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鄱阳湖因季节性退水导致大量鱼类搁浅,周边村民“提盆捡鱼”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明确回应:“禁止买卖鄱阳湖野生鱼,不建议捡来食用”。官方表态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争议不断——有人质疑“浪费资源”,也有人支持“生态
近日,鄱阳湖因季节性退水导致大量鱼类搁浅,周边村民“提盆捡鱼”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明确回应:“禁止买卖鄱阳湖野生鱼,不建议捡来食用”。官方表态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争议不断——有人质疑“浪费资源”,也有人支持“生态保护优先”。这场看似简单的“捡鱼之争”,折射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图文无关
一、事件背景:季节性退水引发“鱼群搁浅潮”
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每年秋末至次年仲春,受降水减少影响,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水域面积缩减至丰水期的十分之一。今年3月底,鄱阳湖局部水位短暂上涨后再次骤降,大量鱼类因退水速度过快被困于浅滩淤泥中,形成“搁浅潮”。
图文无关
据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南昌县高新区等区域湖滩上遍布被困鱼群,部分村民“提桶狂捡”,单日收获可达数十斤。尽管这一现象每年都有发生,但今年因社交平台的传播效应,吸引了更多外地人前来“凑热闹”,甚至有人试图将鱼转运至深水区域带回家食用。
图文无关
二、官方回应:为何“不建议捡”?
面对公众疑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相关负责人从安全、生态、法律三方面作出了解释:
1.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鄱阳湖退水后的沙滩看似坚实,实则暗藏危险。淤泥层可能导致人员陷入无法脱身,局部积水区甚至存在溺水风险。历史上曾发生因捡退水海鲜导致的伤亡事件。另外,搁浅鱼类容易携带致病菌,即使高温烹煮也存在健康隐患。
2. 生态链保护至关重要
鄱阳湖是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核心区域,鱼类资源直接关系江豚、候鸟等濒危物种的生存。搁浅的鱼群既是候鸟越冬的“口粮”,也是水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若人类大量捡拾,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濒危物种的恢复。
3. 严防非法捕捞产业链
“禁止买卖”是长江禁渔政策的要求。尽管个人少量捡拾食用未被明令禁止,但若放任不管,可能会催生非法捕捞、加工、销售的灰色产业链。例如,餐馆收购搁浅鱼冒充合法水产,或者村民大规模捡拾后转卖牟利等等。
图文无关
三、争议焦点:是“浪费”还是“必要的生态代价”?
对于官方的“不建议捡”,部分网友提出质疑:“鱼烂在地里也是浪费,为何不让村民利用?” 对此,生态专家和渔政部门给出进一步解释:
自然分解的生态意义
死鱼经微生物分解后可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湿地植物生长,进而维持湖区生物多样性。若人为干预过多,反而可能打破自然循环。
“十年禁渔”成效显著
自2020年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以来,鄱阳湖鱼类资源明显恢复。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鄱阳湖鱼类种群数量较禁渔前增长约40%,江豚目击频次同比增加25%。这一成果离不开严格的执法与公众的积极配合。
图文无关
四、应对措施
为减少搁浅鱼类的损失,江西省渔政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
1.组织机械转运:调派专业队伍将存活鱼类转移至深水区,日均转运量超1吨。
2.死亡鱼类无害化处理:对无法存活的鱼群进行深埋,避免污染环境。
3.科技执法护航:通过无人机巡查、电子眼监控、AI识别等技术手段,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图文无关
结束语
鄱阳湖的每一次退水,都是对生态保护意识的一次考验。当我们讨论“该不该捡鱼”时,实则是在追问: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生不息的长江?答案或许正如网友所言:“不捡一条鱼,换来未来鱼满仓。”
图文无关
来源:新农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