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哇!这些小贝壳跟书本上的一模一样,原来古人用的钱币真是贝壳呀!”4月3日,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六班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教学活动正在开展。当班主任齐天历老师将历史实物贝币展示在学生面前时,课堂里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哇!这些小贝壳跟书本上的一模一样,原来古人用的钱币真是贝壳呀!”4月3日,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六班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教学活动正在开展。当班主任齐天历老师将历史实物贝币展示在学生面前时,课堂里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将贝币展示在学生面前。
本次教学创新,是多伦县第三小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导处副主任韩春慧介绍,课本中的《“贝”的故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贝”字的起源与演变。为增强教学效果,学校积极与当地收藏爱好者沟通,成功将几枚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贝币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了解“贝”字的起源与演变。
课上,齐天历老师言简意赅,通过视频从认识生活中各类贝壳讲起,逐步引入课题,当一枚枚实物贝币在课堂上被孩子们传阅观看时,“贝”字的甲骨文形象一下子具象化了。
将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贝币引入课堂。
课堂上,齐天历老师通过播放视频,从生活中常见的贝壳讲起,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当贝币在学生们手中传阅时,原本抽象的“贝”字甲骨文形象变得直观清晰。学生侯以安兴奋地分享道:“一年级时,我们就认识了很多甲骨文字,知道‘贝’是象形字。但今天看到贝币实物,还是特别惊喜。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和钱财有关,特别有意思。”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孩子们从小学好汉字,不仅能掌握一门语言工具,更是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通过学习汉字,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中华文化眷恋和认同的种子,让他们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小使者。”齐天历说。
这一创新教学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张璐
新闻编辑:徐跃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