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鳄鱼是今天地球上最巨大的爬行动物,有些种类的长度能够超过6米,但与史前的巨鳄相比,也只能算是个“弟弟”。白垩纪北美洲曾经出现过一种巨大的鳄类,竟然把恐龙作为食物,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恐鳄。
物种名片
恐鳄(Deinosuchus)
发现地点:北美洲,美国
生存时代:白垩纪,8200万至7300万年前
物种体型:体长10.5米,体重6吨(最大个体)
物种食性:肉食性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鳄目,短吻鳄科
鳄鱼是今天地球上最巨大的爬行动物,有些种类的长度能够超过6米,但与史前的巨鳄相比,也只能算是个“弟弟”。白垩纪北美洲曾经出现过一种巨大的鳄类,竟然把恐龙作为食物,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恐鳄。
新大陆的巨鳄遗骨
19世纪中叶,美国许多领域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其中包括了地质学及古生物学。地质学家埃比尼泽·埃蒙斯(Ebenezer Emmons)于1858年来到北卡罗来纳州,在布兰登县的一处岩层中,他发现了几枚粗大的牙齿化石。
▼埃比尼泽·埃蒙斯在1858年发现的牙齿化石绘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埃蒙斯不仅感叹牙齿的巨大,而且注意到表面垂直的沟槽,于是便凭借自己的古生物学知识判断其属于某种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十几年之后,著名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雷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也得到了类似的牙齿化石,同样认为其来自于史前的爬行动物。
时间一晃到了1903年,古生物学家约翰·贝尔·哈彻(John Bell Hatcher)来到蒙大拿州进行发掘,他找到了一些皮内成骨的化石。哈彻被化石鼓舞,因为皮内成骨是甲龙类的典型特征,但是他的同事在周围发现了属于鳄类的肋骨和耻骨,让他顿时没了兴致。
▼根约翰·贝尔·哈彻,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哈彻发现的皮内成骨化石绘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属于鳄类的脊椎骨(左上)及三块皮内成骨化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哈彻去世之后,古生物学家霍兰德(W.J. Holland)全面研究了他们在蒙大拿发现的巨鳄化石,最终在1909年将其命名恐鳄(Deinosuchus),属名来自古希腊语中的“δεινός”(意为“令人恐惧的”)和“σοῦχος”(意为“鳄”),意思就是“令人恐惧的鳄”,所以恐鳄这个名字是忠实还原了属名的本意。
化石健全脸多变
▼最大完整个体恐鳄的体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恐鳄是名副其实的史前巨鳄,但它到底能长多大许多人却并不清楚。众多资料都显示恐鳄有15米长,10吨重,仅仅是长度就堪比一辆集装箱挂载卡车,这其实是被夸张了。根据对大量化石的综合研究,显示恐鳄的平均体长其实在8至9米之间,体重约2.3吨。最大的完整标本代表了一只长10.5米,体重上限8吨的大型个体,还有零碎化石可能来自于12米长的超大个体,不过这么悬殊的体重差距在鳄类中并不罕见,想想尼罗鳄“古斯塔夫”对于同类在体型上的碾压就能理解了。
恐鳄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它的大脑袋,因为经历了多次大变脸。其实在恐鳄被命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没有发现头骨,直到1940年古生物学家终于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并不完整的头骨化石,也就是著名的AMHN 3073。
▼编号为AMHN3073恐鳄头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巨大恐鳄头骨与现代短吻鳄头骨对比|图片来源:wixmp.com
古生物学家根据破碎的化石重建了完整的恐鳄头骨+下颌骨,外形类似于湾鳄,无论从侧面还是从上面看都是前窄后宽,长度达到1.8米以上。21世纪之后,古生物学家确定恐鳄与短吻鳄是近亲,于是按照短吻鳄的头骨修改了恐鳄头骨,让它有了前后几乎等宽的大脸。
▼第一次盖头换脸的恐鳄骨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20年,一具编号为TMM 43620-1的恐鳄化石横空出世,它保存了完整的头骨,终于露出了其真面目。前后一样宽的头骨复原只能算猜对了一半,真实的恐鳄脑袋不仅宽而且长,外形就像是一张门板。从恐鳄全身比例来看,它明显长着一个相当大的脑袋,一双眼睛位于头顶上,方便它仅仅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够观察四周的情况。
▼编号为TMM 43620-1的完整恐鳄头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恐鳄脑袋上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就是它有两对鼻孔,一对真鼻孔位于吻端顶上,当然是用于呼吸。另一对鼻孔则位于吻端两侧,作用不明,很可能是用于增强感知或者发声等。
恐鳄的大脑袋之后是宽阔的身体,再往后便是高而宽的大尾巴,当在水中左右摆动的时候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力。除了尾巴,恐鳄的身体两侧还有强壮的四肢,尽管赶不上恐龙,但是支撑沉重的身体在陆地上行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正是靠着水中路上的行动能力,让恐鳄成为统御两界的霸王。
内海相隔分四种
恐鳄的化石仅分布于北美洲,而且还都集中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因为在白垩纪时期有一片名为西部内陆海道的浅海将整个北美大陆一分为二,浅海南部两侧的大片沿海地区成了鳄类最理想的栖息地。也正因为宽阔海洋的存在,两边的恐鳄见不到面,也就演化成不同的种类。
▼西部内陆海道及恐鳄分布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西部内陆海道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大陆,生活在这里的是褶皱恐鳄(Deinosuchus rugosus)。2020年,古生物学家经过对比发现部分褶皱恐鳄的化石具有独特的衍征,于是命名了新的施氏恐鳄(Deinosuchus schwimmeri)。
▼褶皱恐鳄的复原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西部内陆海道西部是拉腊米迪亚大陆,同样生活着两种恐鳄,分别是哈彻恐鳄(Deinosuchus hatcheri)、格兰德河恐鳄(Deinosuchus riograndensis)。哈彻恐鳄不仅是模式种,而且是体型最大的恐鳄种类。其实从体型上看,生活在拉腊米迪亚大陆的恐鳄明显要大于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大陆的恐鳄,原因就是它们的食物更充足伙食好。
▼哈彻恐鳄的复原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血盆大口吞恐龙
只要看到恐鳄的血盆大口就让人不寒而栗,它的嘴巴不仅大,而且长有粗壮的牙齿,上下颌每边都有20多颗。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恐鳄嘴巴前端的牙齿很长,后面的牙齿则变得短而钝,两种牙齿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长牙齿用于穿刺,短牙齿则用于粉碎,分工明确。
▼恐鳄嘴中牙齿锋利,但是前后有明显不同|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嘴和尖牙仅仅只是能够看到的,藏在恐鳄嘴巴中的还是强大的咬合力。古生物学家推测恐鳄的咬合力在1.8吨以上,只有咬合力足够,牙齿的杀伤力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超大的嘴巴加上超强咬合力,都是为大型猎物准备的,比如当时最常见的恐龙。古生物学家在一些属于鸭嘴龙类的化石上发现了恐鳄牙齿留下的咬痕,这是它们捕杀恐龙最直接的证据。恐鳄会像今天的鳄类那样藏在靠近岸边的水中等待恐龙来喝水,然后抓住机会咬住恐龙并将其拖入水中淹死,之后就可以享用恐龙大餐了。
▼小贵族龙(Kritosaurus)是恐鳄潜在的猎物|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恐鳄猎杀恐龙的复原|图片来源:chasmosaurs.com
恐鳄的生存范围广阔,环境不同、习性等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包括了饮食习惯。大部分恐鳄其实主要是海龟、鱼类等为食,只有分布在蒙大拿州、得克萨斯州的恐鳄更善于捕杀恐龙,因此它们的体型也被同类更大,正是恐龙肉养肥了这些大家伙。
与龙争锋早退场
恐鳄生存于距今8200万至7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但是却并未与霸王龙相遇,所以那些恐鳄大战霸王龙的复原图都是“关公战秦琼”的穿越大战。
尽管没有与霸王龙来一场巅峰对决,但是恐鳄也与其他暴龙科恐龙共存过。褶皱恐鳄曾与阿巴拉契亚龙(Appalachiosaurus)、伤龙(Dryptosaurus)共存;哈彻恐鳄曾经与怪猎龙(Teratophoneus)、惧龙(Daspletosaurus)共存。
▼阿巴拉契亚龙的复原|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惧龙的复原|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不仅共存,恐鳄还有猎杀暴龙科的记录,古生物学家在爱荷华州发现了编号NJSM 13096的化石,属于一只5至6米长的未成年暴龙科恐龙。尽管化石已经被恐鳄啃的面目全非,但依然可以确定属于后肢,这个位置恰恰又是鳄类攻击陆生动物的首选位置,因此基本上可以判断恐鳄主动攻击并杀死了这只恐龙。更多的时候,恐鳄与大型暴龙科动物是各自统治着自己的领地,很少爆发冲突的。
恐鳄如此霸气,为什么在白垩纪结束之前提前退场了呢?原因就是西部内陆海道的消失,导致它们失去了栖息地才灭绝。尽管恐鳄灭绝了,但是鳄类家族依然兴旺,并且在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中幸存,并蓄力迎接新纪元的到来。
PS:介绍了关于恐鳄的方方面面,你心中肯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恐鳄到底是不是最大的鳄类?尽管并非唯一的史前巨鳄,但是经过研究对比之后,唯一能够与恐鳄争夺“万鳄之王”的就只有普鲁斯鳄(Purussaurus),最新研究认为普鲁斯鳄的最大体长为10米,体重上限为6吨,略小于最大的恐鳄标本,所以恐鳄应该是已知最大的鳄类!
▼普鲁斯鳄的超大个体(浅绿已过时)和最大个体(深绿)对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参考资料:
1.Schwimmer, David R. (2002). "The Life and Times of a Giant Crocodylian". King of the Crocodylians: The Paleobiology of Deinosuchu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1–16. ISBN 0-253-34087-X.
2.Erickson, G.M., Gignac, P.M., Steppan, S.J., Lappin, A.K., Vliet, K.A., Brueggen, J.D., Inouye, B.D., Kledzik, D., Webb, G.J.W. (2012). "Insights into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Success of Crocodilians Revealed through Bite-Force and Tooth-Pressure Experimentation". PLoS ONE 7 (3): e31781. doi:10.1371/journal.pone.0031781. PMC 3303775. PMID 22431965.
3.Colbert, Edwin H; Bird, Roland T. (1954). "A gigantic crocodil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beds of Texas" (pdf).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688: 1–22. Retrieved 2009-02-22.
4.Holland, W.J. (1909). "Deinosuchus hatcheri,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crocodile from the Judith River beds of Montana". Annal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6: 281–294.
5.Brochu, Christopher A. (June 14, 1999). "Phylogenetics, Taxonomy,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Alligatoroidea".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Memoir 6: 9–100. doi:10.2307/3889340. JSTOR 3889340.
6. Emmons, Ebenezer (1858). Report of the North Carolina Geological Survey. Henry D. Turner. pp. 219–22. ISBN 1-4366-0488-5.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简介】江泓 古生物科普作家、军事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自媒体。2011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任职于烟台市博物馆。现为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青年工委会会员,烟台市新媒体协会副会长,烟台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新浪微博名:江氏小盗龙。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故事?
《化石故事 从恐龙脚印到人类足迹》
《森林不寂静 动植物如何交流》
《恐龙全书》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
来源:青鸟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