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印度、韩国、泰国4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环氧树脂(Epoxy Resins)作出反倾销终裁。同时,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印度、韩国3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环氧树脂作出反补贴终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预计将于202
3月3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印度、韩国、泰国4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环氧树脂(Epoxy Resins)作出反倾销终裁。同时,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印度、韩国3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环氧树脂作出反补贴终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预计将于2025年5月12日对本案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产业损害终裁。本案涉及美国海关编码3907.30.0000项下产品。
这些措施,对我国环氧树脂出口情况是否有较大影响?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环氧树脂出口量较多的国家基本为俄罗斯、阿联酋、意大利、荷兰、印度等,美国并不是我国环氧树脂出口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俄罗斯加大了从中国进口环氧树脂,是拉动我国环氧树脂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据卓创咨询数据,2025年1-2月俄罗斯依然是中国环氧树脂最大的出口国家,此外,泰国、阿联酋、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对我国环氧树脂的需求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详见图1。
图1 2025年1—2月中国环氧树脂出口目的地
环氧树脂是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5G通讯、电子电气、工程建筑、轨道交通等工业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于1958年开始环氧树脂的工业化生产。前三十年环氧树脂工业化发展较为缓慢。1987年,湖南省岳阳石化总厂从日本东都化成株式会社引进环氧树脂装置,1989建成投产,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先进的环氧树脂生产装置。此后,我国环氧树脂行业逐步发展,截止至2014年,我国环氧树脂产能水平达到215万吨。2014-2019年,我国环氧树脂产能变动有限。随着我国炼化产能的集中投产,2020年开始,国内环氧树脂行业进入高速扩张阶段,2020-2024年五年间新增产能共计141.3万吨/年,增幅69.28%,截至2024年底,国内环氧树脂产能达345.3万吨/年,总产能约占全球60%以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氧树脂生产国。
2024年,因受下游需求和新增产能释放双重影响,环氧树脂整体市场萎靡不振,行业长时间维持微利,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停产等现象,部分在建项目都一定程度放缓了投建进度,但2025年环氧树脂产能预计将新增39万吨/年,未来2-3年,还将有150多万吨投产,考虑新装置推迟或旧产能剔除等情况,预计2029年我国环氧树脂产能突破500万吨/年。
预计2025年新增产能包括:青岛海湾15万吨/年,珠海宏昌14万吨/年,东营联成10万吨/年。这些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于大型环氧树脂生产商的扩产项目,以及部分配备有高度协同的上下游配套装置的企业。产业链向上实现“BPA-EP、ECH-EP”,向下实现”EP-风电”,这些配套装置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据中国化信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环氧树脂消费量为164万吨,同比增长8%左右,市场规模约250亿元。环氧树脂的下游消费包括涂料、电子电气、复合材料、胶黏剂和其他等领域,其中涂料行业是消费量最大的领域,其次是电子电气行业,复合材料领域是环氧树脂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胶黏剂及其他领域的消费占比约为10%。
2024年,国内环氧树脂产能345.3万吨/年,产量则为176万吨。由于下游需求提振乏力,工厂新单出货不畅,部分工厂调整生产负荷降低库存压力或亏损情况,目前行业开工率已处于近年低位,仅为53%。国内目前生产的环氧树脂产品主要为通用级产品,产品结构不均衡,不能完全有效替代进口产品。2024年全年环氧树脂进口量在14万吨左右,出口量在26万吨左右。因2024年俄罗斯加大了从中国进口环氧树脂,成为拉动国内环氧树脂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整观2024年,环氧树脂行业始终处于供应过剩态势。
需求方面,受风电行业带动,预计复合材料领域对环氧树脂需求增长较快,涂料、电子电气行业缓慢复苏。预计2025年全国新增风电并网装机量同比增长约10%,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同比增长超过20%,国内新型储能维持高速增长。涂料领域与国民经济及建筑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受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影响,预计2025年经济将缓慢复苏。在电子电气领域,覆铜板下游人工智能、消费电子、服务器等领域消费回暖,覆铜板行业也将逐渐复苏。2025年环氧树脂消费将会保持增长,预计同比增长约6%左右。
环氧树脂在高端材料的制造中,尤其是在碳纤维和航空航天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我国在环氧树脂的技术方面依然存有一定的差异,但伴随技术的持续突破,行业内的技术竞争能力也会持续提升。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新,我国有望在将来实现环氧树脂及相关高端材料领域的彻底突破,推动工业与科技的全方位进步。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