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赫哲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19:02 2

摘要: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但因人们的居住区域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有所区别。

《赫哲族》

鱼皮衣饰桦皮帽,叉鱼赛船打冰磨。

彩船彩橇送新娘,敬酒三杯拜天地。

《赫哲族》(通韵)

熟制鱼皮来保暖,贝壳缨络饰衣边。

披红挂绿骑白马,遥望彩船心自甜。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8月30日下午在广州写的。抛砖引玉。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我在给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作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56个民族要不要也都作一首诗呢,所以我就试着写一写。

“鱼皮衣饰桦皮帽,叉鱼赛船打冰磨。彩船彩橇送新娘,敬酒三杯拜天地。”

鱼皮衣饰桦皮帽。

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环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但因人们的居住区域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有所区别。

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三江流域,那里山林密布,江河纵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的服饰打上了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皮。赫哲族形成了以兽皮、鱼皮制作服装的传统。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世所罕见的,熟制鱼皮,制作鱼皮线的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制作出来的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性。

鱼皮衣饰,多是妇女穿用。赫哲族妇女穿着的上衣样式,相似于满族人的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衣领。领边、袖口、衣边都饰有染上各种颜色的皮条云纹和动物花样,有的还在衣下摆缝上海贝壳、铜铃或缨络珠、疏绣穗之类的装饰品,以示别致美观。

赫哲族男人,冬季多穿狍páo皮大衣、男子的长袍前后开衩,衣服上镶黑边或云头纹样,扣子比较特别,一般是使用两排皮扣或鲶鱼骨扣。男子服装也包括大襟皮质短衣、长裤等其他形式。

桦皮帽是赫哲族的夏季装饰,桦huà皮帽形如一般的斗笠,顶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种云卷纹、波浪纹以及狍、鹿、鱼的形象,轻巧美观。姑娘常将精心制作的桦皮帽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作为爱情的信物。

赫哲族除了鱼皮衣饰和桦皮帽外,还有狍皮手套等。

叉鱼赛船打冰磨。这说的是赫哲族的娱乐活动。

赫哲族的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有打冰磨、射草把、叉鱼、叉草球、滑雪、射箭、滑冰、赛船、骑马、赛“狗拉雪橇”、打雪仗、摔跤、拔河、“拉棍子”等。

打冰磨,是赫哲族儿童冬季喜欢玩的一种冰上游戏,惊险有趣,需要至少两人以上参加。

首先将一根木柱结实地立在冰面上作为轴心。另取一根横木,在横木上钻孔,孔的一侧较长,另侧较短,将横木套在立轴上。较长的一端着地,系上一个雪橇,较短的一端为磨把。游戏时,1-2名儿童坐在雪橇上,其他人推动磨把使雪橇飞快地旋转,惊险刺激,可以锻炼儿童的胆量。

彩船彩橇送新娘,敬酒三杯拜天地。这说的是赫哲族的婚俗。

赫哲族男女的择偶标准。女方挑选女婿的标准是劳动好,是捕鱼、狩猎的能手。早先也有比武择婿的,比摔跤、射箭、叉鱼,或者比能不能一刀削成一个烤鱼的烤叉。男方娶妻的意愿是要找人品好、聪明贤惠、手艺巧的姑娘做伴侣。穷、富、长相并不是男女择偶的主要标准。

赫哲族的迎亲送亲。

不管两地远近、天气好坏,男方家都要由新郎和至亲好友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家部分亲友须事先把陪送嫁妆送到男方家中。迎娶新娘时,新郎要披红挂绿骑着马,还有傧相陪同。如果男女两家较近,当日即可把新娘接到家;如果两家相距较远,迎亲的人们要在女方家住一宿,第二天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迎亲的人们会受到女方家一番招待。然后,迎亲、送亲的人们送新娘去新郎所住的村屯,夏天乘彩船冬天坐彩橇。送亲的人有新娘的母亲、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新娘的父亲不送亲。

新娘的姐妹和朋友们将新娘扶上彩橇qiāo或彩船后,离家嫁人的新娘要哭泣,男方家接回新娘后,要先安顿在别人家,第二天再举行婚礼。女方送亲的人快到时,男方家的老人和亲友们要出门迎候,并敬酒三杯。

举行婚礼一般是在太阳刚要升起的早晨,也有在上午的。

婚礼开始前,把蒙着红盖头的新娘迎进院里,由妇女们领到院内拜天地的地方。新郎、新娘拜天地时,院中放一张桌子,桌上放着焚香的香炉。在司仪主持下拜完天地,新郎在前领路,新娘跟随走入洞房。当新娘走到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根木棍将新娘的蒙头红布挑起甩到房门外屋顶上。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先拜祖宗三代,接着由一位非新郎直系亲属的老人手执三四尺长、中间扎着3条红布的3根芦苇(象征祖宗三代的权杖)向新娘训话。大意是说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待人要和蔼,不要发脾气;要好好劳动,不要偷懒,屋里的话不要向外传,外面的话不要往家里传;要团结和睦,好好过日子。

老人训话时,新郎、新娘要跪着听。一番训话毕,新郎、新娘还要在祖先牌位前跪好,听老人向祖先祷告。向祖先祷告完后,新郎、新娘再拜灶王。拜过灶王,还要给老人磕头,一整套程序进行完,婚礼才告结束。

参加酒席的人一般是老年人与老年人同桌,年轻人与年轻人同桌,新郎、新娘要挨桌敬酒并给老年人酒桌的人磕头。酒宴至晩尽兴散去,不闹洞房。宴罢,新娘要给亲戚朋友中的长辈人装烟、倒水,一一拜认。新郎要吃猪头肉,新娘要吃猪尾巴,意思是男的带领,女的跟随。新婚当晚,新郎、新娘吃面条,表示夫妇长寿。

赫哲族的婚俗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繁琐,再从繁琐回归简单的历史变迁。

早期赫哲族的婚姻礼仪比较简单:男方到女方家,边饮酒边议聘礼。同意后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而后受满汉族文化影响,婚姻的规矩也就越来越繁琐,其操作程序也越来精细化。从择偶、订婚、过礼、娶亲到回门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结婚则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经济社会的交往,才能最后获得社会的认可。中国解放后婚姻制度发生了变化,婚俗也变得简单起来,即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仪式即可。

赫哲族的介绍。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

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赫哲族的人口数为5373人。

赫哲人的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唐代和渤海国时期,赫哲族先民与黑水靺鞨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其构成之一。

赫哲族在遭遇过多次人口剧减的历史灾难。

据康熙末年记载,“三姓”副都统衙门所属赫哲族2398户,约1.2万多人。咸丰年间(1856-1857),为5016人。

民国初年左右,居住在松花江下游、混同江南岸和乌苏里江西岸的赫哲族约1600人。据凌纯声调查,民国十九年(1930),松花江下游、混同江南岸和乌苏里江西岸的赫哲族有1200人,同时期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有1.1万人。俄罗斯的赫哲族被称为那乃人。

由于疾病、历史上的屠杀等原因,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仅剩300余人,濒于灭绝。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恢复到450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718人;198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489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为4254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4640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为5354人;2021年,中国境内赫哲族的人口数为5373人。

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赫哲族在春、秋、冬三季捕鱼。

在夏季渔闲期,渔民们修理捕鱼工具,为捕鱼季节的到来作准备。狩猎是过去赫哲人的另一项主要经济来源。

1992年,由于三江流域人口大量增加,捕鱼船只倍增,渔类资源严重萎缩,捕鱼量持续逐年下降,传统的渔业已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国家对赫哲族村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

赫哲族成功地实现了由渔猎民族向农业民族的历史性跨越,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多元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

赫哲族的礼仪是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尊老并保持长者的权威是其礼仪的中心。现在的礼仪与周边其他民族趋同。

用铁丝、钢片制成的口弦琴是惟一的民族弹奏乐器,过去曾广泛流传于赫哲人中,但现在会演奏者寥寥无几。手鼓和腰铃过去主要用作萨满法器,后来被世俗化。在“跳鹿神”时,打手鼓、摆腰铃是群众性的活动,被当作民间乐器使用。

赫哲人的传统舞蹈多模拟捕鱼、狩猎和战斗的场面。

天鹅舞讲述了传说中的一位赫哲少女为了反抗封建婚姻,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最后被迫投河自尽变成一只美丽天鹅的故事。萨满舞有独舞和群舞两种。

披红挂绿骑白马,遥望彩船心自甜。

这一句说的是新郎披红挂绿骑白马,在江边等新娘。新郎等啊等!天边终于出现了彩船的身影,新郎遥望彩船,心中的甜蜜油然而生。霎那间,新娘的笑貌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好像就在眼前。马儿不由自主的向前走了几步。

“遥望彩船心自甜”这一句最开始写的是遥望彩船心里甜、天边彩船在眼前、天际彩船在眼前等等。

来源:小标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