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茅台日赚3.28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3 18:28 2

摘要: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茅台对产品、渠道与股东价值的深度重构。千亿级单品持续发力,数字化赋能渠道焕发新生,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的举措掷地有声。

日赚3.28亿元,这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SH 600519下称贵州茅台)在行业寒冬中划出一道逆势上扬的曲线。

4月2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2024年财报,总营收约1741亿元、净利约862亿元,两大关键数据均实现15%以上的增长。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茅台对产品、渠道与股东价值的深度重构。千亿级单品持续发力,数字化赋能渠道焕发新生,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的举措掷地有声。

还值得关注的是,当“出海”成为行业新课题时,茅台早已将中国白酒的文化密码,写进了全球消费者的味觉记忆,为中国白酒全球化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这或将证明,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真正的龙头企业总能找到自己的增长节奏。

穿越周期

2024年以来,中国的白酒消费市场正涌动着一场静默的变革风暴。

价格倒挂现象从区域酒企蔓延至全行业,电商平台的低价倾销冲击着传统经销体系,消费代际更迭加速显现,Z世代消费者的手中除了白酒,不乏精酿啤酒、果酒等新潮酒饮,传统酒企的生存现状不免让人忧心。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酒业发展进入冷静期,白酒市场“库存高企”问题突出,存量时代特征愈发鲜明。其中,近八成的企业表示市场有所遇冷,在白酒生产端和流通端存量竞争,复苏态势较弱,并呈现出明显的强分化特点。

然而,在这样的行业寒冬中,贵州茅台以2024年度营业总收入1741.44亿元,同比增长15.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2.28亿元,同比增长15.38%的业绩,给出了行业“抗周期”的解题样本。

在这场消费分级与渠道变革的双重冲击下,为何贵州茅台仍能实现营收、净利润双位数增长?

这种定力既源于其产品矩阵的精准卡位,更植根于对商业本质的深刻认知,即在消费分级与渠道变革的双重冲击下,构建起“产品——渠道——用户”的黄金三角,在存量竞争中突围。

具体而言,茅台实施的“品价匹配”和“大单品”是答案之一。前者指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与价格带设定,确保供需的动态平衡;后者则是通过集中市场资源于核心产品,构建“金字塔型”产品矩阵,从而提高整体市场力。

这一战略成效在2024年年报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茅台酒收入1459.28亿元,系列酒收入246.8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茅台酒在成为千亿级单品后,在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而系列酒营收在2023年后继续站稳200亿台阶,彰显着公司产品矩阵优化的显著成效。

贵州茅台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图源:贵州茅台2024年财报

另一个更隐秘的战场在渠道端。

2024年数据显示,批发代理传统渠道收入约957.69亿元,直销渠道收入约748.43亿元,前者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19.73%,后者较上年增加11.32%,两大体系形成高效互补。

贵州茅台主营业务分销售模式情况/图源:贵州茅台2024年财报

不久前,贵州茅台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市场调研,高管团队分东、中、北三线走访多个城市,召开了18场座谈会,覆盖1700余家渠道商。

始终重视经销商,这看似“逆行”的背后,藏着的是茅台的战略定力。

当直播带货倒逼传统经销商转型,茅台却通过自营体系和社会体系的协同发力,让“传统”与“创新”共舞。茅台自营体系(包括自营公司、i茅台、大客户、企业私域)发挥统筹平衡协调作用,社会经销体系(传统经销商、商超百货、社会电商、专业连锁、产业私域、酒店餐饮)则利用综合流量大、消费者触达面广、转化率高的优势,深耕市场。两大体系相互协同、互补发力,构建互利共赢的渠道新生态。

当线上渠道用数字化营销直达客户,线下渠道借助地面网络触达真实场景,渠道生态便完成了从“流量争夺”到“价值共生”的转变。

“茅台如同一棵大树,消费者是土壤,渠道是根,产品是养分。”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如此形容道,并强调,“渠道根系越发达,养分越充足”。

“真金白银”的资本手术

如果说产品与渠道的优化是茅台穿越周期的战术武器,那么对价值创造体系的深耕则是其战略根基。

“我当年最初买茅台的成本才23元/股,这次中期分红就每股派发23.88元的现金红利,远高于我当年的买入成本。”在去年召开的茅台股东大会现场,一投资者激动地说道。

此类“躺赚”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不少投资者都表示,无论是回馈股东的力度还是次数,贵州茅台正在逐步兑现承诺,将回报投资者落到实处。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标杆企业,过去一年,贵州茅台通过创新分红机制和实施历史性股份回购的组合拳,实打实地将经营质量转化为市场价值,将经营成果转化为股东回报,并为投资者交出了高质量的答卷。

《2024—2026年度现金分红回报规划》,提出将年度现金分红比例提高至归母净利润的75%以上,并首次引入中期分红机制。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2024年度将向股东分配现金分红总额为346.71亿元(含税),每10股派息276.24元(含税)。分红金额约占公司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40.21%,而在2021年至2023年间,贵州茅台的分红总额更是高达1875.31亿元,是公司三年平均利润的2.5倍,现金分红率达到了251.52%。

贵州茅台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现金分红情况/图源:贵州茅台2024年财报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茅台经营性现金流不仅完全覆盖产能扩张需求,更构建起“净利润—分红—市值”的正向循环机制。凸显龙头企业对股东回报的战略性倾斜及现金流管理效能,实现了经营质量与市场定价的双重提升。

更深层次看,茅台此举也在积极推动消费品行业资本竞争范式的进步。高分红需倒逼经营效率提升,要求预收款占比、存货周转等核心指标持续优化。此外,此举还推动了行业的估值逻辑不再单纯看增长,而是“成长+股息”双轮驱动。

这不仅为龙头企业建立起新的竞争壁垒,更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经营的发展阶段。

此外,尽管分红额庞大,贵州茅台仍保有约1152.20亿元的未分配利润,确保公司未来能够持续进行高额分红并支持长期发展。这种分红策略既保障了股东回报,又为未来投资和财务稳健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在分红政策持续发力的同时,茅台在资本运作领域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24年9月,贵州茅台启动股份回购计划,打破了企业上市23年以来从未实施注销式回购的惯例。

此举可被视作向市场释放明确信号——企业价值存在显著低估。

据贵州茅台发布的最新公告,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约10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862%,购买的最高价为1584.06元/股、最低价为1417.01元/股,已支付的总金额约为15.99亿元。

这一资本运作策略无疑具有多重积极效应。从财务指标来看,在保持现有盈利规模或实现利润增长的情况下,注册资本减少将直接降低总股本基数,从而有效提高每股收益指标,增强个股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吸引力。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该举措实质上重构了企业的股权分布格局,通过优化资本金规模与股本结构,实现股东权益的集约化提升,充分彰显了上市公司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资本管理理念。

当白酒行业普遍陷入“扩产——压货——降价”的恶性循环时,贵州茅台却通过“真金白银”的资本手术,开辟了价值创造的新局面。

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对此评价称,贵州茅台通过回购并注销股票直接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值得所有的酒业上市公司学习。2024-2026年度分红不少于利润75%,这是主动履行上市公司责任的体现,且主动提高向股东的分红发挥了龙头引领和示范效应。

“茅台的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公司管理层表示,就股票市场而言,茅台的初衷在于秉持长期主义、壮大耐心资本。

而这种对股东价值的极致追求,正在为更宏大的战略布局积蓄势能。

白酒出海,底气何在

在筑牢国内市场价值根基的同时,贵州茅台正在将长期主义实践场域拓展至全球坐标系。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出海已从“锦上添花”的可选项,升级为“不进则退”的必选项。

中国商务部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3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对外承包工程实现营业额同比增长3.1%至1659.7亿美元;新签合同额创新高至2673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数量,也大幅增长17.9%至40.9万人。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从“低端制造”向“高价值品牌”转型的趋势。比亚迪依托电动化技术打开欧美市场,泡泡玛特以“潮玩+IP”构建跨文化消费社群,中国跨境电商“四小龙”则编织起覆盖全球的数字贸易网络……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已然进入新阶段,不仅要输出产品,更要输出技术、品牌和文化。

在这一浪潮中,中国白酒行业的出海同样遵循这一逻辑。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酿造智慧、社交礼仪和哲学思想,而作为中国白酒领军品牌的贵州茅台,其国际化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场文化传播。

茅台的全球化,是让世界通过一杯酒,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贵州茅台交出了2024年的出海成绩单:出口营收首破50亿元,约为51.89亿元,较上年增加19.27%,创历史新高,销售量也较上年增加134.26吨。这一数据表现既是企业个体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白酒文化从全球市场边缘迈向主流的重要一步。

贵州茅台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图源:贵州茅台2024年财报

茅台曾提出,白酒国际化可分为出口、出海、国际化三个阶段。出口是让产品走出去;出海是通过输出品牌、文化等,让企业走出去;国际化是企业的视野格局、发展理念、标准规则与国际接轨、联通,具备国际化的价值创造能力。

包含茅台在内的中国白酒当前仍处于出口阶段,尽管其在白酒市场地位已居首位,但距国际化一流酒企仍有距离。

可见,国际化这条航程绝非坦途。

中国白酒行业的出海痛点长期存在,一是文化差异大,西方消费者难以接受高度数口感;二是标准不统一,国际通行的酒类分类体系标准模糊导致关税偏高;三是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华人市场难以破圈。

但茅台给出的答卷证明,当文化叙事与商业策略相融共生,“痛点”亦可转化为“支点”。

过去一年,茅台国际化持续发力。茅台全年累计开展了225项海外品鉴活动,用味蕾对话不同肤色的人群;“走进茅台”特色之旅吸引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262名客户来访;还有来自19个国家的23位国际传承人参与了生产体验活动……

如今,贵州茅台已编织起覆盖全球104家渠道商、44家专卖店、3家文化体验馆组成的网络,并获得EFQM“七钻”国际质量认证让中国酿造获得世界级背书。

但茅台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要在2035跻身全球食品饮料行业前五。

这一愿景,对内是全方位国际化转型必然使命,对外则是要以中国白酒为支点,重塑国际食品饮料行业新格局。

为此,茅台将围绕系统的“表达”体系、特色的“产品”体系、多元的“渠道”体系、科学的“价格”体系、全面的“合规”体系和完备的“政策”体系等六大体系,推动白酒国际化由“量变”到“质变”。

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但茅台时刻准备着。

从抵御行业周期的韧性生长,到资本市场的价值重构,再到全球化浪潮中的主动突围,贵州茅台没有选择追风逐浪,而是以稳健的步伐、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时代节奏的敏锐判断,走出了一条“稳中破局”的独特路径。

白酒行业的寒冬或许还将延续,而这场深水区里的长泳,才刚刚开始。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