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大棒终于还是来了,澳洲哪些行业要遭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7:30 2

摘要: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澳洲时间4月3日上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签署两项行政命令,启动被称为“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的重大贸易政策调整。该政策自美东时间4月5日起实施,目标是通过关税手段缩减美国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逆差。

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澳洲时间4月3日上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签署两项行政命令,启动被称为“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的重大贸易政策调整。该政策自美东时间4月5日起实施,目标是通过关税手段缩减美国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逆差。

尽管澳大利亚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但本次调整并未给予豁免待遇。澳洲出口型行业,尤其依赖美国市场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 所有国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一律加征10%最低关税;

除了政治语言包装,“对等关税”听起来好像有理有据,但我们发现,其实背后逻辑简单得令人意外。

我们对比了美国贸易逆差与进口数据后发现,对于哪些贸易逆差大的国家特朗普团队很可能直接使用一个简单公式来决定加税幅度:

美国贸易逆差 ÷ 美国进口总额 ÷ 2 ≈ 本次加征关税比例

也就是说,只要某国对美出口远大于进口,特朗普就认定它“占了便宜”,于是按比例加税。而这个比例——大多数国家恰好就落在了他们本次宣布的关税数字附近。

例如:

中国:逆差占比67%,本次加税34%

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2704亿) ÷ 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4015亿)≈ 67%

越南:逆差占比90%,本次加税46%日本:逆差占比46%,本次加税24%菲律宾、韩国、印度也都高度吻合对于贸易逆差小,或者顺差的国家,这个规则不适用

这套计算方式虽然“逻辑自洽”,但极为粗暴草率,完全无视产品结构、技术含量、全球供应链协作等现实复杂性。例如,一些国家虽对美“顺差”大,却是全球关键零部件供应国;加税不仅打击对方,也冲击自身企业。

这从侧面反映出,这轮贸易政策虽以“公平”之名包装,实质上是赤裸裸的“算账政治”——简单粗暴、立竿见影,但也极具破坏性。

澳大利亚并未被排除在10%全球统一关税之外,反而在特朗普的演讲中被点名批评牛肉行业“不公平”。他表示:

“他们(澳大利亚人)是很好的人,一切都很好,但他们禁止进口我们的牛肉。”
“去年我们从澳洲进口了30亿美元的牛肉,他们却一点都不肯从我们这里进口。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农民受到影响。”
“你知道吗?我不怪他们……但我们现在也要这么做了。”

这番话指向澳洲自2003年以来因疯牛病风险而全面禁止北美牛肉进口的政策。虽然出发点为食品安全,但在特朗普眼中,这正是“非对等”的典型案例。

对此,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回应,批评特朗普此举“无理且破坏盟友信任”,并宣布将启动《澳美自由贸易协定》(AUSFTA)争端解决机制,同时推出五项扶持出口企业的措施。总理强调,美方并未全面禁止澳洲商品进口,澳洲牛肉仍可进入美国市场,但将适用10%统一关税。

*澳美自由贸易协定(AUSFTA)是澳大利亚与美国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一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旨在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协定主要内容包括关税减免、投资开放、政府采购、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劳动力五个方面。

根据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澳大利亚对美国出口总额在过去几年持续上涨,2024年为 147.3 亿美元(约合 223 亿澳元)。

目前,美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五大出口市场(占比5.4%),仅次于中国(37%)、日本(11%)、韩国(7.2%)和印度(6.0%)。

对美出口的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品类合计占总出口额逾 70%,主要包括:

此外,电子设备、航天器、铝、钢铁等也是澳洲出口美国的重要商品。

博满集团首席投资官魏睿昊认为,此轮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澳洲出口结构的冲击中,医疗设备与制药类企业可能面临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这一板块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若关税政策持续发酵,或将影响盈利预期与市场表现,企业应开始反思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问题。

与此同时,本次政策的不确定性极强。由于行政令具备高度可调性,其执行期限与未来走向尚无法明确判断,投资者和企业都应为潜在的政策反复做好准备。在具体公司层面,魏睿昊指出,需密切关注出口型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以及生产本地化程度,这些将直接决定其受冲击的程度。

结合上述行业,我们认为以下澳洲代表性上市公司可能受到直接冲击:

肉类及食用肉副产品:

AACo(Australian Agricultural Company):澳洲最大牛肉出口商之一,北美市场占比较高Teys Australia:澳洲第二大牛肉加工商,出口依赖度高CSL Limited:澳洲最大制药企业,血液制品与疫苗出口美国Mayne PharmaMesoblast:仿制药与生物疗法公司

医疗器械和设备:

Cochlear:人工耳蜗制造商,大量出口至美国医疗系统ResMed:呼吸设备与睡眠辅助设备制造商,美国为最大市场Nanosonics:消毒设备商,以医院渠道为主Ansell:医用手套生产商,过去几个季度中逐渐加大北美市场份额。

主打美国市场的消费品:

Breville:主打高端厨房电器,出口美加占比高;Lovisa:饰品品牌全球扩张中,美国市场增速快;Treasury Wine Estates(TWE):葡萄酒出口依赖中国与美国,易受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冲击。

博满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高松谕指出,美国本轮关税政策的广泛性和制度化倾向,标志着全球贸易正在走向碎片化和规则重构的新时代。澳洲与其他中等经济体一样,必须主动寻找“替代性安全带”。

他指出,澳企应尽快评估自身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思考以下问题:是否具备品牌溢价能力、是否开拓出替代性市场、是否建立起可穿越贸易壁垒的服务和产品体系。

与此同时,汇率变动将成为另一个关键变量。高关税压力下,亚洲主要出口国可能通过本币贬值缓解冲击,若形成区域性竞争性贬值趋势,澳元作为商品货币将不可避免面临贬值压力,对进口成本、通胀水平及企业利润均构成挑战。

高松谕强调,澳洲企业未来需围绕市场多元化、汇率对冲机制、成本弹性结构与品牌竞争力构建综合战略体系,以提升在全球不确定格局下的生存力。

从表面看,本轮关税调整对澳洲经济的即时冲击相对温和——税率不算高,未被特别针对,美国在澳洲出口总额中占比也并非最大。然而,这场关税背后所体现的“政治优先于经济”逻辑,才是令小国最需警惕的结构性风险。

对体量有限、出口依赖度高的澳洲来说,任何一场全球性政策冲突都可能带来不可控的系统性传导,尤其是在贸易摩擦进一步蔓延、各国祭出反制措施的背景下,小国极易沦为被牺牲的缓冲地带。

泰山崩于前,大国尚可无动于衷;沙石微移,小国已是地动山摇。

真正的挑战,不在10%的关税,而在澳洲如何在多变的大国游戏中保持自身产业的适应性、弹性与战略主动权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为Shutterstock,Inc.授权澳财网使用,请勿单独转载图片。本文中的分析,观点或其他资讯均为市场评述/一般信息,不构成交易建议,仅供参考。任何前瞻性陈述并非对未来业绩的保证或陈述,切勿过分依赖。在进行任何投资时,请基于个人投资目的、财务状况或个人需求考虑本文所含信息的适用性,谨慎决策,风险自担。

来源:澳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