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月17日《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新规”)发布后,一场围绕“牌照含金量”的暗战悄然打响。由于应用市场对贷款类APP的资质审核趋严,地方小贷、融资担保等牌照一夜之间成为“硬通货”——据行业反馈,某中部省份的互联网小贷牌照转让溢价已超50
一、牌照争夺战:新规落地引爆“资质焦虑”
2025年1月17日《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新规”)发布后,一场围绕“牌照含金量”的暗战悄然打响。由于应用市场对贷款类APP的资质审核趋严,地方小贷、融资担保等牌照一夜之间成为“硬通货”——据行业反馈,某中部省份的互联网小贷牌照转让溢价已超5000万元。
这场热潮背后,是金融科技从业者的灵魂拷问:中国到底有多少张网络小贷牌照? 答案远比想象复杂——由于牌照审批权分散在各省金融局,且统计标准不一,市场上流传的数据从152家到236家不等。
二、独家调查:236张牌照的“生存图谱”
经过3个月实地调研,我们联合支点金融研究室锁定两大核心标准:
1. 名称标识:含“互联网小额贷款”“网络小额贷款”关键词;
2. 经营范围:明确标注“全国放贷”“线上业务”“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关键词。
最终筛选出236家持牌机构,绘制出中国网络小贷的“权力地图”:
| 省份 | 牌照数量 | 典型城市 | 行业动态 |
|||||
| 广东 | 68 | 广州、深圳、佛山 | 腾讯系、平安系扎堆,占全国总量29% |
| 重庆 | 44 | 主城区 | 劝退蚂蚁、小米等巨头,牌照“瘦身”35% |
| 浙江 | 26 | 杭州、宁波 | 阿里生态圈主导,26家均涉足消费分期 |
| 其他 | 98 | 江苏、江西、海南等 | 区域性产业集团布局,聚焦供应链金融 |
三大现象透视:
1. 头部撤退:重庆清退超10家知名平台,包括原蚂蚁商诚小贷(现转型科技服务);
2. 区域抱团:广东68张牌照中,32家集中于广州天河区,形成“小贷产业集群”;
3. 隐形门槛:236家机构中,51%股东为上市公司,新能源、物流巨头成新晋玩家。
三、合规洗牌:从“野蛮生长”到“持牌为王”
新规划定的三大生死线,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1. 经营地域限制:禁止跨省展业,省外存量客户需6个月内清退(除已备案场景金融);
2. 资金杠杆锁死:外部融资杠杆上限4倍,ABS发行需省级金融局逐笔审批;
3. 科技能力考核:线上风控系统需通过公安部三级等保认证,否则暂停新增业务。
合规成本飙升案例:
• 某华东小贷公司为满足系统要求,投入1200万元升级区块链存证平台;
• 广东某机构因未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被迫收缩30%的助贷业务。
四、牌照价值密码:为什么广东、重庆成“兵家必争”?
地理红利解析:
1. 政策洼地:广东允许“试点全国展业”,重庆提供税收返还(最高返地方留存部分的80%);
2. 数据资源:深圳、杭州的政务数据开放度全国领先,支撑AI风控建模;
3. 生态协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提供云计算资源,降低科技投入边际成本。
牌照运作新模式:
• 流量变现:某广州持牌机构通过API输出风控能力,年服务费收入超2亿元;
• 资产工厂:重庆某平台专注“牌照租赁”,为无牌机构提供合规通道,抽成0.8%-1.2%。
五、未来趋势:从“数量竞赛”到“质量博弈”
行业将呈现三大转向:
1. 牌照整合:区域小贷合并重组(如浙江计划推动26家合并为5家区域性集团);
2. 科技溢价:AI贷后管理系统、区块链仓单质押等成估值核心指标;
3. 场景绑定:新能源汽车分期、光伏设备融资等绿色金融赛道受政策倾斜。
给从业者的建议:
• 重点关注中西部省份的牌照收购机会(如江西、贵州审批效率提升50%);
• 存量玩家需加速补充注册资本,新规要求区域性小贷实缴资本不低于3亿元。
扫码
领取《2025网络小贷牌照全景图》,内含:
① 236家持牌机构详细名单及股东背景
来源:老支不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