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军:让失宠的农家肥重返田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10:33 2

摘要:肥料是庄稼的“粮食”,这一比喻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对肥料与庄稼紧密关系的直白赞美。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就如同稳固的三脚架,高度依赖“土、肥、水”这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缺少了适宜的土壤、充足的肥料和适量的水分,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孕育出郁郁

让失宠的农家肥重返田园

作 者 |马振军(青海)

身为农民的儿子,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农业的沧桑巨变,在我心中,再没有什么事物能比农家肥更让我熟悉,也让我对其饱含深情了。

肥料是庄稼的“粮食”,这一比喻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对肥料与庄稼紧密关系的直白赞美。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就如同稳固的三脚架,高度依赖“土、肥、水”这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缺少了适宜的土壤、充足的肥料和适量的水分,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孕育出郁郁葱葱、茁壮成长的作物,农业生产自然也难以收获理想的成果,人们也就无法享用到充足且优质的食物以及天然有机的农产品。

早在遥远的古代,智慧的人们就已然洞察到了肥料的神奇作用。《诗经》量耜篇中那优美的诗句“荼蓼朽止,黍稷茂止”,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描绘出古人发现将田间杂草铲除、任其腐烂后,竟能摇身一变成为滋养黍稷茁壮成长的宝贵肥料的奇妙场景。当代蕴含智慧、指引方向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更是将“肥”郑重地排在了仅次于土地的位置,这是对肥料在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地位的有力彰显。

从《诗经》中对肥料作用的诗意歌咏,到农业八字宪法对“肥”的高度重视,无一不凸显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无可替代的关键地位。而在这其中,农家肥更是宛如一位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纵观漫长的农业发展史,农家肥用自己的身躯滋养着广袤无垠的土地,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助力庄稼茁壮成长,孕育出那沉甸甸、令人欣喜的丰收硕果。

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沉浸在农家肥那独特而又熟悉的气息之中。农家庄廓的四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大小各异的有机肥堆星罗棋布,彼此相连。这些有机肥堆不仅仅是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规模和数量象征着一个地方庄稼人的勤劳程度,也反映着生产集体的综合实力。在那个化学肥料尚未大规模应用的年代,农家肥犹如农业生产舞台上的主角,肩负着为作物输送养分的神圣使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句质朴而又深刻的农谚,就是对农家肥重要性最为生动、贴切的诠释。人畜的粪便、腐烂的秸秆、堆沤的杂草、涝坝的污泥、炕洞的灰土、种植的绿肥等等,这些在旁人眼中看似平常甚至有些不起眼的东西,在庄稼人的眼中,却是种田的无价“肥料宝藏”。

春耕时节,庄稼人总是不辞辛劳,充满干劲。他们一铁锨接一铁锨,将堆积如山的农家肥小心翼翼地装入马车,然后缓缓地运到田间地头。到了田里,又将农家肥一小堆一小堆地仔细分散在田地的各个角落。播种时,再次挥动铁锨,将农家肥均匀地撒在地表,最后经过耕翻入土,这才算是完成了施肥这一繁琐而又至关重要的过程。

农家肥,本就是大自然慷慨无私的馈赠,是物质循环的美妙杰作。它肥源广泛,养分全面且肥效持久,宛如一位温和而又坚定的守护者。与化学肥料迅猛直接的作用方式截然不同,农家肥恰似那无声滋润万物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土壤的深处,源源不断地为作物提供着生长所需的养分。其富含的丰富有机物,不仅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还能神奇地改良土壤结构,让原本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农家肥的精心呵护下,农作物茁壮成长,产出的农产品口感鲜美、绿色健康、品质上乘,仿佛带着阳光和泥土的芬芳,充满了浓郁的原汁原味。

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飞速发展的浪潮不可阻挡地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农家肥虽然优点众多,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但它自身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它的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就像一位慢性子的供给者,短期内难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急切需求,肥效的发挥也较为迟缓。而且,农家肥的使用量较大(一亩地通常使用量3-4立方米),从积攒、运输到田间的摊撒,每一个环节都如同一场艰辛的战役,耗费着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农谚“一年的庄稼,两年的苦”,正是对农家肥积攒与使用过程中那份艰辛的真实写照。在追求高效生产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弊端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使得不少庄稼人对农家肥望而却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化学肥料如同一位突然崛起的新星,凭借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显著优势,迅速在农业生产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以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三元素含量高、使用量少和便捷的施用方式,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在追求高产高效的时代潮流中,化学肥料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作物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如同给作物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可是,在这高产的背后,农家肥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曾经高低起伏、随处可见的肥堆仿佛在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曾经被视为上等肥源的牛羊马粪,有的只能无奈地被当作燃料,有的甚至被无情地丢弃在垃圾场,令人唏嘘不已。

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新房拔地而起,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清新宜人的乡村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农村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是,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长期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板结、地力水平下降等问题会逐渐显现,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农作物品质,同时还对田间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小看的污染。而且,长期使用化肥导致的化肥使用量逐步上升,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民的收益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深担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回想起曾经的农家肥,它虽已在岁月中失宠,但它的价值却依然熠熠生辉。有机肥料本就源于田地,从自然中来,其最终归宿也理应回归田地,完成大自然赋予的物质循环使命。与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料的养分种类更为全面,能够为土壤提供持久而稳定的滋养,维持土壤养分的平衡。倘若能将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科学合理地搭配使用,那便如同找到了农业生产的黄金搭档。有机肥料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作物打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化学肥料则能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迅速提供充足的养分,满足作物的急切需求,二者优势互补,必将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希望。

让曾经被遗忘的农家肥重返田园,绝不是简单地重操旧业,回到“黄土搬家”式的积肥时光,而是在合理使用化学肥料的基础上,科学搭配使用商品有机肥。目前,商品有机肥的原料涵盖牛羊禽粪等各种可作为肥料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经过高温发酵的处理,再通过成套专用设备进行加工造粒,最终制成粉状或颗粒状的产品。如今的有机肥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农家肥,而是依据国家相关生产标准精心生产的农资产品。这些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商品有机肥已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相比为将来有机肥料大规模重返田园探索路径并积累经验。

有机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肥料,更是传统农业的物质基础。从人类开始农耕之时起,有机肥料便成为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它就像一条无形的丝线,把人、畜、作物和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哪里有农牧业,哪里就有有机肥料的身影。让曾被冷落的农家肥重新回归土地,这不仅仅是对传统农耕智慧与经验的传承与延续,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今天,让农家肥重回田地,意义重大。它有助于为农作物提供养分,降低化学肥料使用量,减轻土壤环境负担;改善耕地土壤理化性质,恢复耕地地力水平,让土地重焕生机;容纳有机废弃物(适合作为肥料的有机物),减少其城乡污染,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改善农产品品质,推动有机农业进程,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人、畜、作物和土地间的和谐共生,让农业回归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轨道。由此可见,有机肥的广泛使用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此时此刻,我深知,尽管有机肥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已被人们遗忘的它想要重新回归田园,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有机肥的市场推广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农民对新型有机肥的认知不足,对使用效果心里没底,缺乏足够的信心;相关的惠农政策对此支持和补贴力度还不够,难以充分调动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使得有机肥的推广动力不足;有机肥的生产和运输成本较高,导致其价格相对较贵,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意愿。不过,我始终深信,适合做肥料的有机物,其归宿永远在田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定能诞生出物美价廉、肥效卓越的全新有机肥料产品。这不仅会重塑农民对有机肥的认知与定位,更将促使他们从被动使用转变为主动选择。有机肥,这位曾助力农业蓬勃发展的“大功臣”,农作物茁壮成长的“营养餐”,承载着传统农耕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让我们怀着对自然和农业的敬畏之心,珍视、善待有机肥,耐心守望并积极推动它早日重归田园。愿有机肥与化肥二者强强联合,共同滋养我们脚下这片黑土地,实现人、畜、土地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让农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马振军

文作者简介:

马振军,男,回族,青海门源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签约摄影师,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作家协会会员、青海民间文学协会会员。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喜欢文学与摄影。

来源:农民鑫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