的意思;一说黄帝肢解蚩尤于此,称之为“解”,生成盐池为“解池”。

要说解州,得先解“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判也。从刀判牛角。会意。佳买切。又户卖切。”解州之“解”读“户卖切”,即解(Hai)州。解州之“解”一说本字“澥”,是海的意思;一说黄帝肢解蚩尤于此,称之为“解”,生成盐池为“解池”。

《战国策》记载了(周)赧王廿一年(前294)“秦败魏师于解。”这是解以行政区划分的方式现予典籍。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设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夏县禹王城)。汉朝沿袭此编制,所辖二十四县中解县居其一。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名北解县,至北周年间废除。

河东历史上还有过一个“解梁城”称谓,故址在永济市开张镇的古城村。这个北解县是相对今天的解州来讲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把“解梁”错为“解良”,就属于这个范畴。

隋开皇十六年(596)再置解县,治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大业二年(606)废,九年移虞乡县于此,唐武德元年(618)改回解县,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643)并入虞乡县。二十二年复置。五代汉乾祐以后历北宋、金、元皆为解州治。明洪武初并入解州。

解州作为“州”之称谓,源于五代后汉高祖刘皓于乾佑元年(948)置。北宋以降,金、元、明、清沿袭不变,只是明洪武初年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芮城、夏县、平陆、安邑四县。到民国元年(1912),称为解县、解虞县、现为盐湖区解州办事处解州镇。

解州镇于隋开皇十六年(596)为解县治所,于于乾佑元年(948)为解州治所,已逾千年以上。

解县县城最早的格局是一街十三坊。它背负中条山,东望盐池滩。一街是关夫子街,是三方分别是宝泉坊、货殖坊、龙兴坊、贵戚坊等。由于关庙建在城西,街面就只好向东发展。界面都是单门独户,大街门面用栅门割起。栅门一下,当街一摆就是柜台。

唐开元元年(713),盐池将干涸,河中尹姜师度调度3000唐军疏浚沟渠,开通姚暹渠,引水入池救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起用军队的应急机制。州城当然是屯兵之地,兵士的给养又极大地刺激了解县的商业发展。

从唐到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解州是河东晋陕豫、晋西豫,晋西南的金融文化中心。以解州命名的如解州盐,解州百合,解州竹纸,解州银楼,解州金藏,解州手布。

解州在清康乾盛世商业流通进入全盛时期。自从年羹尧川陕剿匪活动之后,解州在雍正年间升为直隶州。在近代同治、光绪年间,解州成了蜚声南北的大码头,是北方著名的药材市场。每年的四月初八日,口外的皮货,南方的砖茶,苏杭的绸缎,欧美的尼绒,口外的驼队,云贵的马帮,带来四方特产,在解州摆摊设点,或批发或零售,或面货贸易,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全国各地的马戏班子、民间剧团,知名的蒲州梆子艺人郭宝臣、元元红、杨老六、仝四戏班子都在解州火星庙、文庙,儒学,州府县衙搭台演唱歌舞升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门户顿开,荷兰传教士,韩国流浪者,俄国东正教徒,纷纷落户解州,开堂设坛,传播教义。他们自建房屋,自购茔地,解州东门外“洋人坟”为见证。甲午海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李氏王朝的遗民,凭着解字的统一读音(韩国读“孩”),流落到解州,或开商店,或开妓院,或当翻译,或当汉奸等。有一个叫“珍景灏”的韩国人,被赴运使聘为“补盐大使”,为解州的盐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一度传为佳话。

由是,解州镇2022年列入首批《山西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名录》之“千年古镇”。(编写:李竹林)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